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下诏“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对是错?
宰相制度是在朱元璋的手上废掉的。朱元璋最初废宰相制度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过,他由此创造了一段历史。他的做法,对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初之所以那样做,其实初衷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因为他不满意自己选的那些宰相。他先后选了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当宰相,但是这些人的行事作风他都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独断专行,朝廷中的很多事情,他们不向朱元璋请示报告,就自行做主。
本来,他们自行做主,朱元璋捡得轻松自在,照理说朱元璋应该很高兴才是。但关键的问题是,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本身是没有什么威信,他担心这些人做主以后,就越来越把自己当主人,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可能整个天下的人都只听他们的,而不听朱元璋的。这样的话,江山也就落到这些人的手里。
除了担心这一点外,朱元璋更担心的,是他去世后,这些人对他的接班人朱允炆构成威胁。朱允炆年幼,没经历过战争,又没有社会阅历的经验。他当皇帝后,肯定镇不住这些老臣们。那样的话,江山就要变颜色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废宰相,其实并非他的真实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想把那些给他和他的后代带来威胁的功臣们给杀掉。也就是说,朱元璋所做的,其实只是个案,最初他并没有想得那么远。
不过,虽然是个案,但是朱元璋的一个举动,在后世所有皇帝那里产生了共鸣。为什么我说朱元璋废宰相的举动,在后世皇帝那里产生了共鸣呢?因为后世没有一个皇帝愿意恢复宰相的职位。此后的封建时代,还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皇帝有过这样的动议,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做法,后世的皇帝多么欢迎。
那么,皇帝们为何那么欢迎呢?废除宰相制度,对于皇帝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皇帝不管昏不昏庸,不管有没有能力,不管年纪大还是小,他都不用担心权臣把持朝政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万历皇帝、嘉靖皇帝,他们都贪图享乐,多年不上朝,另外一个皇帝朱由校甚至醉心于木工活。但就算是这样,都没有任何人对明朝的江山构成威胁。为什么不构成威胁了?就是因为没有宰相,皇帝的权力非常大。
另外,废除宰相,对皇帝的大一统江山,也有好处。明清之前,中国总会不断地形成乱世。朝中的权臣造反,地方的诸侯造反,由此轮番对皇权构成冲击。但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了。为什么没出现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很不均衡的国家。有一个强有力的绝对皇帝,才能模糊这种不均衡,保持国家的稳定。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样说不对,我们不是一直反对独裁吗?你怎么还说有一个强大的皇帝,对于大一统的国家有好处了?其实,这得看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古代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尊卑观念非常强的礼治社会。这样的社会,对秩序的要求非常高。秩序乱了,国家也就乱了。而有一个强大的皇帝,就能够很好地维护这种秩序。
当然了,废除宰相的害处,也是非常明显的。最大的一个害处,就是皇帝非常容易怠政。以前是宰相,帮助皇帝操持朝政,皇帝不会那么累。现在宰相没有了,所有的事情都堆在皇帝那里,等着皇帝去裁决,皇帝怎么会不累呢?
我们看看明朝的皇帝朱佑樘,甚至开设了早朝和午朝。他为什么要搞早朝和午朝呢?就是因为有干不完的事情。而雍正皇帝一年四季都在皇宫里批奏折。他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因为有干不完的事情。总之,只要这个皇帝稍微勤政一点,他都会累得够呛。
所以,皇帝很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干事。但是稍微干的时间长一点,就会累,干脆丢掉朝政自己去享乐。皇帝是朝廷中唯一的主心骨,当皇帝不理朝政的时候,朝廷就没有人来主持了。这样一来,朝廷就会乱成一团,大臣们天天争吵,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做主,也做不了主。因此,整个朝政的效率非常低。
当然了,废除宰相制度,显然是一种独裁,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所以封建制度在经过明清两朝后,就寿终正寝了。
朱元璋是个对于权力极度执着的人,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是一个很专制的皇帝。他不能忍受任何人分享他手中的权力,也不愿意让任何人代替他对国家事务做决定。于是,他把丞相这个职务给撤销了,并且留下遗训说子子孙孙都不能设丞相。自此之后,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消失了。
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历史教科书里面对于历史上的每一次制度变化变革,都很喜欢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句话从商鞅变法讲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都不停地出现,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央集权程度越高越好,任何变革只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必定是好事。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好事,也并不是中央集权程度越高越好。我们中国人的哲学理念是中庸之道,讲究过犹不及。古代中国幅员广阔,古代通信条件又落后,中央的权力如果散失,当然会危及国家的稳定,但如果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同样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例如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宰相和丞相的细微区别。宰相,是古代政府主要执政人的统称,在有些朝代这个职务是丞相,有些朝代这个职务是中书令,有些朝代只有一个宰相,有些朝代有多个宰相。所以丞相是一个实际的职务名称,而宰相,是一个统称。
宰相制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时代,它的建立和延续,基于两个很现实的前提。第一,君主是世袭的,每一任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意愿都是不稳定的,所以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负责政治的运作。而很多优秀的君主也都承认,这个世界上有比他们自己更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能用这些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是一个君主的美德。
也正因为如此,在历朝历代中,君主和宰相是有分工的。君主的角色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董事长,而宰相的角色类似于总经理和职业经理人,君主理论上对国家拥有主权,对重大事物有决策权;而总经理则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当然,在历史上,有宰相权力凌驾于皇帝的案例,甚至有篡权夺位的案例,但一般来说,君主被认为不应该处理过于琐碎的日常事务。
第二,君主是不可替换的,如果他的个人能力低下,对国家的影响就很大,所以不应该把所有事务都交到他的手上;而宰相是可以替换的,如果干得不好可以换,所以他管的事情不妨多一点,君主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任免的权力,就能通过宰相去实现对国家的管理。但朱元璋不愿意承认这两个事实。
在他的脑子里,皇帝是最适合管理国家的人,这既包括他本人,也包括他的子子孙孙,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设立宰相这样一个妨碍自己执政的职位。而只有把所有权力都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面,也就是所谓的“加强中央集权”,他的江山才能永固,才不会担心被乱臣贼子谋朝篡位。很可惜,朱元璋虽然贵为九五之尊,权力极大,但却不能违背历史规律和客观事实。
在废除了丞相职务之后,朱元璋天天批几百个奏章,每天累个半死就不在话下了。问题是他的子孙十个里有七八个都不是当好皇帝的料,不是无心政事就是能力低下。于是朱元璋心目中绝对不可以假手于人的权力,还是无声无息的让渡到其他人的手里,这些人里面有内阁大臣,也有秉笔太监。
而正因为这种权力让渡是非正式的,见不得光的,名不正言不顺,更是滋生了很多腐败和各种问题,明朝的皇帝理论上绝不分权,但实际上真正能有效地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也就两三个而已。
明朝在取消了丞相之后,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原来的中书省只留下中书舍人这个职位。但皇帝再勤劳再有能力,也毕竟只是一个人,要管理的事务实在太多,也不能不找人帮忙。朱元璋的办法是设置几个顾问,协助自己办公,这些顾问必须要是饱学之士,也有一定的行政经验,既有学问有经验,所以称为大学士。后来明成祖参考着组建了一个内阁,辅助自己管理政务,内阁成员称为那个学士,这就是明朝的内阁制度了。
本来理论上讲,内阁学士只有建议权,大臣呈给皇帝的奏折,内阁学士看完之后可以写一个批复的建议让皇帝参考,夹在奏折里面,这建议称为“票拟”;而皇帝参考票拟用红笔作批复,称为“批红”。但随着明朝的皇帝越来越不务正业,这个票拟的实际执行率就越来越高,学士的建议权就渐渐变成了决策权,内阁也就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宰相名分,但有宰相实权的机构。
这个内阁制度对于明朝的实际运作和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分薄了皇帝的权力。于是后来的皇帝又想了个办法,他觉得这帮内阁学士未必靠得住,于是让太监帮着自己批奏折。
皇帝身边有个太监秘书机构,叫司礼监,领头的太监叫“秉笔太监”,理论上是皇帝的大秘书,但实际上在皇帝不干活的时候,秉笔太监就担任了宰相的工作。因为他掌握的是皇帝的御笔,帮皇帝写字,至于这御笔的主意是出于皇帝本人,还是太监擅作主张,外面的大臣也搞不清。
如此一来,票拟的作用又逐渐降低,权力又渐渐让渡到太监的手中。于是明朝后期太监专权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而大臣与太监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表面上看,这种朝廷大臣与内廷太监分权制衡的模式,似乎保证了皇权的高枕无忧,但这两个机构的明争暗斗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行政效率,也造成了大量的腐败和冤案。
明朝最后也就是在这两个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走到了终点,末代皇帝崇祯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痛切的感受就是“没人可用”。
发布时间:2023-03-31 12:59
上述文字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一切权利归于皇帝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对是错?》✨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军师以及谋士,说到曹魏势力中著名的谋士,那么除了郭嘉,最为出名的非荀彧莫属了,他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那么他有多厉害?为何最后被曹操所赐死,...
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的地位普遍低于男子,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宋朝这个时期的才女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李清照了,可是有位才女吴淑姬,却与她并肩,并称“宋代四...
领土问题一直是中国的底线,我们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国家从我们手中拿走一寸领土,相对于陆地上的领土,海洋和岛屿的边界更加模糊,也更能从中浑水摸鱼,成为其他国家耍赖的突破...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怎么这么短命?朱瞻基怎么死的?前阵子热播的大型古装剧《大明风华》里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虽然是天选之子,但他活的并不长久,三十八岁就去世了,不少人对朱...
说起姚广孝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曾经做过怎样的事情,但是,若是提起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身边一直跟随着的扮演者诸葛亮角色的能人异士大家却十分清...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开启了七下西样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虽然没能为当时的明朝政府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利益...
清朝时期的武举考试十分盛行,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十分浓厚,因此诞生了一大批民间著名的武术大家,霍元甲就是其中之一,传言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这种说法真实吗? 霍元甲(1868...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打了败仗呢?一般人认为曹军失败的致命原因是遭遇火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权遣...
三国时期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个都得到了,但是却没有完成大业,甚是可惜。庞统的英年早逝也给刘备带来了很大的遗憾,那么庞统到底是死于什么原因?他又给刘...
长平之战遗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
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元廷被迁之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但无论时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
在真实的历史上,鬼谷先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天生是个苦命人。他依靠虎奶的滋养长大,有幸得遇世外高人将学识倾囊相授。学有所成后,鬼谷先生游说诸侯,献上治平之策,但却四...
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祖先一步步打下来的,因此有着深厚土地情节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的。 云南从唐到宋,近七百余年,经历南诏,大理,和中国俨然有分成两国...
柴荣是继郭威之后后周第二任君王,他在郭威的基础上再次推动了后周全面的发展,称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第一名君。柴荣取得的成就是一般人都无法赶上的,可是有些人就要问了,郭...
汉宣帝刘询,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我们都知道,古代历史上每一位皇帝都有着自己的后宫中,在这些后宫中有着数不清年轻漂亮的女子。可以这么说,皇帝是...
三国时期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是人才辈出群雄争霸波澜壮阔,坏的是百姓苦不堪言,三国中的君主在后世都有很多高的评价,唯独孙权的评价始终不高,那么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