当前位置: 主页 > 文章 > 百家杂谈 >

⭐母亲的灯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母亲的灯》,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母亲的灯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母亲用过许多灯,我也和母亲一起用过许多灯。记得我上小学前,母亲用过一种叫油盏头的灯。那种灯有三件东西组成,一是补碗匠用铁搭补过的小碗或半只坏碗,二是劣质的食油,三是一根用棉纱搓捻成的灯芯(有时干脆用灯草作灯芯)。母亲为了省油,灯芯捻得很细,所以灯的火苗小如豆苗,勉强能亮眼睛。我上学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母亲用上了煤油灯。大概以前的煤油都是进口的,所以人们都称其为洋油,煤油灯也就被称为洋油灯或干脆叫洋灯。街上有洋油灯和穿灯芯的灯盖卖,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家里有用空的墨水瓶,所以只要买一个灯盖,再用棉纱搓捻一根灯芯就可以自制一盏洋灯。我读书后常常和母亲合用一盏灯,我做作业,母亲纺纱或做针线活。我做作业母亲纺纱时,灯就放在长凳上,长凳的一头是灯,一头是我伏在凳上用功。我不做作业时或作业做完后,母亲就把灯放在矮凳上或干脆放在地上;我做作业母亲做针线活时,灯便放在桌子上,灯离我近离母亲远。母亲没有上过学,是个一字不识当扁担的文盲。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农村妇女的所有女工活她都拿得起。母亲说她是个睁眼瞎,因此希望她的子女们都能识文断字,念书有出息。所以,她在灯光中看我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总是脸上写满笑意。我在母亲旁做作业时,她就会把灯芯用拔针的镊子向起拔点,灯就亮了许多;我做完作业后,母亲再把灯芯向下拉些,灯就暗了许多。一开始,我不解地看着她拨拉灯芯,她笑笑说,我一个人用不着这么亮。后来我才明白,母亲是为了省油。后来有了玻璃罩子灯,母亲还保持着拉灯芯的习惯,不过不用镊子了,因为这种灯有简单的传动装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母亲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我的弟妹们开始上学。我们晚上做作业时,都伏在饭桌上合用一盏灯,而母亲则一个人用一盏调得不太亮的灯纺纱或做其他活。她做针线活时,就凑在我们一起借我们的光。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灯每天总要亮到很晚。我做完作业或玩好后睡觉时,母亲的灯还亮着,呜呜的纺纱声或咝啦咝啦的纳鞋底声仿佛催眠曲,一直把我送入梦乡。我们那时候一家大小穿的衣服和睡的床单,大多是家织土布缝制的。这种家织土布,要经过很多工序,擀棉条、纺纱、浆纱、做箩管、做筒管、经纱织布等等。这些工作,除了父亲能帮忙的外,都要靠母亲两只粗糙的手做出来。我们穿的鞋要母亲做,我们穿坏的衣服要母亲补。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这些活只能在雨天和晚上做。所以,灯也就成了母亲不可缺少的陪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灯每天总是亮得很早。我们总是弄不明白,母亲的灯早上是什么时候亮起的。有时早上醒来,天还蒙蒙亮,房门外已经有了灯光,知道母亲已在忙碌;有时凌晨被尿憋醒时,窗外还是黑咕隆咚的,房门外母亲的灯就已经亮了;有时被第一声鸡啼吵醒后,发现母亲已端着灯向房门外走去。是啊,每天有多少活等着母亲去做。一家大小的衣服要洗,早饭要烧,猪食要准备,天亮后鸡鸭要喂,父亲起床后忙完自留地里的活要回来吃早饭,有时生产队还要出早工,我们兄妹几个吃了早饭要上学。母亲如果不早早亮起她的灯,这么多活怎么来得及做呢。随着我们兄妹几个一个个长大,母亲的灯在晚上亮得更晚、早上亮得更早了。我们去年还合身的衣服和鞋子今年就不能穿了,甚至上半年的下半年就嫌小了。再加上我们一个个像猴子一样活泼好动,衣服不是在树枝上拉条缝,就是在石头上磨个洞,一双新鞋穿不了多久,脚趾头就会穿帮而出。母亲在她的灯下缝补的时候有时也会牢骚满腹。但看到我们一个个穿着缝补浆洗得干净整齐的衣服去上学的时候,她的脸上又会露出笑容。时间进入到七十年代,家里装上了电灯。父亲在堂屋里装了只60瓦的灯泡,一到晚上就照耀如同白日,我们兄妹几个高兴得每天都盼太阳早点下山。母亲的灯由昏暗变成了白亮,可她认为60瓦的灯太浪费,浪费电又浪费光,坚持要把60瓦的换成15瓦。父亲说,15瓦的太暗,会影响孩子们学习。母亲说,以前的洋灯火他们不照做作业?但说归说,最后她还是同意把60瓦的换成45瓦的。有了电灯后,父亲想把罩子灯扔掉,可母亲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如果电灯出了故障怎么办,她把两只罩子灯藏在床底下。可我知道,母亲是因为和她的灯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这么说这么做的。哪知道,还真被母亲歪打正着言中了,装上电灯的开头几年,不是线路出故障就是农忙时避高峰而经常停电。每当这时,母亲总会从床底下拿出她以前的灯,边擦玻璃罩边不无自豪地说,你们看,还是我的灯有保障。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离开了母亲,父亲刚到退休年龄也因病离世,抛下母亲一个人过。现在,母亲已八十了,好在身体还算硬朗。我有时傍晚去看她,她不是还在忙碌着,就是在屋里吃晚饭,可屋里却昏暗。我进门后边把灯打开边怪她为什么不开灯,她总是笑着说,还看得见。我知道她是为了省电,便说,又不要你出电费,干吗这样节约?她却一脸正经地说,你们的钱就不是钱?其实,母亲就是一盏灯,一盏世上最明亮的灯。

发布时间:2022-10-06 00:03

上述文字是💠《母亲的灯》✨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莺歌海断想(三章)

盐与诗站在莺歌海一派波光潋滟的盐场,涨潮时,只见盐田纳水闸口尽情地敞开着,接纳滚滚而来盐度较高的海水。有容乃大,有蓄乃多啊。我想,我们的诗,是否也应有敞开接纳生活的...

[百家杂谈] - 2022-10-26 13:51:39

故乡的小镇

我常常在睡梦中,依稀听到故乡小镇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时隐时现。虽阔别故乡二十多年了,但水乡流动的如诗如歌的旋律,仍在心底里低吟浅唱。故乡在皖...

[百家杂谈] - 2022-11-09 09:54:44

元旦联欢会作文400字

元旦联欢会作文400字 这学期,我们班举行的最有趣的活动就是庆元旦联欢会。 元旦那天,班长通知下午要举行庆元旦联欢会,让我们做好准备。下午,教室里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只...

[百家杂谈] - 2022-12-12 09:33:37

猎鸭

民兵连长刘红旗天天骑着一匹白母马,肩上扛着一杆枪在公社的苇场里巡逻。每天他都沿着固定路线巡逻,先在苇场外的土路巡逻一遍,再沿着苇场里边的一条土路一直巡逻到海边。很...

[百家杂谈] - 2022-11-04 06:09:41

宁新路|一位先生的个性化生活

一位先生的个性化生活——著名作家石英记宁新路一个人每天要奔几十里地吃一顿午餐,且多年来风雨无阻地去奔这顿午餐,是这个地方的饭绝无仅有,是他在这城市无亲无故,还是他...

[百家杂谈] - 2022-11-17 10:49:06

一抹最美的夕阳红

裘缉星老师年已耄耋,早已退休,但在他暮年人生的征途上永远没有退休二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尚存气息,歌唱不停;引领合唱,永不止息!2018年9月10日晚,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

[百家杂谈] - 2022-10-31 18:44:25

东方、白沙之旅

受东方市作家协会和白沙县作家协会的邀请。今年立冬十月,我们临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们二三十人乘坐大客车。首先来到东方八所西海岸的下荣村吃了中午饭,观看了天妃娘的“圣...

[百家杂谈] - 2022-10-26 18:29:32

迎接2017年元旦作文,元旦作文200字

迎接2017年元旦作文,元旦作文200字 你瞧,教室里好一派气氛!远远望去就能看见五颜六色的彩带和灯笼,好看极了。 联欢会上,同学们表演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的表演了优美的舞...

[百家杂谈] - 2022-12-12 15:49:43

卅年前的中秋

中秋又至,卅年前那轮月仍如一面宝镜悬于今空,似一只眼,盯着我,盯着我的影子及我走过的岁月。1989年,我与郗被分到偏僻的乡村达丽中学任教。达丽初为管理区,后曾改称乡,但...

[百家杂谈] - 2022-11-02 16:31:08

【刘辉(文军)京味儿散文】“布头”坎肩今犹在

“布头”坎肩今犹在——卖布挑子细闻摇鼓觅辙声,揣摩布头论斤称。一肩风尘挑担起,一件童衣难舍情。寻常家里过日子,除了张罗吃喝,得空儿还要置办一家老少浑身上下里里外外...

[百家杂谈] - 2022-10-29 14:43:04

韩荣光的故事

墨水河下游有个芦花屯,这儿地势低下,离大海近,村东头那栋趴趴屋就是韩老大的家。老两口生下一对儿女,风里来雨里去,这些年也渐渐长大了。韩荣光的故事就从这儿说起……芦...

[百家杂谈] - 2022-11-06 23:46:35

“三沈”四季

秦巴腹地,龙凤呈祥的古城汉阴,建有一座享誉世界,俊逸千秋、万代流芳的“三沈纪念馆”。馆居面积虽不大,那四季之景色,无不令人感叹而敬畏仰慕。春天,三沈纪念馆呈现生命...

[百家杂谈] - 2022-09-29 19:29:07

一份不寻常的访问记——记聋子访问瞎子

一聋子和瞎子,同庚同乡,又是高中同窗。前者姓张,是个半聋子,后者姓江,双目彻底失明的瞎子。年轻时,江瞎子的夫人美如鲜花,笑起来,微有红晕的两颊凸显两个不深不浅的酒窝,酒窝...

[百家杂谈] - 2022-10-06 10:55:29

我与村子

一夜里做梦。有些梦生动古怪,许多是关于村子的,在老家的老地方,我醒来后觉得这样的梦蕴含着几分诡异,有时是那么逼真,实景与实地对应。一个小村子,三十户人家,全是一个...

[百家杂谈] - 2022-09-23 18:27:37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否则会辛苦一辈子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个错误的出处是在《周易》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

[百家杂谈] - 2019-03-02 20:38:25

毛项峡谷探险

早就听说毛项是一个大峡谷,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之说,陕西省志丹县双河镇毛项村是我工作过八年的地方,我那时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一奇观。带着这个疑问,...

[百家杂谈] - 2022-10-25 17: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