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从老屋延伸的路》,很多网友都想阅读✨从老屋延伸的路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从故乡老屋延伸的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屋门前的,一条是屋左边的,一条是屋后的。这三条延伸的路啊,都留下了我少年时代的许多故事,也留下了青年时期的许多踪迹,还留下了进入中年以后的许多身影。屋门前的路是出入行走的主要通道。在我的记忆中,禾坪的两边角向正前方伸出的小路就如一张弯弓,在中间点交汇以后,就有落差仅五六十厘米的顺势而下的斜坡。路径通向河边约略80米,原有石桥被洪水冲毁后,河两端就只剩下桥墩和倒塌了的河坎了。后来,河面上就经常架设木板桥。木板桥一旦遭遇洪水便被卷走,那就只好架设木板浮桥了,有时则铺设石板桥。过桥以后就是村中的主通道。从老屋至原来的学校仅100米,至村委会和医疗站仅130米。因有这地缘优势,我年少时代的读书上学,青年时期的了解村中事情,以及参加村子里的许多大小活动,无疑都得益于这客观上的地理便利。小路上方有一块农田,面积达4亩,是整个村落中最大的一块农田了。路下不远处和河对岸都有一块近3亩的农田,其面积之大在村中也还是名列前茅的。我小的时候,应该是在读小学期间吧,便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小路上玩手推车,在小河里堵水捉鱼虾,也打赤膊水仗以及水里浸泡游泳,在桥上攀爬追逐甚至朝河里的沙滩上往下跃跳比赛,在河岸边的水沟缺放自制的小水车,但更多时恐怕就是在沙滩草地上游戏打闹了。自1973年农田基本建设以后,门前这条如弯弓的小路,便整改为笔直的2米宽的机耕路了,并于10年前铺筑了水泥。原来呈现大“S型”的角坑河也改道了,河上也早已架设了水泥钢筋的桥。而那些本来就不端方端正的农田,也裁弯取直为一块块长方形的农田。如此这般,整个村庄的自然面貌也就改观了许多。屋门坪左边的是一条通向山间的小路。有几段石板石级路,但更多更长的却是泥土路。弯曲而上约略120米,小路两边就是油茶山,面积也许有30多亩吧。我小时候,经常在早上就把一群小鸡放在茶树林中,傍晚时候就把小鸡们赶入笼子里。当然,鸡仔们也常会失踪几只。沿两段山沟路径再上,这就抵达谓之“马地坳”的地方,山窝四周都是油茶山,山间落窝处有5亩多水田。我在村子里读书的年月里,就经常会到这里的山沟野岭间活动,春季里采摘金银花,夏日里拗能吃的竹笋,秋季里挖采药材,冬天里砍柴斫木,更多的恐怕还是秋冬季节到茶树林中摘油桐果和油茶果了。我的少年时代,曾经跟着母亲走遍了四周的山坡冈峦。干什么呢?现在不妨告诉你吧。那就是:爬到松树上去,用砍柴刀砍下一根根大小不一的树枝。母亲则在树下将一根根树枝堆叠好捆绑好,然后就一担担挑回家里去。当然,也会把柴担集中堆放在半路上,有空时再挑回家。我帮母亲的这种劳作,俗话就叫“楯树枝”。其时,我爬高上树的本领在同伴中是屈指可数的。那时,我们山区农村农家,烧火做饭的燃料都是以“芦草、树枝、竹子、毛芒、杂木”等等为主。过去,山区农村用电用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因而,过的都是穷日子。我知道;一个家庭,如若人多,那“打柴挑水”和“洗衣做饭”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很多的,尤其是那些家庭主妇和母亲们。当然,也有许多少年男女们,常常会帮助大人们做家务。而我亦然,挑水做饭是平常事,砍柴斫木则成了假日里常有的劳作项目。因为我在兄妹兄弟之间排位第一,这就无疑地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屋后是一条通向田间地头也通向高崖石寨的小路。这条小路上面,是一排扇形地层叠而上的农田,低处的右边有几条小沟小坑,把农田分割成一大片一地段的,并且都有自古沿袭至今的名字,如:排上,岗子上,牛角隆,坝里,李屋岗,八字陂,涧头坑,等等,都是我们生产队的主要农田地域的范围。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开始读初中时,便和一群伙伴们常常在节假日里,跟着大人们到田间参加集体劳动。比如:春季里的挖水沟修圳道,春种时节的锄地和种黄豆,春夏两季的“划秧距”和插秧,夏秋两季的收割水稻,深秋时节的摘油茶果,冬天里的铲土积肥和冬季作物种植,等等。自1982年农业体制改革以后,原生产队的所有集体资产(包括现金、粮食和种子、油类肉类、番薯豆类、各类应急储备、牛栏猪舍、仓库、晒谷坪、生产工具、用具用物等等)都分光吃尽。集体就成了一个大“空气”,水利设施,用电设备,桥梁道路等等就得不到改善,反之耕作条件就越来越倒退,荒芜的田地也越来越多,至今亦然。真的要感谢“小岗村”经验,要感谢功利性的农改政策。假若今天来论,依靠集体致富的有“天下第一村的”之称的华西村、深圳的南岭村等等,难道不是创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所未有的成功模式吗?要知道现在的小岗村曾经就连党的农村支部书记都要省市县各级派人来当,要靠扶贫来办村中事业,村里又还有那么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究竟是农村发展的一种什么模式呢?我始终不得而知,也不便多去评说。当时,我家里有11人,6个劳动力,便分得了一台三相电动打谷机和100米电缆线,分得了9亩责任田,分得了20多亩山林,还分得了半份耕牛和一些生产工具。20世纪八十年代,为耕种好自家的责任田,每遇春耕春种和夏收夏种时节,就得全家老少齐动员全参与,大干苦干拼命干,真的是忙得不亦乐乎啊!几年下来,毫无疑义,家庭生活也就逐渐好起来了。为了耕田种地,养牛是农民家庭不可缺少的。其时,我家里就与另一户人家共养了一头母水牛。而牧牛则是按月份轮流的,每逢寒暑假期间就轮到我家牧牛。一旦如此,我的假期大多时间都是以牧牛为主了。所以,屋后这条小路,除通向田地里之外,也通向山沟小溪间,通向村中的小河里。而这些地方,都是放牧的主要地段。如若计算其总长度的话,连起来大约就有6公里。如若将牛驱赶到小溪里,那放牧时就可以比较放心地看看书本了;如若牵着牛走过田间的路径,那就随时都要防备牛会吃禾苗或吃瓜果蔬菜;当然,更要防备小牛犊子在田头地尾乱跑乱撞,以免损坏农作物。由屋后这条小路,延伸到小溪边,再沿小溪边上七转八弯而上,是一段田间路径,路面凹凸不平,又上岗下坡,且常有积水,既要过一座小木桥,又要蹚过两处有溪水的石板,之后就抵达谓之“八斗韧”的地方了。这个地方,离我家足足有3.5公里远,有我家里的2.5亩农田。到此耕作,携带农耕工具,运送肥料,挑回稻谷,收回秆草,等等,劳动强度是很大的。我就有过一次和大老妹抬电动打谷机到这里,抵达半路时,因为转弯,打谷机碰在路坎的石头上,我连人带打谷机都被甩在了路下的稻田里,好在仅仅是皮外伤而已,爬起来又继续赶路了。不然,如有伤残,那麻烦就大了。记得当时打谷机有80多斤,三相电动机50多斤,电缆线20多斤,兄妹两人花了一个早上,也歇脚了10多次,这才将打谷机扛到了“八斗韧”。后来,大概到了1993年吧,这里的水田便出租给别人耕种了。从老屋延伸的这几条路径啊,实在留下了我的太多身影和踪迹,以及由这些身影和踪迹构建的大大小小的故事,我一时又岂能全部回忆起来加以讲述呢?
发布时间:2022-10-12 22:21
上述文字是💠《从老屋延伸的路》✨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