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戏中戏》,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戏中戏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听戏,也叫看戏,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要论听戏红火的时候,要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乡村,没什么娱乐场所,没有电视,就连收音机都不太多,电影也放的很少,其它娱乐节目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唯一热衷的娱乐节目就是听戏。
我老家在周遭属大村,有数十年唱老戏的历史,单说那戏台子,就有些年岁了,我记事的时候就有,那时候就不知已存在多少年了。这个老戏台子设在村子中心大街的北侧,说是戏台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借着村子原来一片空地的土坡,经削高补低,再搭上个戏棚子,这不就成了戏台子。戏台子下面腾出了上千平方的宽阔场地,就是能容纳全村百姓听戏的大戏院,村子还保留下十几套戏服,有了这样的传统和简易设施,就是唱戏的资本,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唱戏的人,村子里爱好唱戏的自然就多起来,唱戏的多了,凑到一起,就瞎鼓捣,鼓捣来鼓捣去,你一言我一语的,时而还亮亮嗓子,时间一长,再一旦说要唱戏了,脑子里有门道了,心里不打怵,也就唱的自然顺畅,功夫了得,其实,大多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戏班子一旦把戏唱好了,名声打出去了,就不得了了,不只是在村子里唱戏的事了,还要赶集拉乡去唱戏,过去就叫唱戏打擂台,戏台上撘两个戏棚子,各唱各的,看哪边听众多,几个回合下来,便知胜负,这是老家戏班子为之骄傲的地方。这一拉乡唱戏不要紧,在十里八乡又名声大震了。唱出了名堂自然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闲着没事凑到一起,讨论讨论这,评论评论那的,有时候就扯到唱戏这个话题上了,有的就说:人家赵家还有个戏班子,京戏唱得真好、那可不,在山西打擂台哪次都赢。这就是唱戏给外人留下的印象。
戏唱得好,自然就有功夫过硬的,听说在村子东面的一户人家,有一个演包黑的,长得着实强壮彪悍,很像那传说中的包黑,形象有了,再说演技那更叫绝,他唱起戏来功夫真是到家了,他演包黑的时候,光那两个纱帽翅就让观众看半天,笑半天,纱帽翅很灵动,有时两个纱帽翅一齐摇,有时一个摇,他说让那面动就那面动,这边不动了,那边又动起来,只见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直叫:绝了!绝了!演得好极了!听他们这么一说,我那时也觉得爱听戏了,真想一睹那个了不起演员的尊容,可惜他已过世了。
历史风云多变幻,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华大地上演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乡村,村子瞬间就形成了东方红和井冈山两个派别,村子里混乱起来,戏班子被拆散了,戏台子被砸了,唱戏被终止了几年。待村子平静下来之后,村里热衷于唱戏的几个人又自动组织起戏班子,重新搭起戏台子,戏台两旁竖着的两根木桩上绑着的两个高音喇叭是当时最好的音响,周围的几个村子都能听得到,高音喇叭里唱戏的声音一响,有些周遭村的老百姓也就快走慢赶地来听戏。村子一时间又活跃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听到锣鼓声,就涌向了戏台子,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听,上面一啊啊,下面就叫好,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好不热闹。
那时候因形势需要,唱的大多是革命样板戏,最有代表性的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等,戏唱得好,又有唱老戏的传统,自然就吸引听众,听戏的人越来越多,又似乎回了过去听戏的那个年代,戏台子前总是挤得满满当当的,都挤来挤去的寻找个好位置,有的干脆就拿着个小板凳、马扎子拱到前面坐下,这样听起来更舒坦些。听戏者中有挤到前面坐着的,有的来晚了在后面站着的,有的爬到旁边草垛上的,有爬到树上骑在树杈上的,还有爬到邻家墙顶上的,各种站姿、坐姿的,在这里都有了,虽说大多姿势都不同,且显得不太雅观,但眼睛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看。耳朵在仔细地听,因为听戏,经常有从墙顶上动了东西,砸碎了这家主人的瓦罐什么的,主人也不好说什么,都是为了听戏凑热闹才引起的。
那时候听戏几乎场场爆满。为了占个好位置,有些人家刚吃过饭,大人就会打发自家孩子去占地方:快去吧,去晚了就占不着好地方了。于是乎,就见一个个小伙伴们从村子的不同方位涌向戏台子,急着占地方,两个小手都不闲着,用胳膊挎着两三个板凳,再用手提着几个马扎子,一看就是较富裕的家庭,有的家里贫穷,就没有那么多的板凳、马扎子,没别的办法,干脆到了戏台子就画个大圈,里面摆上几块石头先占着地方,开始还算风平浪静,可到了戏快开场的时候就不同了,有的人就会不管不顾地挤进所画的圈子里,这就不免因界限不清发生口角、斗欧。不过,等到开始唱戏了,局部战争也就自然平息了,因为唱戏的魅力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再没有必要争执了。
听戏,把人缘关系也拉近了,亲戚朋友也更亲近了,沟通的机会也多起来,有些人提前就找人捎信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搬来,有些把自己的远房亲戚也请来听大戏,十里八乡的人听说赵家唱戏,都会来走亲访友,有些常年不上门的亲戚,也借着听戏赶来叙叙旧情,唱戏那阵子,村里格外热闹,比现在组织个重大活动热闹多了,那时候,虽说来回就是那么几出戏,可人们就是听不厌,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都听得那么津津有味。大人们听戏是真听,听的入了迷,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就喜欢武戏,看着台上刀来枪往的特兴奋,就在台下学着舞起来,演戏的后台对孩子们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对一幕幕戏背后的那块儿天地充满着好奇。后台的一切在孩子们的眼里是那么的新奇、有趣和不可思议,从听戏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孩子们还是模仿的天才,听完了戏,几个人凑到一起,各自从家里拿来道具,然后划地为台,搬两张凳子在中间一放,就模仿着演起戏来,我记得唱《红灯记》的时候,几个小伙伴就从自己家里扛着长板凳,拿着磨石、剪子,学着《红灯记》里磨刀人大声唱着磨剪子啦戗菜刀, 感到特别威风,我叔叔当年就演过磨刀人、杨子荣等几个主角,他在台上表演,我就在台下或过后模仿着表演,当年的样板戏红火了一阵子,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一个时期。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子里又组织唱老戏,戏班子重操旧业,重新买了戏服,会唱老戏的都汇聚一起,还真大有人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十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一个都不少,为了演好戏,村里在荆家营房腾出房子,昼夜组织排练,顿使这个昔日封闭的村子又热闹起来,近2000人口的大村如同集市一般,吸引着南来北往者的眼球。且说演戏的本来兴致就很高,白天演练了一整天,吃罢了晚饭,又点上汽灯,通明瓦亮,如同如昼,就接着排练。看戏的则更愿意凑热闹,三个一帮,五人一伙,说着:走,咱看演戏的去吧!就嘻嘻哈哈地到了现场,那时的唱戏、排戏就满足了乡村百姓的精神需求,成了消遣生活的最好乐趣,往往演员到了哪里,哪里就会人头攒动,把个大院或房子围得水泄不通,儿时的我也愿凑热闹,到了晚上经常去看排戏的,愿意听那些呜呜呀呀的声音,而有些人看戏更有兴致,一招一式都看得很仔细,百看不厌,时间长了,有些台词都背过了,演戏的出现点漏洞他都能立刻听出来、看出来,这就是看戏看出了真门道,看出了真功夫。村里看得人越多,演员们排练的越认真,排练的越认真,这戏就越演越好,别看乡村这个看着不起眼的戏班子,也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来观看,在原来的戏台子已应接不暇,村里又在西南面的自留地里寻找了更宽敞的地方,设立了新戏台子,这样,就连周遭村子的观众听众也容纳得下,唱戏的地方宽敞了,人们活动空间大了,有些青年男女还借听戏的当儿,顺着空闲的场地,有意无意地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多看上几眼,听戏美,听戏人心里更美。
戏听进去,还真感染人,老家的演员们穿着戏服表演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刘备招亲》、《苏三起解》、《铡美案》等剧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几个唱腔比较好的刘备、包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的真不亚于专业演员,最打动我的还是《杨家将》中杨六郎的扮演者,他的一招一式都吸引着我,他那嘹亮的嗓音更使我难忘,以至于后来,我经常见到本人,就会想起他饰演的剧中人物来。
戏唱得好了,观众越来越多,老戏台子下已挤不下这么多人,就商量着在村子的老学校的场地上设立了戏台子,台下那一片空旷的菜地、大姜地可容纳成千上万的听众,正赶上正月初四、五唱戏,来走亲戚的特多,还有在外地工作回来探亲的也赶过来听戏,图个热闹。这样一来,戏台子上锣鼓喧天,演员们在紧张地彩排着,戏台子下熙熙攘攘,人们在静静地听戏、看戏。当戏唱《铡美案》时,刚要铡陈世美,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台上,心里紧张起来。
这时,台下引起了一阵躁动,原来拥挤在一起的人们一下子挤出去,中间空出一片场地,只有几个打架、劝架的站在那里了,虽说戏还在演着,可人们的目光却从台上收拢过来,集中在打架现场,这才看到,是四、五个人在打一个老汉,拳打脚踢的,怪可怜人的,可能看不过眼了,旁边的一个高个子壮年就上前劝架,打抱不平,这四、五个人马上转移了目标,要打高个子了,人群中才开始嚷嚷起来:这是赵老五家弟兄五个在打赵丁,赵成看着太可怜人了,才过来劝架、制止的。我这才明白了,这赵老五弟兄五个都是村子的地痞,常没事找事打架,打得过的打人家,打不过的让人家打,文革那阵子这弟兄五个可谓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不过,有人见太过分了,就想一人打他弟兄五个。这赵成也觉得四、五个人打一个不算好家伙,而且打了一个上了岁数的人,真是太缺德了,便急忙上去劝架,不想惹火烧身。正当人们揪着心的时候,有两个膘壮青年从人群中走向打架的那几个人,人们估计一场好戏要开演了,肯定要比台上的戏精彩得多。可这时气氛突然凝住了,叫嚷声也停止了。这赵老五弟兄们一看势头不对,来者不善,都四散而去了。只剩下了劝架的赵成和被打的赵丁。赶来的俩青年急忙问赵成:他们打你没有?赵成说:开始说我没事找事,想打我,没等打,你们就赶到了。年轻一点的青年说:就他们那五个,不够我一个打的。说着,戏也不看了,就劝着赵丁回家了,陪着赵成离开了唱戏的现场。听戏的人们望着他们的背影,感觉心里很顺畅,这场精彩的戏中戏虽说散了,但心里却很解恨。
其实,听戏的时候,常有这种戏中戏,听戏中发生着戏外的故事,有借听戏搜寻这自己的心上人的,那个年代单独找到一起还不好意思,听戏就是最好的方式,互相看上两眼,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他们间的戏中戏。还有的在看戏中相中了某个演员,再私下里找个媒人给说说,大多就成了。这戏中戏还真不少呢。
如今这种听戏的日子早已远去,年轻人大都不喜欢听戏了,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现代歌舞,喜欢唱卡啦OK,喜欢玩麻将,打扑克,哪有闲工夫去听戏。也自然听不到、看不到这种戏中戏,他们也不喜欢这种戏中戏,而是喜欢唱真戏。
乔显德
发布时间:2019-09-01 05:39
上述文字是💠《戏中戏》✨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