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寻找一代鸿儒贾儒珍》,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寻找一代鸿儒贾儒珍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苍溪县东青镇有一座依山凿石洞窟寻乐书岩,位于东青镇东兴村一组。从县城出发西行16公里到东青镇,再走两公里乡村公里就抵达贾家洞。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由乡人寇继顺带领石工在一爿石山上依山就势开凿了两间石室,乡人入石室以避兵乱。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后,当地名儒贾儒珍续凿贾家洞,并邀请文人雅士及当时善书者来洞内游玩,留下佳作,刻于室壁。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重庆一些高校教授来贾家洞考查后认为价值极高,撰文宣传。1984年6月,南充地区文化局组织各县文物干部在洞内举办考古讲习班半月,邀请西南师大中文系徐无闻教授来此讲课,并将所有字迹拓片共120多幅,存为资料。寻乐书岩便以石窟书法闻名,各地文人学士往观者络绎不绝,县内中小学师生多在节假日集体组织前往游览,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学当老师,也带学生到那儿去搞过活动。但有近二十来年的时间,却一次也没有去过了。今年三月正值苍溪雪梨花怒放之时,一天,我陪广元来苍溪的罗大哥坐在雪梨树下赏花喝茶,罗大哥突然问我:苍溪的贾家洞你知道吗?我便把我曾经了解的一些情况对他说了个大概。毕竟多年没有去过了,过去晓得的情况也记不准确了,也不知说得对与不对,心里便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过了一天即周末,我便邀约一帮朋友,到贾家洞故地重游。再隔一天,又接作协通知去河西采风,我便欣然而往。三天之内,两次探访贾家洞,通过现场参观、踏访考察,对寻乐书岩和贾儒珍其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文化瑰宝
通过现场参观和考查,贾家洞的开凿分成两个阶段,前期是嘉庆五年,为了防患白莲教教匪的滋扰,为一方百姓提供保障,全数姓之身家,在当时一老叟的倡导下,寇自顺带领石工在危岩上凿石室两间,取名回岸洞天,当时凿洞之情况,以及回岸洞天周边山水胜景,在贾家洞石壁上刻有保存完好的《凿洞记》对此作了详细清楚的记录,兹录于下:
时教匪滋拢漫延,数省乡人虑其无处棲迟。适逢老叟向众曰:此处有危崖峭壁,若鑿石室,可以为一方之保障,可以全数姓之身家。从闻之翕然乐从。于是,寇自顺督工鸠匠,邀约邻朋捐资出力赞襄落成。值教匪入境,幸家户清吉,俱安然无虞。众恐湮没其实,嘱予作记以誌之。从来山水之胜,惟在人能领略也。而志不在山水者,焉能享天然之乐趣?斯地由云嶂山下横拖一岸。上有古庵,名曰回龙。后有峻壁高耸入云。下有良田汪洋泓注共间。烟鬟螺髻,两岸交辉。菉竹野花,四时俱备。朝暮雨旸之间,云烟出没之变,千状万态不可名模,恍如天开图画,足以供人饱玩。因其山势湾环回互,遂以回岸洞天名之。右结灵龟山盘踞数里,潜伏于五曲溪边,形神逼肖。最美者,溪边之泉,从地喷出,大旱不竭,名曰直泉。泉下有潭,钓叟常临其上,故曰钓月潭。潭上有磐石可坐卧五六人,名曰卧月石。左湧石琳山,特起凌霄,联络金镜岭,青翠异常。游览山水者,无不大加称羡。尤幸石室向南,仰观俯察,全无俗韻。夏日如秋,爽气宜人,冬日如春,宛然挟纊。吾知其藏息于中者,必乐而忘归。是以天地生成之乐,与人心固有之乐,是二是一,果能洗涤尘嚣,回心向道,乐圣贤之乐,与山水之乐交相为用,随时处中,无有偏废,庶几乐得其道,事得其实,不失其本心,岂非回头是岸欤。嘉庆五年岁次庚申闰四月既望贾聚五记。
此后是捐款名单,文末还载了当时的开石碉的工价:
邱、闫石匠开碉每丈价钱拾叁千文,饭食杂费一并在内。
从此记中可以判断:当时开凿回岸洞天之时,贾儒珍没有参与,在凿洞记里罗列的捐款人名中也没有贾儒珍的名字。因此,现在的人笼统地说贾家洞是贾儒珍开凿的,很不准确。
时间过了四十年,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作为躲避战乱而开凿的回岸洞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这时,贾儒珍开始着手对贾家洞进行改造。一说是贾儒珍从寇氏将石穴买下,但无据可考。贾儒珍续凿石窟的工程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寇自顺开凿的石室的右下侧有一个天然岩穴,贾儒珍对这间岩穴进行了扩建修整,形成了一个上下两层的大殿。第二,在原石室左上端的石岩上新凿石室4间。第三,打通了原石室与新建大殿和新建石室之间的通道,使7间石室连接相通,形成一个整体,面积达到350余平方米。第四,修建了山门和附属工程。寇自顺原凿石室,纯属一个洞穴,洞口离地面有7米多高。人员要进洞避难,怎么进去呢?我们在现场分析,如果爬木梯上去,人虽进了石穴7米多高的木梯不可能拉进石穴中去,暴露在外面不便于隐蔽,所以,很大可能是攀爬用绳子结成的绳梯上去的,人一但进洞就将绳梯收进洞里折叠起来,便于保管和隐蔽。后来在寻乐书岩的石壁上雕刻的《回岸洞天记》中找到了其初则自下上。上丹梯,陡峻不甚惊骇的记载,至于丹梯为何物,无从考,估计是绳梯之一种。贾儒珍此时在石室之外修建了两道山门,在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之间依山就势开凿了洗岸池,池外修建了2米余宽的过径,过径两边建了花台。在第二道山门右侧建了观澜(厕所)。第五,在石室的石壁上开凿了神龛,树了神像,雕刻了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以及浮雕、壁画。
贾儒珍实施建设寻乐书岩这项工程,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算起,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最后一次刻字时止,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53年,如果从寇自顺凿洞时算起,建设贾家洞历五朝共94年。
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寻乐书岩因为是在一整爿石山上依山就势开凿而成,洞外松柏参天,林荫蔽道,藏于深山之中,并不显眼,使之免于人为破坏。书岩石壁上雕刻的书法作品因刻在石洞之内,避免了风蚀雨淋,至今保存完好。文革期间洞内神像惨遭破坏,但石壁上的书法、浮雕、壁画尚存,后经文物部门维修,完好如初。如果从寻乐书岩初具规模算起,到现在已历经140至160余年岁月,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寻乐书岩与当初的本来面目,别无二致。2008年在大地震山崩地裂的剧烈摇晃之中,石山有所松动,出现了很多裂缝。国家拔专款进行维修,从外面向石山中打进数十根27米多深的钢桩,将石壁与山体紧紧铆在一起,使寻乐书岩完好如初。
进入贾家洞的乡村公路位于开凿寻乐书岩那座山的山顶,走完乡村公路,先要沿石梯下到山脚,才能找到掩映在松柏之中的古老石穴。导游系东青文化站的干部向江南,年龄四十岁左右,他从事寻乐书岩的研究和担任解说员已经二十多年。小向带领我们来到书岩前。书岩前建有形如古堡的高大围墙。围墙右侧有石门,即为书岩第一道门,额曰天然乐趣,门两边石墙上有对联,上联读圣贤书行仁义事,下联尽人物性立天地心。入门是一条小径,宽约两米。小径左侧透过围墙可以远望山下的田园山水,小径右侧陡峰壁立,高不可测,壁下有池,曰洗岸池。导游说:池中之水系从山中浸出之甘泉,一年四季,清冽透亮。过去池中植荷养鱼,非常漂亮,特别是每当雨后,山水沿峰而下,如莲珠注入池中,游鱼悠悠,露花点点,大有情趣。约十来米又有一石门,即书岩大门,门额曰寻乐书岩,石门有联,上联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下联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笔力苍劲,一丝不苟。入洞门进入一石室,面积阔大。小向说这间石室是贾儒珍利用天然岩洞所建的。石室后壁上供奉神像。石室中有泉两眼:一名甘露泉、一名石泉。两泉旁有名人题刻,有诗有赋,皆颂泉水天生之巧妙,特别是甘露泉,水自石隙中溢出,清冽甘美,一年四季,井中之小不增不减,不涸不溢,百余年来一直如此。石壁上刻有贾儒珍咸丰四年的题记源头活水清心寡欲,涵养性天精气神足。
由甘露泉旁登木梯,走大厅回廊,进入左侧通道,光线暗淡,登石级入门,紧靠门左角有一龛,供送子娘娘二尊,龛旁有浮雕;右有壁画一幅,为花草石榴图。往前,进入一石室大厅和相连互通之五间石室。厅堂之北有石刻横幅回岸洞天四大字,下面还刻有很多题记、对联、记叙和诗文。西壁刻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和知过必改得新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等联语;南壁刻有《慎余》、诗词及对联;东壁刻有福地洞天及《凿洞记》等。厅堂东壁有门,门口刻联为:为有虚怀托短咏,每因知足得长生。门内两侧刻对联不求富贵利达,只爱山水烟霞。室东壁刻有贾聚五《凿洞记》,西南角与三石室之门相对为祀堂,人称八仙洞。神龛上下两层,神像雕塑各具神态,惟妙惟肖。
向江南同志告诉我们:根据政府文化、文物部门的统计,比较准确的数字是:寻乐书岩上下三层,石室7间,面积355.5平方米,有石刻浮雕5处,壁画9幅,神像34尊。7间石室石壁约160平方米,镌刻楷、行、隶、篆各体书法作品152幅,19600余字。整个书岩琳琅满目,字体疏异,犹如一座书法展厅,真乃文化艺术瑰宝。
乡村书院
向江南同志说:在寻乐书岩7间石室约160平方米的石留上雕刻的书法作品,从题款上数得出名字的在贾儒珍那个时代的书家有李徽典、郭尚先、龚有晖、杨行端、林春元、许槃、李嘉秀等21人。这些人在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书家。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这个历史时段的川北苍溪,可以说处于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时代,而寻乐书岩所在的东青,位于嘉陵江西岸,由于大河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的生活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穷乡僻壤,有二十多位书家先后来此来吟风咏月、谈诗论画,并留下墨迹,刻于石壁,这该是一件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呀!于是,我头脑里便产生了两个疑问:
第一、这贾儒珍究竟是何许人也?对贾儒珍的身世,从寻乐书岩石壁上的各类题刻中,我找到的信息只有贾儒珍姓贾,名儒珍,字聘侯,号山亭,其余的就别无所知了。从寻乐书岩石壁上的题记、对联、记叙和诗文的内容上分析,如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进将有为退必自修、慎独、心地无风波动静皆成妙谛,性天有化育中和时见光辉、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尽人物性立天地心等内容,基本都是反映贾儒珍淡薄名利,流连山水,旷达消遥,为人高雅,于当世所罕见。《寻乐书岩记》中云:然而地既清幽,尘嚣顿息,于此间稍得逸趣,因而稍微点缀,不欲繁纷,有书,有画,有帐,有屏,有几,有榻,有琴,暇辄携客来游,消遥自得。这些文字,也只是如实地反映了寻乐书岩建成后,贾儒珍常集友人于此谈诗文,论书法,并择其佳作雕刻于石壁,以文会友,以乐其志的生活情趣。
不可否认,寻乐书岩夏日如秋,冬日如春,如携客兴游,必乐而忘归。携客来游,消遥自得。确实是个休闲的好地方,但在我的潜意识里,贾儒珍终其一生心血造就这么一个洞窟,绝不是仅仅是为了寻乐而已。所以,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贾儒珍修建寻乐书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就上面两个问题跟向江南同志作了深入探讨。
我翻阅了苍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印制的《苍溪文史资料》中有关贾家洞、寻乐书岩的文字介绍。
我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与贾家洞、寻乐书岩、贾儒珍等关键字相关的词条,得到以下信息:
贾儒珍(1816?)字聘侯,号山亭,别号知足子,又名贾道圆。儒珍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及长,曾留寓成都,广交文人学士,并领办戏班多年。及归故里,乐善好施,人称贾善人。
贾儒珍办学过程中,发现《四书》、《五经》谬误甚多,贻误后学,即厚聘邑中宿儒,校订复刊,并增印《小学集注》等书,翻印精良,行销川内外,一时文人学士往观者,联翩不绝。
贾儒珍性旷达,喜结交,凡过往文人及善书者,延至洞中,信笔题刻,洞壁皆满。
对这些文字,能联系上作者的,我都与他们通了话,询问他们资料的出处以及从何处查证,皆言系口口相传,无从考证。
向江南告诉,在东青镇东兴村有贾儒珍墓,基碑题衔为布政司都事正五品。
在联络作者的过程中,我联系上了阆中的贾信态老先生。贾老先生听说我正在查找贾儒珍的史料,在电话中告诉我,阆中桥楼乡的贾家旮有一座贾氏宗祠,可以查找到很多东西。我便邀约县作协的黄廷寿主席一起,专程去了一趟桥楼乡。我们在一个叫十大队的村子里找到了贾氏宗祠。这是一套木排扇的瓦房,五间正房的撮箕口。从院坝上五级台阶进入正堂。眼前的房子很是残破,右侧的环房中还有人居住,但可以想象当年这座祠堂是很雄伟肃穆的。打开蛛网密布的大门,里面乱七八糟堆放着杂物。在正中那间屋子的两面木质墙板上刻有蝇头小楷,我认真地阅读了几遍,无非是告诫和教育后人知书守礼、耕读传家等内容的文字,没有关于贾儒珍身世的记录。我将木墙上的文字拍了照,有些失望地离开了。
离开贾氏宗祠时,我又与贾信态老先生电话联系,他同意在阆中与我见面。我们随即开车前往阆中。在阆中县城的一间茶馆中见到了贾老先生。贾老先生今年73岁,系阆中桥楼乡人,从教师岗位退休后目前从事阆中古城文化研究和贾氏文化研究。他告诉我他本人系贾儒珍第24代孙,对贾儒珍这位前辈非常敬重和佩服,目前正在收集资料编写《贾氏族谱》,已发表了很多有关贾儒珍的文章。我就有关贾儒珍和寻乐书岩的问题真诚向贾老先生请教。
我说:关于贾儒珍的身世,一说贾儒珍自幼家贫,长大后去成都等地谋生,还领办戏班多年。戏子在封建时代地位是很低下的,领办戏班子是个受气活,也是生活无门别无选择才从事的一种职业。若如此,贾儒珍哪儿来的资金进行寻乐书岩的建设?二说贾儒珍是布政司都事正五品官员,那么贾儒珍在何地为官?续凿贾家洞时贾儒珍是在任上呢还是卸任回乡了?何时何因卸任的呢?贾儒珍为官期间官声如何?
贾老先生首先表示,关于贾儒珍的身世,无从考证,无书可查。所有关于贾儒珍的介绍都是口口相传。据贾家老人讲,贾家系宋代入川,明代陈化年间迁入苍溪东青、阆中桥楼一带。这些地方过去属于穷乡僻壤,贾儒珍家庭贫穷是不争的事实。贾儒珍去成都领办戏班子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贾儒珍外出为官,据说是在山东,官名叫山东济宁卫千总,主要职责是在运河上负责护送各地呈送给皇室的物质。仅这一点亦无从考证。其余问题只好存疑。
我和贾老一起分析,从续凿贾家洞之时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贾儒珍应该已经卸任回乡,或者说有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苍溪贾家洞、阆中桥楼一带的。
贾老给我提供了一套资料,包括《老牛山三元崖创修贾氏宗祠并新设义学记》、《閤族供奉神主约》、《金鸡垭祭祖祀产记》、《祭田、族长约》、《学田记》、《清明祭祖宴会宜斟酌人数多寡约》、《家常遗训说》、《家规十条》、《劝捐资为公说》等8000余字。这些资料,系贾老收集的前人保留下来的贾氏宗祠里的碑刻内容,原文无断句。我回家后,连夜研读,使我对寻乐书岩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贾儒珍在《学田记》中写道:
贾氏前代科第无闻,即识诗书者亦少,此无他,山高土瘠,衣食艰难,无所凭藉以延师,又安望其成材耶?山亭前在苍邑云障山下买土地一分,设立义学于寻乐书岩,明府谢公为立案勒石,兹又于南邑老牛山下买田土若干亩,永作贾氏祭田,祭报之余兼设义学。每岁延师修金出于其中。
这里说的很清楚,寻乐书岩是一所义学。寻乐书岩仅就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洞穴,如果在石洞之中办学堂,我分析可能性不大。尽管石穴夏日如秋,冬日如春,携几个朋友偶尔在里面喝喝茶、聊聊天,领略一下石穴之外的胜景,当然不失为一件美事,但石穴内终日不见阳光,石穴内的气温明显低于外面,一帮孩子在里面念书,又无活动场地,几年下来,恐怕一个个都成了残废。反复研读贾老先生提供的资料,我大致明白了当时的情况:
贾儒珍的家乡,诚如笔者前文分析的那样山高土瘠,衣食艰难,由于无钱请老师办学堂,在贾氏前代人中没有科考榜上有名的,连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很少。贾儒珍先后在苍溪云障山下、阆中老牛山下买下田土若干亩,将田地租给佃户耕种,每年收的租息除用于祭祀祖先的开支外用于设立义学。咸丰四年,贾儒珍在贾家洞石室外的山坡上,修建了房屋若干,创办义学,定名乐义山房。当时,学生达数百人之多,朗朗书声响彻洞内外,飘向四野。接着,又在贾家洞附近的三元岩、东岳场、回龙庵、寇氏祠、柏林观、庄左梁等地建立了学堂,前后共建义学7所,凡贾氏子弟年届八岁即可入学,务求子孙贤达,各尽孝悌之道,敦伦重礼。贾儒珍办学,极重师道,聘师不分亲疏,任人唯贤。他对所办义学亲自总领其事,各校分邀同仁负责,颇有特色。贾儒珍一生捐置学田百余亩,为义学长盛不衰提供了经费保障。为杜绝所捐田、粮、银被贪污、截留或挪作他用,他多次向县署申请立案,并刻石立碑于东岳场。在办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市面所刻学生读本谬误甚多,贻误子弟。贾儒珍又在贾家洞口外修建房屋若干间,开办书院,取名竹桥斋。他厚聘有学识者十多人考订、校正、镌刻、翻印四书、五经、《小学集注》及古人诗文,作为七家义学的教材。据说当时竹桥斋镌存书版满室,所刻印的书籍质量精良,远近推为善本,行销川内各地。
这可能就是当时寻乐书岩的真实情况:一所集教学、编印教材、销售教材、图书馆和文人雅士谈往来交流的休闲场所于一体的乡村书院。试想,于斯之时,在东青贾家沟的田埂山路中,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呼雀跃地奔赴学堂,寻乐书岩外面,书声朗朗,山花摇曳,是一种怎样的盛况啊!可惜,岁月的风尘将这一切都吹散了,只留下了藏匿于大山之中的贾家洞。
贾儒珍在寻乐书岩创办义学之举在当时得到了官方的充分肯定。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找出了十余年前我的好友、苍溪中学教师李友兴同志写的《同治县令毛隆思题诗贾家洞》一文,现节录于后:
毛隆思,字季彤,江西丰城监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苍溪知县。是年秋,毛隆思出巡河西,拜访了当地名儒贾儒珍,绕有兴致地参观了贾儒珍续凿的寻乐书岩及其开办的义学乐义山房、镌刻四书五经之竹桥斋。晚上,承贾儒珍盛邀,在贾家洞与贾儒珍饮酒畅谈,酒兴浓时,即席赋诗一首,并挥毫题于贾家洞石壁:
万壑群山里,茅斋筑几间。
性情耽隐逸,踪迹托云山。
绕屋松千树,环门水一湾。
先生何厚福,鹤发驻童颜。
驰逐风尘吏,巡秋此驻车。
识君多雅意,邀我过山家。
洞古藏经史,楼深忘岁华。
儿孙看绕膝,长羡卧烟霞。
第二天,即将离去时,毛隆思又题一联:神仙风度琼玙质,菩萨心肠松柏姿。对贾儒珍的德行大加赞扬。
毛隆思在苍溪任知县时,曾判过龙山的一桩风水案。龙山镇北边有一座叫卧牛山,山垭上有一巨石,状似卧牛。卧牛的朝山东北的陈家湾,尾向山西北的任家湾。清同治年间,陈家湾的农户贫穷,而任家湾的住户富裕。有一风水先生解:石牛口吃陈家湾的草,粪肥任家湾的田。于是,陈家湾的人寅夜集众,将石牛掉头。第二天便被任家湾的人发觉,以破坏风水罪,状告至县衙。县令毛隆思通过查访,认为无稽,判石牛还原方位,并咏诗一首:
怪石巍巍恰似牛,山中独卧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青草齐眉难开口,牧童敲角不回头。
古今项下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当地人将此诗勒碑于石牛之左,至今仍在乡间流传。
光绪二年(1876年),毛隆思任满去职离苍,邑中乡绅、诗友为他设宴饯行。他感慨万端,挥笔写下《去官离别》,对苍溪的深厚情谊跃然于诗句间:
鞍马余生已十年,雷封又许试蒲鞭。
才疏愧乏弦歌治,德薄羞聆父老传。
两袖清风辞蜀道,一肩日月下吴船。
行囊自笑无他扬,只贮新诗不贮钱。
一代鸿儒
除了续凿贾家洞、办竹桥斋、兴乐义山房等七所学校外,贾儒珍还做了以下事情:
一、倡孝悌重人伦。
贾儒珍归乡之后,先在苍溪东青的回龙山下修建了祠堂,置祭田若干亩,岁时报享,均有规约。同治癸亥,贾儒珍修订并刊刻《贾氏宗谱》。第二年,在阆中老牛山之三元崖又创修贾氏宗祠。在《老牛山三元崖创修贾氏宗祠并新设义学记》中云:
夫人之有宗祖,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不能绝源以成流,木不能舍本而为干!宗祖缔造艰辛,若何子孙延绵草芥相视?九原有知,当亦抚往事而痛哭流涕已矣!
在贾儒珍亲自写的《閤族供奉神主约》中对祠堂供奉作了明确规定。每年清明,贾氏閤族举行盛大祭祀仪式。每年进入农历的二月,贾氏即推选出二十人承办当年祭扫活动。在贾儒珍撰刻的《金鸡垭祭祖祀产记》中作了详细规定:
至于承办,首事就族中三大房内,各房慎选妥协勤谨之人,每岁一人轮流充当。始则公立簿册,以定名数。每房邀约数人,合首事共为二十余人,永成定规。若簿内有名之人,凡不该当值年,会首能推行孝悌之风,尽谦恭之道,则于亲疏之中,各择选明理者至墓所与祭,只许一人顶替一人,不得多添一人,方不失其亲亲长长之义从,公而无私也。岁岁如是。会首于前十日照簿人名,每户通传称名帖一张,以期取信。届期齐集墓所,拜扫既毕,共领馂余。
如此排场的祭扫活动,必定要耗费不少资金、物质,所需资金、物质、人工费用支出,全部在祭田的租金中列支。在《金鸡垭祭祖祀产记》中记载:
其地土租,于外姓耕种,每岁春仲收租钱二千文,永不增减,征银三厘,每岁归租户完纳。
每岁仲春,租户先将租钱交付来年新会首收执承办次年祀事,岁以为常。
又在《祭田、族长约》中规定:
每岁收租息若干,各房族长当收租时务须经理,嘱租户付交完好,交与值年清明会者收执登记簿具,以为每岁清明祭报之用。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贾儒珍不仅就每年的祭扫活动制定了严格可循的规章制度,而且,从根本上保障了这些制度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
二、把兴教育作为家族长久之计
在农耕时代,最稳定的财富莫过于土地,中国古代的富人们一旦有钱,都会大量买田买土,贾儒珍也不例外。但是贾儒珍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把购买的大量土地作为祀田,再把这些土地租给佃户,所收租息用于閤族祭祖之用,余则作为学田,兴办义学,聘用延请老师的费用大都从祀田、学田的租息之中支付。这一点,在《老牛山三元崖创修贾氏宗祠并新设义学记》有明确记载:
吾将就祠为塾,买田若干亩,岁收租息,聚族报献之余,则以兴设义学,培植人材。
关于办学的意义,贾儒珍在《学田记》中云:
贾氏子弟,无论贫富,八岁即可入小学。其资性平等者,使之识字学礼,各葆其孝弟忠信之良;其资性敏颖者,中焉可以作为,文章成其科第,上焉可以正心诚意,入于圣贤。穷达可以命限,而学问之造就、功德之进修不可以命限也。
而在《老牛山三元崖创修贾氏宗祠并新设义学记》又不厌其烦地强调:
讲学者多则知礼者众,知礼者众则宗祖之根基愈固,岂止祠焉而已哉。
孝悌人伦和对贾氏子弟的教育,在贾儒珍的思想里是两件头等大事,为了确保清明祭扫和办义学这两件事办好,他在家庭中立下了很多规矩,在《家常遗训》详细规定以下诸条:
每年牛山祠堂,经理祀产学田出入收支,择选族中明理精细写算兼全者,正族长一人、副族长一人,总管祠堂帐项租粮,閤族中每岁慎择妥善二人充当轮流转递。
凡祀产学田,买契文券公议,妥人执掌。
每年租耕祀产学田租户,完纳租毂必要时粮,精美晒干,过风车、过斗俱归正副族长过手,随时登帐,不可疏忽脱略。收存租粮处所,必择坚固之地,钥锁俱归正副族长管理,倘有差错,该正副族长赔还,不得推诿乱骗。各有专责,谨之慎之,无忽!
贾氏閤族祠堂祀产学田内每年租粮出息,经正副族长收存妥善,共有若干,即聘请次年春西宾素行端方众所信服者为塾师,尽一年出息,了结一年,不留余资,不累及族长族人。每岁如是,公共举行。
贾儒珍在家训里,告诫子孙,无论如何,不准出卖土地。在寻乐书岩的一幅石刻中,贾儒珍不惜用恶毒的诅咒来阻止儿孙们有违他的要求。贾儒珍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不仅是为了让子孙保住家产,更是为了让祭祀和义学有个长久的经济支撑。
三、十分重视家教
贾家,作为一个大家族,十分重视家教。贾儒珍在《家规十条》中分别就父母宜孝、兄弟宜和族人宜睦、诗书宜读、生业宜理、男女匹配等十个方面对贾氏后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篇《家规十条》的序言中,贾儒珍说:
愿我族人同其好恶,勿蹈偏僻,总教人于四书六经中熟读深思,敦伦重礼,从本原以做工夫,格去物欲,义理精微诚正之,学明修齐之本,立孝友之道,不难见诸躬行,使愚夫愚妇听而知之,知而行之,始则勉强久则自然,德洽身心,一但融会贯通,则雍穆之风、礼让之俗,各存于家矣!古人有云人该可以为尧舜,岂欺我哉?
在寻乐书岩的一则石刻文中,贾儒珍写道: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则忠信进,德之谓也。言忠信则修辞立,诚之谓也。未有行笃敬而言不忠信者,亦未有言不忠信而可以语行之笃敬者也。天地间只有一个诚字颠扑不碎!观德者只观人之辞,一句诚实便是一德,句句诚实便是德进而不可御。
贾氏严格的家教,在内容上不外乎重孝、积德、行善、耕种、读书、诚实、忠厚,等等,这些内容恰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所作所为,作为封建时代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初级知识分子,能够有如此一个思想境界,能够身体力行做出这样一些实事来,我认为可堪称一代鸿儒,令人钦佩,令人景仰!
(写于2015年4月4日,4月5日改讫)
发布时间:2023-06-12 04:19
上述文字是💠《寻找一代鸿儒贾儒珍》✨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