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明朝著名历史人物介绍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明朝著名历史人物介绍》,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明朝著名历史人物介绍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导读: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明朝著名历史人物介绍,明朝历史常识解读。包括:明初改革,明代的宦官专权,厂卫的由来,东厂的由来,明朝宗室封爵制度,明代选后制度,郑和七下西洋,土木堡之变,壬寅宫变,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宫廷三大案,三言二拍,故宫,天坛,十三陵等。

明初改革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后,就立即开始着手治理百废待兴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战乱,全国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社会生产一度停滞不前。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奖励开垦荒地在全国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又下令清丈土地,编制户籍将农民无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其国家的赋税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朱元璋接受刘伯温的建议,严肃法纪,整顿纲纪。

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还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同时,还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管理军事和司法。在军事上,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在全国重要的军事地区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理军政,卫、所均受五军督府限制。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把一直发展的君主专制推向顶峨

明代的宦官专权

自古以来,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参与或干涉国家大事,但事实上,由于宦官能与皇帝和皇室成员接近。所以常常能窃取某些权力。东汉、唐朝末年就都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而到了明代,宦官专权现象就变得更为严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宦官控制很严,他曾经在皇宫内镌刻铁牌,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朝廷政事。可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时。却是得到宫内太监提供的情报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称帝后,对太监也格外地恩待,委以出使、专征、监军等军政大权。为了将建文帝的余党全部清除,朱棣还设立了由亲信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东厂。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明代的宦官专权,大约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问。英宗当皇帝时年仅9岁,不懂国事,因而对太监王振越来越宠信,使得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最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连英宗也时常被他所左右,从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明英宗还授权太监审理囚犯,宦官从此又插手司法。后来,由皇帝批准,精锐的京军“团营”又归太监节制,从而开了宦官总领京军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瑾等8个宦官勾结成伙,人称“八虎”。他们拉拢一些大臣结成阉党,几乎将整个朝廷控制在他们手中。就这样,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并发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

厂卫

“厂卫”,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它们之间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对天下臣民进行严密监视和残杀,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东厂

明政权治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太监、锦衣卫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朱元璋建国初始便“以威立国”,充分利用锦衣卫监管官民。又广布太监为心腹,攀染栽诬权贵以控制政府。洪武年间,“空印案”、“胡蓝党案”等大狱屡兴,又起文字狱,前后有无数人丧命,乃至“才能之士百无一二”。大臣上朝有如诀别,民人缄口,动辄得咎。明成祖朱棣从发动“靖难之役”始,为“刺探宫中事”。就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太监的地位由此得到加强,使之成为明政权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太监既利用又控制,但太监并无专门的权力机构,以供其胡作非为。至明成祖朱棣时,正式成立了由太监掌管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关——东厂。东厂直接对皇帝负责,其掌印太监官衔叫“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除东厂外,明成化、正德、万历年间还先后成立过与东厂作用相同的由太监主管的西厂和内行厂。

东厂自成立以后,便是个人人谈虎色变的地方,前后220余年间,太监弄权,侦缉诬陷,酷刑冤案无一日无之。这些酷刑有族诛、凌迟、极刑、集令、洗刷、秤竿、抽肠、挑筋、刖足、断手、阉割、剥皮、各种枷令、戴镣治事等。

东厂往往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其事,其权势熏天。前后掌管过东厂的大太监先后有王振、汪直、刘瑾、冯保等,一代胜过一代,把明朝一步步推向灭亡。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其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茶、催督光禄供应等事。皇帝的最后意见。都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之为“批红”。因此,太监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司礼监太监王振就曾矫造圣旨引荐他的同党,打击与他为敌的人。他权威日重,连皇帝都称他为“先生”,而许多朝廷官员更是尊他为“翁父”。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由朱元璋定下基本原则:“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即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具体制度规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盲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围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与费。亲亲之谊笃矣。”明宗室封爵后权力过大,俸禄过多,给明朝政府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建国之初。就有建文削藩之乱、汉王朱高煦之叛的事件发生。随着时间的延续,宗室人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国家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洪武年间只有宗室58人,至万历年间宗支人口为十五万七千人。到明朝末年大约之数总在几十万之众。

明代选后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民间有男15岁、女13岁论婚嫁的习俗,皇室也一样。皇宫内谈婚论嫁的只有两种人,谈婚的是皇帝,论嫁的便是皇帝的女儿——公主。皇太子继位前便已结婚,继位后要做的是册立嫡妻为皇后。嗣皇帝即位时如没到结婚年龄便要举行大婚礼,并册封皇后。明代皇帝结婚时选后由皇太后负责,事先选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为皇后的候选人。皇太后过目挑选,选中者用青纱罩其头,再以金玉挑开,没有选中的人退掉年庚帖子。给银数十两,用车送还其家。明英宗正统时又制定了完善的大婚仪式。大体上是迎亲队伍从大明门中门进入皇宫,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侍立于承天门外,东西向立班迎候。迎亲队伍进入承天门后百官退出。凤舆行至午门外,钟鼓齐鸣,卤簿终止。然后凤舆入奉天门行至后宫。皇后下风舆由西阶进,皇帝立东阶揖迎皇后入内殿,进坤宁宫洞房。

明朝宫女殉葬制度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开始出现。到了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已成为制度。西汉时有一被掘坟墓,但“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这一男子便是西周末代的周幽王。春秋以后生产力发展,人的使用价值增大,于是便慢慢地废除了人殉,改用木制或陶制偶像代替。以后各王朝中,除秦始皇曾用过人殉外,其余各朝虽也时有发生,但基本上还是将这种野蛮的制度废除了。但到了明朝,人殉在丧葬制度中又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用妃和宫人46人殉葬,成祖朱棣用16宫妃殉葬,仁宗朱高炽用5宫妃殉葬,宣宗朱瞻基用10宫妃殉葬。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位昏聩无能的皇帝,但他在临死之前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在他病危时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宫妃殉葬最终废止。此前明朝随皇帝殉葬宫女的父兄会因此给予官职,从厚优恤,并给以“朝天女户”的身份,带俸世袭。而随殉的宫女,也会追封为妃,谥以美称。

郑和七下西洋

朱棣即位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首屈一指。为了恢复和发展同海外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树立和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响,明成祖决定派人远赴西洋。因为郑和是明成祖的心腹,再加上郑和深受父亲的影响,对航海颇为了解,于是,郑和成了第一人选。

永乐三(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62艘宝船(因其形体巨大,驾驶先进而得名),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粮食等物资以及2700余人,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远航的起点是苏州刘家河,终点是印度半岛西南的大商港的古里(今卡利卡特)。两地国王都对郑和表示热烈欢迎,并与郑和互赠了礼物。1407年返回。然而,在返回途中,行至旧港(苏门达腊岛)时,海盗头子陈祖义伪降,其实是阴谋抢劫。郑和假意不知,在陈祖义晚上妄图抢劫时,62艘宝船突然杀声震天,把陈祖义等当场擒获。押回国后,明成祖重赏郑和,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永乐五(1407)年年末到永乐七(1409)年七、八月间,郑和率宝船48艘从刘家港启航,进行第二次远航。船队经过占城、泰国、苏门达腊、古里、锡兰等国家到达爪哇国。当时,爪畦国东、西两王正在战争,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杀了170多人。事后,西王自知理亏,派使臣随郑和到明朝向明王谢罪。此后,爪哇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友好往来。

永乐七(1409)年秋天,刚刚回国的郑和又被明成祖派去三下西洋。郑和船队首先到达占城。在占城,占城王特意在王宫里为郑和船队举行盛大的宴会。占城人民也对中国的瓷器和丝绫等物很感兴趣,郑和也从他们那里购买象牙、犀牛角等特产。之后,郑和再次到达锡兰。然而,锡兰国王对郑和傲慢无礼,还欲抢劫船上的宝物,郑和无奈,破城攻之。生擒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于永乐九(1411)年,带回大明。永乐大帝从宽发落,赐衣物,释放回国。郑和此次远洋归来,有19个国家的使节随郑和船队一起到中国访问,明朝的对外关系达到了一个高潮。

永乐十一(1413)年,郑和第四次远航。他先到达占城,又访问了东南亚诸国,并到了苏门答腊及忽鲁谟斯等国。回国,途经苏门答腊时,苏门达腊前王子欲对郑和船队截击,被郑和擒获。永乐十三(1415)年,郑和率船队回国。

永乐十四(1416)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率船队竟爪哇、古里、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今索马里)、卜剌哇(今非洲东岸)等地,将19个国家的使臣送回各自国家。永乐十七(1419)年。郑和回国时,又有17个国家的使臣随郑和船队来到大明访问。

永乐十九(1421)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带着国书和大量的礼物,率领船队护送这些使臣回去。这是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远航西洋。

永乐二十二(1424)年,明成祖病逝,仁宗即位。下令停止下西洋,大明与西洋各国间的经济往来逐渐衰弱,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小。

宣德六(1431)年,明宣宗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改变这种局面。此时郑和已是花甲之年。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的国家。宣德八(1433)年七月,郑和船队在满刺加装载货物,返回南京。

由于多次出海,郑和长年劳累,精疲力竭,最后一次航行回国不到两年,就于1434年在南京病逝了。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刺部强大起来。瓦剌首领也先梦想恢复“大元一统天下”,便极力向中原扩张。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纳了他的建议。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假装败退,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心里非常恐慌,急忙令大军撤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人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以避免大军踏坏他家乡的庄稼,而这样就耽误了许多时间。十四日停驻在木土堡时,被瓦刺军队追到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瓦刺军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乘此机会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10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夺门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始称代宗,年号景泰。时值瓦刺军进犯北京,于谦力主抗击瓦剌,誓死保卫京师,得到景帝的支持。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刺大败而归,英宗朱祁镇被无条件地释放回朝。英宗回来以后,代宗并没有把皇位还给他,而是尊英宗为太上皇,让其深居南宫,并对南宫严密封锁,以防不测。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易位”问题又成了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的话题。武清侯石亨和宫内太监曹吉祥等人主张让原来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贞却认为现在代宗病重,而太上皇又健在,不如趁此机会拥立太上皇复位。这样不但肯定能够成功,而且将来论起迎复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晋爵。石亨和曹吉祥听了徐有贞这一番话,觉得可行。他们马上分头行动,准备发动政变。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带着1000名兵卒闯到南宫,打破宫门强行进入,带出被关押在里面的英宗,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马上派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召集各位大臣,让朝臣们马上到大殿朝见,说有重要事情要宣布。大臣们一到,大殿里马上钟鼓齐鸣,就见被幽禁许久的英宗走上殿来,坐在宝座上。大臣们随着司礼太监一声“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进殿朝见”的呼声,纷纷跪在地上,向复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见大礼。

一朝大权在手,英宗就毫不客气地又将代宗朱祁钰废为郕王,将其迁回西内,后转禁于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英宗还屡下诏书,陈述这位做了8年皇帝的兄弟的“不孝、不义”等罪状。

离开皇位仅一个月,朱祁钰就一命呜呼了,死时年仅30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从此,英宗朱祁镇又开始了他为时8年的第二次统治时期。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明朝第二次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争夺战。

壬寅宫变

明代宫女的命运十分悲惨。到了嘉靖朝时,宫女们的生命更是如草芥一般,不仅宫女如此,即或是贵如皇后的主子们也是朝不保夕。张皇后被嘉靖囚禁而死,方皇后被杀,陈皇后被嘉靖暴踢流产而亡。另据史载,嘉靖年间被处罚杀死的宫女前后达200余人。最后,宫女们忍无可忍,准备杀了嘉靖。她们下手前商量:“不如下了手罢,强如死在(他的)手里。”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十余个宫女乘嘉靖睡熟之机,一齐上手欲把他勒死,终因误拴死结未能成功。事后杨金英等以“谋逆”罪被凌迟处死,判尸枭首示众。这一事件史称“壬寅宫变”。宫女们因地位低下。文献中从不记录她们的名姓,但因此案历史上永远留下了16位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抗争的勇敢宫女的名字。她们是“宫婢犯人16名:杨金英、杨莲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行刑之时,大雾迷漫,昼夜不解者凡三四日,时谓有冤”。嘉靖依然故我,终因服食“仙丹”而亡。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来亚)。随后,又不断对中国沿海等地进行骚扰。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通都指挥黄庄,以岁纳保金二万两为条件请移泊于澳门海面。1553年,葡萄牙人又进一步贿赂通海道副使,称船只遭遇风浪,货物被浸湿,请允许在澳门晾晒货物。于是葡萄牙人便在澳门筑屋居住,并将住宅区不断扩大,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人侵中国的据点。就这样,澳门逐渐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和倭寇进行勾结,共同抢劫分赃。严重地威胁到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政府委派20多岁的戚继光到浙江防倭。他见明朝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就招募强悍有志的农民和矿工16000人,组成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纪。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继光又根据沿海的地形环境特点,创造了一种火器、弓箭相互配合的新战术,使倭寇的重箭、长枪无法施展它的威力。

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连打了9次胜仗,将那里的倭寇一举歼灭,史称“台州九捷”。戚家军使倭寇闻风丧胆,纷纷败退。公元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把台湾作为其域外领地。166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台湾。在此之前,由于岛上人民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不准岛上人民与大陆交通联系的禁令,纷纷渡海,并带来了详实的台湾军事形势图,促使郑成功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引导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于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顺利地从鹿耳门登陆。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郑成功指挥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向荷兰侵略者展开了猛烈攻击。荷兰人在赤嵌城受困8个多月后不得不宣布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统帅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非法占领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人被赶了出去,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明末宫廷三大案

梃击案:万历间,明神宗对郑贵妃十分宠爱。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朱常洛作为长子,被神宗封为太子,郑贵妃所生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直闯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张差被拘后,供出主使之人是庞保、刘成,这两人乃郑贵妃内侍。一些大臣上疏,希望皇上对此案进行彻查。神宗没有深究的意思。只是令郑贵妃向太子解释。最后,神宗下令将张差处死,了结“梃击案”。

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崩逝,太子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是为明光宗。郑贵妃生怕光宗怪罪自己,于是便想尽办法讨好光宗。又巴结最受光宗宠爱的李选侍,请求把她立为皇后。李选侍则以请立郑贵妃为皇太后作为报答。但最终因大臣们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没过多久,光宗患病,服下一红药丸后,身体顿时感到非常舒服。下午又服一丸,不料第二天凌晨,光宗便驾崩了。众大臣对光宗之死因无据可查,只将崔文升发往南京,李可灼遣戍。

移宫案:光宗死后。李选侍便把皇长子朱由校控制了。李选侍将皇长子阻于暖阁,不让他与大臣相见。太子东宫伴读老太监王安就欺骗李选侍说。只让皇长子出去与众臣见面后即返。朱由校被扶出乾清官,立即被众臣拥至文华殿,旋送往慈庆宫,准备择日登基。乾清宫本是正宫,是天子、皇后居住的地方,李选侍居之,使朝臣感到非常不安。朱由校遂颁布特旨,命李选侍移居仁寿宫,改日再徙哕鸾宫。又以“私盗宝藏”罪名将太监李进忠等人收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之后,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年号天启,是为明熹宗。

东林党

明朝后期,政治极端黑暗,朝政被一批极端腐朽的宦官和大官僚把持着。这就引起了许多中下层的正直官吏和知识分子的不满。

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还乡。顾宪成回到无锡老家后,就来到当地的东林书院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高攀龙、安希范、钱一本等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属于不得志的士大夫阶层,经历大多相似。这些有学之士聚集在一起,不但切磋学艺,钻研学问,还时常议论朝政,对当权者加以抨击。他们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主张,要求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反对独裁专制。他们还反对横征暴敛,反对当时的太监到各地去主持开矿、征收赋税,呼吁减轻民众的负担。

东林学院声势越来越大,而且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因此又有不少士大夫闻风趋附,加入到这个团体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政治组织——东林党。

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他勾结一部分官吏,实行残暴、黑暗的统治,使得天下臣民苦不堪言。东林党人拍案而起,指斥魏忠贤及其党羽为“阉党”,多次向朝廷上书,揭发阉党的罪恶。东林党人杨涟曾上书弹劾魏忠贤有二十四大罪,左光斗弹劾魏忠贤有三十二大罪。可是,因为有皇帝的宠信和包庇,魏忠贤反而唆使其党羽制作了《东林点将录》、《同志录》等文件,对东林党人按名斥逐、捕杀。杨涟、左光斗、黄尊素、高攀龙等大批东林党人都惨遭杀害。公元1627年8月,熹宗病死,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安定民心,崇祯下令将魏忠贤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知恶贯满盈,畏罪自杀了。东林党人受迫害的状况才告停止。

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幼名重八,江苏沛县人,1328年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祖父和父亲为生活所迫,四处迁徙,最后才在濠州定居。

1344年,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因瘟疫相继去世,朱元璋无以为生,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但恰逢饥荒,朱元璋只好到外地化缘。此时,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深受影响。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作战勇敢,才华出众,深受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1356年春,朱元璋破釜沉舟,亲率水陆大军,取采少(进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进安徽当涂),又在半年之内,扫清了集庆(今南京)外围的元军和地主武装,占领了集庆,改名为应天(今南京),并在应天设置大元帅府,统兵十万。

1357年,徽州老儒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很受朱元璋的认可,并将其作为建立大明朝的行动纲领。

1363年,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消灭陈友谅,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1366年,朱元璋声讨张士诚,并于次年,派徐达率20万大军南下,消灭了张士成的部队,为北上灭元奠定了基础。之后,朱元璋又先后消灭了方国珍、陈友定,攻克两广。统一了中国南部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地区。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后来的明太祖。不久,明军逼近元朝大都,元顺帝仓皇带着皇后和太子们逃出大都,元朝灭亡。

建立新的王朝后,朱元璋变得心狠手辣起来。他怕臣下觊髓他的皇位,又见太子软弱。难以驾驭桀骜的有功之臣,怕朱氏政权他日落人别人之手,便大肆诛杀功臣。其中最让人震惊的当属胡、蓝两案,朱元璋借胡惟庸、蓝玉之案将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诛杀殆尽。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唯庸意图“谋反”,株连冤杀3万多人。洪武二十六(1393)年,蓝玉又“谋反”,诛杀近2万余人,开国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南京钟山孝陵,终年71岁。

李时珍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勤奋刻苦又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栽培,30岁时,李时珍就成了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了。

在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对历代医药书籍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研究,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开宝本草》等,他都细细研读过,从中吸收了不少精华。但同时,他也发现旧“本草”中也有很多与事实不相符的地方,且分类极为混乱。行医多年的他深知其中的危害和后果,便立志要把旧的药书加以整理补充,写出一部分类更加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1556年,礼部命令各地举选医学人才集中到北京,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太医院藏书丰富。也有来自海内外的各种药物。李时珍在太医院包揽了各种皇家药物典籍,见到了很多珍稀的药物标本,受益匪浅。

李时珍曾几次向朝廷申奏要求支持他编修《本草》一书,非但如石沉大海,还遭到了很多太医的嘲讽,面对这种情况,李时珍愤然辞去了职务,回到南方老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中。

经过27年的辛苦耕耘,先后3次易稿,1578年,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编写成功了。《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3种。并按照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及化学成分等将其分为16部62类。他还将收录的每种药物都从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等8个方面加以解说。此外,《本草纲目》还载入药方11096个,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10幅,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博,超过了中国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

1593年初秋,李时珍逝世。葬于蕲州雨湖南岸的蟹子地。在他逝世3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在金陵(今南京)刊行,立即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一时间,街头巷尾争相传阅。被医家视为经典。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本草纲目》逐渐被翻译成英、俄、日、法、德等多国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国,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医学巨著。

海瑞

海瑞生于1514年。从小家境贫困,4岁时,父亲去世,更让贫寒的家里雪上加霜。只靠母亲谢氏辛苦经营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薄田,用微薄的收入将海瑞抚养成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他的《治黎策》深受朝廷的赏识。

海瑞曾历任浙江淳安知县、江西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但无论在哪里为官,海瑞都是两袖清风,坚持“俸禄之外丝毫不取”,他极力倡导廉洁奉公,对贪官污吏更是恨之入骨。

1566年,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呈上了《治安疏》。在疏中,海瑞严厉指责了嘉靖皇帝求长生,误国事的严重后果,同时还一针见血地说:“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还明确指出了皇帝的四大罪过:一是身为皇帝,竟二十年不理朝政,致使贪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二是为崇道教而大兴土木。国都内道观林立,百姓苦不堪言;三是不确察政绩,仅凭猜测胡乱惩罚,使得受罚者不服;四是置祖宗法度于不顾,滥行推广事例,使吏治败坏。他还毫不留情地对皇帝批评道:“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嘉靖皇帝恼羞成怒,欲将海瑞处死,但由于海瑞为官清廉,甚得民心,只好将海瑞打人大牢。直到嘉靖皇帝去世才得以释放。

嘉靖皇帝去世两年后,海瑞被起用为右佥都御史,负责掌管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应天十府的粮道。但此后,海瑞又因得罪权贵而罢官,在琼山闲居16年。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72岁的海瑞再度被朝廷起用,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后又升至南京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两年后,即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逝。死时,家中只有俸银十余两。

海瑞惩贪官、除恶霸,不畏豪强和权势,又清廉一生,敢于为民请命,正是这种他独有的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让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

徐光启

徐光启,明代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1562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兼小地主家庭,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开始衰落。但小光启却胸怀大志,自幼聪敏好学。

万历九年(1581),20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同年,与吴氏成婚,为维持生计,徐光启在村学教了十几年书。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

1606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数学体系,开创了全新的数学证明方法。

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被启用,并且曾官至宰相,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在自己长期从事农业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许多农学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终于在1628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著。全书共60多卷,50多万字,分开荒、水利、荒政、蚕桑、牧养等12个类别,并且第一次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

1629年,徐光启运用西学,推测出日食发生的准确时间。在1629年到1633年间,他虽然年事已高,政务缠身,但仍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必亲躬。徐光启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以保证新历法更加科学准确。他还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出了当时最完备、最精确的星表和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包括了南极天区的全天星图。

就在徐光启为修订《崇祯历书》而劳碌奔忙之时,努尔哈赤率金军人关,他随即停下了修订历法的工作,开始从事火器的制造和研究工作,他还对火器与防御、与攻城、与兵种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探求,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军事技术史上第一个提出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理论的人。

1633年,徐光启病逝。他的《崇祯历书》也因此而搁浅。直到1635年,《崇祯历书》才全部修订完毕。虽然徐光启没能最后完成这部书的编写。但他对新历的贡献却是无人能及的。《崇祯历书》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历法的成果,同时又吸收了大量西方天文学的先进知识。使中国的天文学从此走上了与世界天文学并轨的道路。

徐霞客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1578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徐有勉淡薄功名利禄,寄情山水,常常游历祖国的大好山河,这对徐霞客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徐霞客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历史、地理书籍。

1608年,22岁的徐霞客决定外出游历。当时,徐霞客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

从22岁到56岁,徐霞客连续外出考察16次,度过了三十多年的野外生活。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徐霞客游历30余载,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整理,进而分析出大自然的规律,为近代地理学开辟了一条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新方向。这些见闻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他死后,由季会明整理成为《徐霞客游记》,全书共20卷。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和艰辛跋涉,51岁高龄的徐霞客终于在他最后一次也是为期最长的一次到云南的游历中,一病不起。最后,由纳西族兄弟雇人把他送回了家乡。但即使是在患病的时候,他仍然不忘把从野外采回来的岩石标本摆在病床前进行研究。利用最后的时间整理自己的记录,直到1641年病逝。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30年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共60余万字,是我国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优秀地理著作,文学与科学价值并存。对现代很多学科都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民族学、气象学、环境学以及地理学的分支——城镇地理、农业地理、人口地理、商业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要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50年,是世界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宝贵资料,被誉为“千古奇书”。

三言二拍

明代,以拟话本为主要形式的短篇白话小说繁荣兴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漾初所作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共辑小说198篇。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大多为明代话本和文人的拟作,但都是经过冯梦龙和凌漾初整理、润色后而人编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都以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市井细民为主要角色,主要描写市民的家庭、爱情、公案及恩怨纠葛等日常生活。因此被称为“世情小说”。作品通过对街头巷尾平头百姓的“杂碎事”的描绘,来反映他们的生活欲求和价值观念,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着力表现了卖油郎对爱情的专注和对自由幸福婚姻的热烈追求,在他身上体现出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也被称为“明式家具”,常取材于紫檀、花梨、红木、杞梓木(鸡翅木)、铁力、榉木等,也称硬木家具。与其他朝代相比,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相当显著。它设计简练,结构合理,很注重实用性。此外,明代家具做工精巧,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代家具多用富贵木材,它们具有坚硬致密、色泽古雅、花纹华美的特性。为充分利用这些木材的天然纹理和美色,往往不上漆而仅用蜡饰,使之光滑如镜,更耐人寻味。这种深沉绚美的色泽与稳健的造型互为映衬。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典雅协调的风格特色。

故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旧称紫禁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故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依明朝南京宫殿的格局建造的。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建造,征用了民工和军工共近30万,历时14年才建成了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楼阁9900多问,四周砌10余米高的城墙,墙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周各有一座角楼,角楼结构奇异、和谐美观。故宫有四门,正东为东华门,正西为西华门,正南为午门,正北为玄武门。全部建筑可分为两个部分:外朝和内庭。外朝是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内庭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称为后宫,还有养心殿、御花园。故宫建筑装修和彩画极其精细绚丽,黄瓦红墙、朱楹金扉、白玉雕栏,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天坛

北京天坛建于明代永乐18年(1420),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相当于同时期紫禁城的3倍多,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正阳门外东侧,沿北京城中轴线与先农坛东西相对,是封建统治者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围墙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呈“回”字形,正门朝西,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含“天圆地方”之意。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从南至北依次为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

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到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死后葬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从朱棣起,到末帝思宗朱由检止,共14帝。除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死后葬于京西的金山外,其他皇帝都葬在京郊,共13处,总称十三陵。

发布时间:2021-05-27 15:32

上述文字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明朝著名历史人物介绍》✨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皇帝也不能给亲戚好处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凭借家中亲戚关系逐渐上位,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罕见,如果这个人德才兼备倒还好,如果是个泛泛之辈,那恐怕就难以服众了。 张尧佐本来是四川的一...

[历史] - 2022-04-05 07:04:56

皇帝老师的故居:曾给咸丰皇帝当老师,故居开放却无人问津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帝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南街,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 、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

[历史] - 2021-04-29 14:52:41

河洛古国和黄帝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这些细节你都知道吗?

河洛古国和黄帝到底有怎样的联络?“河洛古国”的命名有哪些考虑?河洛古国后来是怎么消失的? 最近几天,“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的音讯招引广泛关注。双槐树遗址...

[历史] - 2021-10-08 03:28:30

雍正的奏章竟然这么搞笑吗 雍正威胁起大臣来竟然如此幼稚

导读:还有一个揭老底的批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你以为朕是好骗的吗?你别忘了朕登基时都四十多岁了,你们每个官吏的情况我都知道,你也不例外,我没当皇帝时就知道你曾经弹...

[历史] - 2022-12-12 06:50:27

揭秘: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原因是什么?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除在原有政权机构基础上调整及完善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了一套由中央至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与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

[历史] - 2023-02-25 08:27:51

武则天的乾陵历经三次大规模盗墓行动结果如何

武则天的乾陵虽然坚固,但历史上也经历过严重的盗墓事件,这几次盗墓对乾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也是...

[历史] - 2021-12-15 06:21:29

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有几个老婆?刘邦的夫人都有什么什么结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开篇就描述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从小小的泗水亭长,到灭暴秦,争楚汉,最终建立大汉王朝。 五千年华夏,历...

[历史] - 2021-08-31 09:07:11

三英战吕布 如果是关羽先上的话 吕布还能全身而退吗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可谓是精彩绝伦啊,小编最喜欢的片段就是三英战吕布了,三人合力攻打吕布,最终吕布还能全身而退,由此可见吕布的武功还是很...

[历史] - 2022-08-29 19:12:05

历史上的唐伯虎是什么样子?恐怕跟你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说起唐伯虎我们肯定心中会联想出这样一幅画面,风度翩翩,潇洒倜傥,堪称江南第一才子。自古以来唐伯虎已经成了风流才子的代名词。一出“唐伯虎点秋香”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可...

[历史] - 2022-07-19 08:33:34

万历皇帝朱翊钧烟瘾很大,喜欢抱着女人抽烟

明朝有很多奇葩皇帝,而在位时长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做的事情很多,很难用一句话形容。 明朝时期的万历皇帝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

[历史] - 2021-12-10 19:13:05

史上排名第一的红颜祸水是谁,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美女和英雄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红颜祸水,她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谈论到美女,在众多人的印象当中都会想到...

[历史] - 2023-07-03 12:54:48

史上最倒霉的皇帝,被俘虏后无人问津,回来后又被软禁

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有残暴昏庸的,也有碌碌无为的,我们今天讲的这位可以说是最倒霉的皇帝了,他先是被俘虏却无一人营救,最后被放回却又被软禁,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就是...

[历史] - 2022-10-27 04:04:22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刘禅乐不思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刘禅是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民间有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这句俗语讲的是刘禅尽管有诸葛亮、姜维这样优秀...

[历史] - 2022-06-09 03:51:42

曾国藩是如何成功的?曾国藩是如何教育子孙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向来是被有文化的读书人所引领的,中国的“勤俭思想”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中国的读书人,往往也是贵族的后备军。 在古代,大多数读书人皆是以入仕做官为目标...

[历史] - 2021-05-10 01:03:03

权力欲望蒙蔽双眼:努尔哈赤诛杀亲兄弟舒尔哈齐

权利地位和财富会腐蚀一个人的内心,让他忽略这世间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亲情。能同贫贱不可同富贵的例子太多太多,父子能反目,兄弟能拔刀,位置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历史] - 2021-04-16 21:53:33

李斯为什么要拥立胡亥与赵高为伍?原因是什么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李斯的文章。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大统一的封建帝王,号称始皇帝,而李斯也是第一位大统一的丞相,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位极人臣。...

[历史] - 2021-09-15 03:27:22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