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哙是战国时期燕国国君,为了博取让贤的美名,便效仿上古的尧舜二帝,将王位主动让给相国子之。结果非但没有博得期望中的好名声,反而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燕王哙为何要禅让?燕国乱于禅让制,真的只是燕王哙得个人责任吗?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发展,必须有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个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大的社会性质变迁其实只有三次,一次是从原始社会步入到奴隶制社会,一次是从奴隶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而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从封建社会进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性质所延伸出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基本社会制度是社会性质得以确立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所以说,如果不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基本的政治制度都不会改变,这一点在现在的历史发展当中是这样的,在古代的发展进程当中也是这样的。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燕国;但燕国改变的并不是基本的政治制度,而是基本政治制度当中的一个分支——皇位继承制度。
熟悉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奴隶制社会皇位的传承都是依靠世袭制度来完成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燕国却是一个例外,它所实施的并不是单纯的世袭制度,而是在世袭制度当中也掺杂着禅让之的影子,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燕国中期,燕王哙大乱燕国的事情出现。
燕国禅让制事件的爆发,让燕国本身就已经贫弱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的不稳定,燕王哙也因此被剥夺了追封谥号这一宗庙权力,成为了燕国历史上一个丧国之君,更是古代历史所有帝王当中的一个奇葩。
在这件事情当中,燕王哙确实要负大部分的责任,可是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在燕国发生而没有在其他国家爆发,并非只是因为燕王哙一个人的责任。那我们今天就要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燕国在战国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导致国家混乱,这一事件究竟有几个人在推波助澜?又有几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它?
第一个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一个君主想要在王位的继承制度上面做大的变动,并不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做主的,而燕王哙却可以轻松的在燕国推行这样的制度,甚至已经有了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的这种实际行动发生,这说明在燕国的大社会环境之下其实一直都存在着禅让制的影子。
也就是说,在那个历史环境发展的过程当中,禅让制并没有从燕国的发展制度当中被剔除出去,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在极其信守王道政治统治的燕国,它是实行半禅让制半世袭制的,这就让燕国有着潜在的推行禅让制的条件,也是为什么燕王哙的行为并没有激起国内民众强烈反对的原因。
在此事件发生之后,燕国虽然因为这次禅让制度变得一片混乱,但这种混乱,大多数都是因为实行禅让制之后朝堂的混乱以及齐国的趁机攻打下造成的,燕国的治下百姓其实并没有对这种制度的变化表现出多么强的不同意见。
所以燕国的大社会发展背景是这种现象会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历史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具有太多偶然性的,这种世袭制度变禅让制度的行为,之所以没有在其他国家出现,是因为他们在基本的政治发展道路上走的是不同的路线。
像是在秦国、楚国这样的国家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楚国实行分治制度,它的政治制度其实是模仿西周的分封制度而确立的,这种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一个共同服从对象的诞生,而这个共同被服从的对象在西周的时候是周天子,在楚国那就是楚王。
在统治前期的时候,这个象征是这个国家绝对的话语权,而哪怕后期他的统治权力衰弱了,对他治下的势力控制权不再那么的强大,但他依旧是一个象征,是各大势力必须要拉拢的对象。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统领是不能够轻易的更换的,因为到了统治的后期,他们更多的是一种代表作用,而代表作用实际上比真正的有实权的统领作用更加需要血脉的支撑,所以说在楚国或者是西周所遵从的那种政治制度之下,是绝对不会发生统治家族的变迁的。
像是秦国那种实行法治的国家,其实走的是一种收揽权力的道路,可能这种方式在秦国这样的一个诸侯国表示的不是很明显,但在后世封建社会的时候,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之后表现得却是十分明显。
那时,君主不断努力的目标就是收归整个天下的权力,将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个人的手上,所以那种实行禅让制的改权,或者是分权绝对不可能在秦国这种国家出现。
因此我们说燕王哙之所以有实行禅让制的想法,其实是燕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而这种想法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也是因为有着大背景支撑的条件。其实环境因素是这件事情会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毕竟社会环境对于生存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燕国人,都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当然,虽然有着这样的环境条件进行影响,但在其他君主统治的时期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还需要来看一下燕王哙这个人本身,对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能够在战国时代还推行禅让制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执政能力了,而事实上燕王哙也确实是这样一位昏庸的君主,不仅在执政能力上比较欠缺,而且他还有一个奇怪的嗜好,那就是他非常崇尚上古虚名,也就是极其看重个人口碑。
其实在很多君主身上都能够看到这一点,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自然会对自身的声望名誉看的比较重,但燕王哙显然在这一方面理解错了方向也走错了路。他认为,古代的尧舜之所以会久负盛名,之所以会在千百年之后还被人们推崇,就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禅让制的精神,而尧舜禹虽然表面上处在并列的地位,可是在实际当中禹的名声却不如尧舜,那是因为禹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而尧舜却是真正实现禅让制度的君主。
所以燕王哙认为推行禅让制比推行世袭制度更加有利于一个君主树立威信拥有声望。因此他才会选择在燕国实行禅让制度,企图将燕国的权力交给没有任何皇氏血脉的相国子之。
由此可见这个人的昏庸程度,一个君主想要名传后世树立威望,不是靠为国家谋取实际利益,而是靠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也难怪燕国会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也难怪燕王哙后来连谥号都没有,被人们称作是丧国之君,对于这个君主,后来人真的是想要同情都没有任何理由的。
事实上,如果燕王哙不做这样的荒唐事的话,燕国的发展还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也不会招致齐国的攻打,燕国也不至于那么快的就衰败下去,所以无论是这件事情的爆发也好还是后来燕国的急速衰败也好,都与燕王哙这个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一些臣子的推波助澜。第一个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相国子之,在这件事情当中他是被禅让的对象,而一旦此事能够成功,他便能够坐上燕国的王位,成为这件事情的直接受益者,可想而知,他对于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上心了。
子之一方面在燕王哙面前表现一种忠诚臣子的形象,一边又招揽了一些所谓的名人异士为他出谋划策,企图收揽人心为自己的继位而铺路;而对于其他忠诚的大臣也是极尽打压,在那个时间被子之所迫害的忠臣良将不在少数。子之的这些行为不仅对当下的燕国造成了影响,对后来燕国的历史发展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燕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无论是它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也好,还是经济和行政发展也好,都是战国时代比较落后的,燕国在综合实力的比拼上面一直都比不过其他的国家,甚至就连中山国这样的一个中等诸侯国与之对抗都是平分秋色。
而这样的燕国最经不起的其实就是内部的崩溃,可是子之只是一心的想要夺走燕国的王位,他虽然位居相国之位却从来不懂得为国家谋取利益,从来不会对君主直言极谏,一个这样的人坐在燕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可想而知燕国发生了多少荒唐事。实际上如果没有子之对那些政治大臣的迫害,想必禅让制都不可能那么容易的就直接推行下去,子之也不可能顺利地拿到燕国的实权。
第二个人是苏代,其实苏代这个人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尤其是在战国时代是比较具有知名度的,他的兄长是苏秦,就是那位因提出了合纵的策略而名垂青史的人,是一位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而敌百万雄兵的纵横家,苏代正是学了苏秦带回去的鬼谷之术而成名的,成名之后的他投奔了燕国并且加入了子之的麾下,在燕王哙推行禅让制这件事情当中没少出力。
我们上面关于尧舜禹声望大小的那一套理论,其实就是苏代分析给燕王哙的,也正是因为苏代当时在山东六国的声名,让燕王哙对这个人比较的信任,所以当他的想法获得了苏代的支持的时候便很快地付诸实施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苏代虽然有一些才华,可是这个人的人品却是不过硬的,作为一位臣子,既然投奔了燕国,就应该为安定燕国的社会出谋划策,就应该为燕国去谋取实际利益,他却在燕国搞起了阴谋权术,企图让自己侍奉的子之坐上燕国的王位,从而导致了燕国的混乱,导致了齐国的大举进攻,其实这样一个人,做为人臣是不过关的,如果不是苏代明里暗里对燕王哙的劝谏,想必禅让制不可能那么快的就被推行。
燕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时代,这样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推行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禅让制度,并不单纯的是燕王哙这一个君主的责任。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曲折,一个国家在历史进程当中遭遇了坎坷和困难,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将责任全部推到君主身上。
实际上一个君主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领头人而已,生而为人,他们也不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准确的判断出事情的对错和结局的好坏,他们的领导其实也是一种探索,而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更会有很多不确定的事件发生。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要给燕王哙洗白,虽然他并不能够左右燕国的发展局势,但是作为君主燕国的衰败与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只是说君主并非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也并不是一个国家衰弱的唯一因素,在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那件事情当中也是这样的。
无论是大的历史发展环境也好,还是燕国的政治制度也好,都是导致那件事情发生的潜在原因,而子之的奔走求助,苏代的推波助澜都是导致禅让制度直接爆发的原因之一,我们其实并不能够将这一件错误全部都归结到燕王哙头上。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君主和臣子都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会导致国家的各方面发展都乌烟瘴气,那如果臣子不怀好意,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君主的决定,从而使社会发展变得困难而又坎坷。
所以无论是在权力的传承上面还是在权力的授予方面,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身为君主就要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臣民去谋取实际的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寻找最为合适的道路,而身为人臣就要尽心竭力地辅佐自己的君主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发布时间:2023-03-31 19:05
上述文字是💠《燕王哙上演禅让闹剧 燕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乱 燕王哙为何要禅让自己的王位?燕国乱于禅让制 真的只是燕王哙得个人责任吗?》✨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怎么这么短命?朱瞻基怎么死的?前阵子热播的大型古装剧《大明风华》里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虽然是天选之子,但他活的并不长久,三十八岁就去世了,不少人对朱...
领土问题一直是中国的底线,我们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国家从我们手中拿走一寸领土,相对于陆地上的领土,海洋和岛屿的边界更加模糊,也更能从中浑水摸鱼,成为其他国家耍赖的突破...
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祖先一步步打下来的,因此有着深厚土地情节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的。 云南从唐到宋,近七百余年,经历南诏,大理,和中国俨然有分成两国...
清朝时期的武举考试十分盛行,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十分浓厚,因此诞生了一大批民间著名的武术大家,霍元甲就是其中之一,传言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这种说法真实吗? 霍元甲(1868...
在真实的历史上,鬼谷先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天生是个苦命人。他依靠虎奶的滋养长大,有幸得遇世外高人将学识倾囊相授。学有所成后,鬼谷先生游说诸侯,献上治平之策,但却四...
三国时期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是人才辈出群雄争霸波澜壮阔,坏的是百姓苦不堪言,三国中的君主在后世都有很多高的评价,唯独孙权的评价始终不高,那么这是为何...
汉宣帝刘询,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我们都知道,古代历史上每一位皇帝都有着自己的后宫中,在这些后宫中有着数不清年轻漂亮的女子。可以这么说,皇帝是...
长平之战遗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
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的地位普遍低于男子,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宋朝这个时期的才女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李清照了,可是有位才女吴淑姬,却与她并肩,并称“宋代四...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开启了七下西样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虽然没能为当时的明朝政府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利益...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军师以及谋士,说到曹魏势力中著名的谋士,那么除了郭嘉,最为出名的非荀彧莫属了,他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那么他有多厉害?为何最后被曹操所赐死,...
柴荣是继郭威之后后周第二任君王,他在郭威的基础上再次推动了后周全面的发展,称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第一名君。柴荣取得的成就是一般人都无法赶上的,可是有些人就要问了,郭...
说起姚广孝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曾经做过怎样的事情,但是,若是提起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身边一直跟随着的扮演者诸葛亮角色的能人异士大家却十分清...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打了败仗呢?一般人认为曹军失败的致命原因是遭遇火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权遣...
三国时期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得到了,但是却没有完成大业,甚是可惜。庞统的英年早逝也给刘备带来了很大的遗憾,那么庞统到底是死于什么原因?他又给刘...
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但无论时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