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我的新建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我的新建》,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我的新建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我的新建,不是一个常用语,也不是Word文件中的菜单,而是一个成为历史的生产大队名称,一个消失的开化县中村乡的行政村村名,一个印在脑海里602天的记忆。
到中村公社插队,吻合自己的选择,落户新建大队,是县里的统一安排。
初到新建,是1974年2月的中旬。起因是县里于1973年12月8日举办了为期5天的城镇应届毕业生学习班,县知青办领导明确了我们的去向:除独生子女外,全部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放安置形式除分散插队落户和极少数回老家或投靠亲友外,学习湖南省株洲市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经验,绝大多数到社队办的林场、茶场、畜牧场,推行办食堂集体生活,组织集体学习,集体参加劳动等三集体的集中安置形式,有条件的单位可派带队干部,协助加强集体安置知青的领导和管理。具体下放时间和安置去向另定。
当时高中毕业在家待分配已有半年,学习班后焦急中的等待结果是杳无音信。在同学中我与忆勤、青炎、春富经常聚在一起,一边用飞行棋消磨时间,一边讨论今后到农村插队的种种可能。既然下放的命运已定,我们希望尽早告别等待的煎熬,想试试走投亲靠友之路,自行联系好公社大队先下乡。经过比较,中村公社树范大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中村公社距县城公路约20公里,属城关区,抄近路步行半天能回家,距离合适;中村方言与县城方言接近,没有语言障碍;树范大队是一个开化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能更好地接受再教育;我们高71.1班的副班长叶一民,是树范大队人,虽攀不上亲,友还是可以算的吧;我们四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也有个相互照应。想好就行动,我们写了一封信给叶一民,请他代为询问树范大队能否接收我们,可一直没等到回音,那时大队没有通电话,实在按捺不住,决定主动出击,上门问个究竟。那时到中村只有下午一趟班车,要办事就要在乡下住宿,那时公社所在地基本没有旅店,自带盥洗用品太麻烦。正巧那段时间我母亲所在单位新购进一匹小飞马(金华产的三轮载货摩托),驾驶员小徐正在实习阶段,可以在县内选择实习路线,我们私交不错,走了个后门,吃过早饭小飞马将忆勤、青炎和我送到中村公社所在地张村大队。一路询问,我们找到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张海标副书记,得知中村公社今年确有知青安置任务,要等县里统一安排。也可以接收投靠亲友的,但前提是大队同意接收,如大队同意公社则没意见,建议我们先征求树范大队意见。我们又向树范大队出发。从张村出来,拐上陈(边)茅(岗)公路,跨过中村溪桥没几步,忽见山坡上水渠工地上跑下个人来,还喊着我们的名字,仔细一看,也是高中同班同学,新建大队的方福庭,得知我们来意后,当即邀我们先上他家吃午饭。正好肚子饿的咕咕的,也就不客气了。在他的带领下,顺着新开的盘山渠道,路过茶园,看到贫下中农正在平整新修建的大寨田,下了山坡,便到了新建大队,在福庭家吃了第一餐移民风味的家常饭。我和青炎没有想到,当时的路过,会伴随我们的一段青春,至今魂牵梦萦。
饭后福庭带我们抄小路到树范,这条约三里的小路,我们留下太多的足迹,这是后来新建、树范知青的联络小道,也是我们解决烧柴问题的必经之路。到树范后,我们在一农户的建房工地上找到叶一明。他放下手中的活,邀我们到家略坐片刻后领着我们到大队部,正巧村支部在开支委会,支部书记听完我们的来意后,当即表态,欢迎到树范大队落户,但前提是要有公社的分配计划,他们不能自作主张。想想也对,知青下放是件大事,公社和大队都不可能自作主张,决定权还在县里。自行投亲靠友的小算盘行不通,只能打道回府,可已错过班车返回时间,我们只得步行了三个多小时,回到开化。
再到新建,是1974年4月20日。上午,载着20名知青和部分家长的专车在鞭炮和锣鼓声中离开县城,直奔中村公社。公社党委书记汪祚尧、副书记张海标等领导到张村停靠站把我们接到公社。当时知青的标配是背一个铺盖组成的背包,提一个装学习、洗刷用品的网兜,挎一个有红宝书和换洗衣服的帆布包。午饭后大队支部书记方国鸿带领贫下中农冒着大雨把我们8名知青从公社接到新建大队。两个生产队各安置4名知青,按照干活不累的原则,两男两女搭配。青炎、一鸣、戴茶花、张俊在第一生产队,龚丽仙、谢萍、薛明和我被分在第二生产队,就住在生产队长方树炎家。在大队的中心位置,紧邻大队仓库,是两层高的土墙房,楼上楼下4个房间,房东让出了一半,楼上是龚丽仙、谢萍和房东的孩子们,楼下的两个房间是房东夫妻加薛明和我。这也是当时的生产队队部,每晚生产队记工分的地方。还有一间厨房(后知青办食堂又贡献出一半,那时的房东还不是党员,奉献的精神令我铭记)。当时大队还没通电,用的是煤油灯。9月24日,新建大队通电,终于告别了煤油灯时代。房间里准备了4条长凳(搭床铺用)和2付两尺八的床板,还有一张两屉桌,没有凳子,墙角一个尿桶。我们打开背包,铺上草席,就算安顿下来了。
插队落户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吃。农村不会有食堂,一无所有的我们自己也开不了伙,在农户搭伙贫下中农没一家能承受。在知青食堂未办之前,生产队安排我们在社员家(四类分子除外)轮流吃饭,一家三到五天不等,好象是按家里的工分底分(或人口)决定。我们队是从支部书记家开始轮流的。从社员的角度看,我们还是客人,不知是队里的规定还是待客的风俗,每餐桌上都会有一个荤菜,或鱼或肉。当时生活都困难,尽管荤菜比素菜好吃,但知青都很自觉,前几餐基本不向鱼、肉动筷,怕第二餐摆不出来,我们和东家都失了面子,到要换东家了才吃一点。记得一次我夹了一块咸带鱼进嘴就吐出来了,咸带鱼本身就带盐,东家烧时又放了不少盐,嘴唇碰到带鱼时就有麻的感觉,难以入口,但我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菜不合口不能不要,也不能放回去,很斯文的一点一点的用这段带鱼下两大碗饭。
在基本克服语言障碍后,慢慢地我开始了解新建,新建是个移民村,14年前有着比我们艰苦的的安置落户经历。1958年底为了新安江水库建设,开化县开始接收库区的移民,通称移民为新社员。组成新建大队的移民来自淳安县桥西乡甘田村,当时甘田村有113户,558人,于1960年冬天搬迁,一部分移到江西。移到开化新建有240余人,新建当时是音坑人民公社中村管理所试验场所在地,所有的建筑只有一幢四面通风的草棚,他们只能住在树范大队,部分村民看到新建是血吸虫疫区,条件不好,倒流回淳安县80多人,大部分到排岭后又被动员了回来。新建的土地属音坑人民公社中村管理所试验场,部分田地和山场是由邻近大队划拨的,有189亩田,在中村溪的两岸,相对集中,大部分能用溪水自流灌溉,划入的山虽然是绿的,但没有用材林,也意味着没有经济收入。他们在背井离乡的环境中艰苦奋斗,1961年建起第一幢移民房,粮食产量屡创新高,是学大寨的先进大队。现在有两个生产队共224人口。相对老社员,他们能劳动更能吃苦,妇女特别勤劳,基本每天都出工,还要操持所有家务,男劳力的家务则是负责菜园地和自留地的劳作,还要保障家里的烧柴。
从规模来说新建是中村公社最小的大队之一,但有两样是全公社最多的,一是储备粮,有五万多斤,每年三、四月都有兄弟大队来借粮食;二是多种经营搞得最好,种了不少水果和经济作物,我参与管理过的水果有桃、李、枣,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茶、蚕桑、山苍子,木瓜、芍药、薄荷、留兰香和花生,大队还办了畜牧场。
移民的生活习惯与老社员区别较大,我们适应了很长时间。在饮食方面没有老社员讲究,老社员的一日主食安排是:早上一锅水烧开后放入米,米煮得半熟时(饭坯)用笊篼(篱)从锅中捞取控干,锅中留下少量余饭,夹米汤熬煮为粥。中午将饭坯放入用山木做成的饭甑蒸熟为饭,有种幽香,至今留恋。晚餐是将剩菜剩饭热一热,当时粮食紧张,加点水一锅煮就是菜泡饭,加水的比例根据口粮的富裕程度和全家人的饭量而定。新社员用笊篼(篱)捞取的饭坯已基本煮熟,放在一个陶土烧制的钵里,早上把中午的菜烧好,锅里放好水,中间是饭钵,四周放着烧好的菜,把水烧开后把锅盖用布封严实,中午回来还是温热的,不需烧火就能吃,晚上继续。这种饭烂烂的,没有香味,没有嚼劲,蔬菜也是黄黄的,好处是省时省力,副作用是牙疼的人比较多。在当了近3个月客人后,我们适应了,贫下中农受不了了。7月14日,分管知青工作的公社党委委员张丁富来大队宣布,下月开办知青食堂(只负责蒸饭,蒸饭由女知青轮流,上、下午各提前半小时收工,自己烧菜),劳动继续在大队林牧场。8月27日请了半天假,到张村粮站买了十斤米、8两油,供销社买了1斤盐,1.2斤干海带(批发价的起点)。8月28日,知青食堂正式开张,我们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海带在当时属好菜,可连续吃了十来天的海带后,喉咙里碘味消之不去,闻着海带味就想吐,没办法最后只能与农民换青菜。工作后将近10年都不敢碰海带。
新建有两个深受我们欢迎的劳动习惯,一是除了农忙外雨天不出工,只要出工时天在下雨,就放假了,给了我们较多的休息天,在集体化的农村是非常难得的。二是夏收夏种时中午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打个盹补充体力,也能避开毒辣的日光。
记得下放后的第一次劳动是4月23日,内容在大队林场铲桑苗。虽说是铲,但桑地是易板结的红黄壤,说挖也不为过。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就有学农基地,多时每周有一天的学农劳动,对锄头使用并不陌生。第一天的劳动,也有想表现一下的意思,一字排开,起初锄头挥舞的几乎垂直地面,不甘落后,挥着挥着高度不断下降,身后的脚印也多了起来,甚至把刚锄过的地又踩实了。领队的社员休息片刻的令声一下,一屁股就坐地上了,歇一歇的感觉,真好。一天下来,都有额外收获,除了腰酸背痛外,手掌增添了一至两门炮,为老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农活的辛苦,当数双抢。时间在7月20日到8月15日左右,主要任务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或秋粮,后期还有秋季作物的管理,也有称三抢的。一个抢字,一天16个小时的劳作时间便成了家常便饭。这段时间,也是对生产队长劳力安排水平的全面检验,早稻的收割、脱粒、运输,晚稻田的犁、耙、耖、种,还有各种作业的路线,劳力的搭配,安排合理,不窝工,效率高,就能晚稻不过立秋关,为晚秋作物丰收打下基础,否则,就可能影响粮食产量。通常的安排是4点多出早工拔秧,队长根据早稻收割和犁田的进度认为够当天的插秧后喊停。早饭后收割早稻,午后4点开始插秧。8点看不见了收工。我还当了一年的生产队记工员,要到10点钟左右才能洗澡休息。
割稻的主力是半劳力,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学生已放假,会拿镰刀的基本都下田了,有些速度堪比正劳力。正劳力负责脱粒,两种工具,原始的稻桶,配备四个劳力,每角一人,一下一下的挥动稻束,打在稻桶内壁,稻子越成熟,挥动的次数越少。另一种是水稻脱粒机,脚踩提供动力,一般配备6个劳力,两人负责踩,累了就轮换,要有点集体主义,讲究齐心协力,否则另一人太累。还有个体现齐心协力的,就是晒谷场上的抢收,双抢季节也是雷阵雨较多的季节,据说晒过的稻谷淋雨后碾米易碎,晒谷的一般是粮食保管员和两个女社员,下雨是来不及收的,所以一有即将下雨的迹象,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往晒场跑,扫的扫,畚的畚,挑的挑,要不了几分钟就把稻谷抢进了仓库,我还没见过慢吞吞的。
双抢后期晚稻的耘田令我记忆犹新。从老社员的角度说,这里一项较轻松的农活,可在新建有些不一样。耘田原是水稻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除草、松泥、拔稗和均匀肥料等多种任务,能促使水稻生长。耘田的工具开化土话叫田捣,规范的称呼好象叫耘荡,据说元代时就在浙江等地开始使用。老社员的耘荡符合古制:主体是长一尺多、宽约二寸、形如木屐的木块,底列短钉二十余枚,上面贯以竹柄,长五尺有余。只是主体的长度由水稻合理密植的要求确定,只有古制的一半了。新建社员使用的耘荡,是用约10厘米宽的铁皮圈成茶壶底状的圆等腰梯形,直径小于水稻合理密植的株距。用耘荡耘田,可以让农民从手耘、足耘中摆脱出来,免于佝偻折腰之苦,而且成倍地提高了耘田的效率。而新建大队晚稻的首次耘田,工具就是五指,也叫摸草。要清理干净稻田的水草,稻田水的深浅就有讲究,田里水太多,水浑后就看不见草,水浅了,草根泥土洗不净,草就不会死,较浅的田水被烈日晒得滚烫,上有烈日烤,下有臭水烫,腹背受熬,弯下身子,一分钟就可以进入汗如雨下境界,难以忍受。 
耘第二次田可以用工具了,人能站直,但另有一难。开化是山区,土质呈酸性,不利于水稻生长,农业专家研究出用生石灰中和的方法治酸,保证水稻健康生长。正劳力们便有了筛石灰和抛洒石灰的工作,筛石灰,头天将块状生石灰浇上水化开,这也是技术活,水少了,化不开,水多了,生石灰变成熟石灰,没有了功效。第二天将化开的石灰中的灰头筛出来,盛夏季节大汗淋漓,还得罩上长衣长裤,飞扬的石灰沾在裸露皮肤上,火辣辣的,除两个眼珠骨碌乱转外,整一个雪人,泡在碱里。然后是抛洒石灰,无风吧,人在石灰中,有风吧,抛洒不均匀,都很难受。生石灰会灼伤皮肤,稻叶还会割破皮肤,虽着长衣长裤,但还是有破皮的情况发生,再碰到石灰或出汗时像渍在盐卤中似的刺痛。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已看不见耘田的了。
为解决住房问题,国家为每个知青拨了240元的建房补助款,由大队负责建房。经费主要用于买木头、瓦和木工工资。大队有自己夯土墙(我们叫冲泥墙)的师傅,我们的房东就是墙把式。
1974年10月,新建大队知青房动工,公社书记、副书记、分管委员亲来选址,晒场后山坡上的桃林里,虽略有点偏,与农户距离较远,但阳光充足,夯土墙可就地取材。知青房共8间,约160平米。大队长方国其为负责人,两个队各派五名社员,由二队队长方树炎领衔,我们男知青义不容辞,全成了建房粗工。当时参与建房的还有点补贴,夯泥墙的,一天补贴0.3元,粗工减半。修筑夯土墙的主要工具有墙筛一副,夯杵两根,大、小拍板等。墙筛以老硬杉木制作,其形状与制砖木模相似。长约2m,高40cm,木板厚7cm,墙筛的一端为开放的,用硬杂木制成的墙卡支撑,成H形,非开放的一端以墙针固定。墙针为两根以榫头固定的模封,这样墙筛能灵活拆卸,任意改变墙筛的内空。杵棍两端一头大一头小,长约两米。墙筛内填上虚土时用小头夯,待夯得差不多了再用大头夯平。毛墙夯成一版后,墙筛一脱开,就用大拍板重拍毛墙两面的墙皮,使墙面表皮硬实;也叫修墙,到一米高后墙体是越晃越好,晃的幅度大说明墙体的垂直性好。小拍板则用于补墙修光墙面。为牢固,地面上的一板墙用由黄土、石灰、砂子拌成三合土为夯土,每一板墙里,放入一根约2米长的小杂木,叫墙筋,作用类似混凝土里的钢筋。板上下错落有致,防止墙裂。夯土墙的主要用料是泥土,成本低廉,按现在说法是够生态,有很好的蓄热性能,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夯土墙无毒无污染,有益人体健康。只是老鼠打洞也很方便,尤其是睡觉时在床铺上方打洞,吱吱叫伴着泥土沙沙下,这次弟,怎一个恨字了得。
知青房是10月动工的,男知青负责挖泥、拌泥、传送泥。我有身高优势,负责递土。一米八之内,无须搭架,甩过头顶就可。在建房的同时,队里也为我们做家具,床、椅、两屉桌,谷柜各一。在1975年五一节前一天,我们搬进了知青房。
当农民后第一次分到的实物是2斤菜油6.14,第一次分到的口粮是28斤稻谷和34斤麦子。1975年1月23日,生产队年终分配方案公布,我们队十分工0.76元,也就是正劳力干一天的收入。人均收入102元,粮食700多斤,我全年的分红是80元人民币。估计在开化农村可以算中等偏上水平了。第二天,新一轮的生产队干部开始选举,职位有队长、副队长、经济保管员、粮食保管员、植保员兼农肥保管员、记工员。
作为知青可以引以自豪的是我种的一季番茄。虽然我菜地的草也长得不错,可地里的番茄是全大队最大的,队里一些老农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买来的种苗就是好,他们自繁自育的不行。实际上原因除番茄种苗是从县城蔬菜队买来的外,在学校农业课里学的西红柿的栽培知识也功不可没。我把理论付诸实践,当番茄苗开始分枝时采用双干式整枝,即除保留主干外,再保留第1花序下第1叶腋抽出的侧枝,其他侧枝都去掉。番茄由于花果多,还要进行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每个花序只留2个果。由于我的番茄果实大,色泽好,约有一半作了贡献,给农民尝鲜或留种了。现在想起来,当时学校的课程生产队会计、渠道土法测量、柴油机原理、照明电器安装等对我们溶入农村、改造农村还是有用处的。有个小插曲,75年的抗旱,我们与池塘底大队合用一个机埠,两个大队有些积怨,我们队派我抽水,第一天他们不仅占用我们的时间,还拿走了保险盒,使我们无法使用。经交涉调解后他们答应不再拿走保险盒,第二天我去时,扳上开关,只听嗡嗡响,不见马达转,根据学的知识,估计问题在保险丝上,拔下三个保险盒,果然他们在中间的保险丝上做了小动作,保险丝的一端是脱开的,拧紧就解决了问题。
虽然干活很累,营养也差,但我们还是乐意参加点体育活动,大队里没有体育场地,我们到张村学校打篮球,以两个村的知青为主力组建了中村公社篮球队,代表城关区参加全县农民篮球比赛。在我们的带动下,也激发了其他人的体育热情,75年国庆节公社组织了篮球赛,有煤矿、供销社等9个队参加,树范队拿到了冠军。在大队支部的支持下,我们利用大队晒谷场建立了自己的篮球场,买了两个铁篮框,木头是知青自己上山砍的,大队负责木工工钱。只是我没在自己参建的球场上打过球。
1975年12月12日,我在新建当了最后一天的社员,没有到生产队劳动,选择了为知青食堂砍最后一担柴,陪同我的有青炎、一鸣、言巨和戴茶花,晚上我们四个男知青会餐,是送行,也是告别。13号,大队派出手扶拖拉机把我们三个知青送到开化。下午我到县商业局报到,分配到马金供销社登云门市部,一个离新建10里路的地方。
2014年4月19日,我们当年知青重访故地,中村还是称作中村,只是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新建已不存在了,2005年改为淳溪村,2010年11月和邻近的池塘底、中村、立新四个村合并为中村村。
43年后的新建,已成为历史。我的工作列车,也早已驶入终点站,下车了。但人生旅途,还有一段长路,需要准备好新一趟列车的车票,新建一个文件夹。打开一份新的文档,从零点,再出发。
2017年7月17日
                         

发布时间:2019-08-16 00:50

上述文字是💠《我的新建》✨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海角天涯,智者有敬

犹记,有人曾问过我你会写情书吗?你文采那么好,是不是分分钟隔三差五的,都可以对着哪个漂亮的小姐姐或女孩子写,我说...嗯,不会吧。或许也会。那得看是谁了,至少目前为止,...

[散文随笔] - 2022-04-10 02:16:15

咖啡馆中的旅人

渐渐的天气开始微凉,已是九月过半,每天还是跟往常一样,平淡的过着。每天上下班的生活充实且忙碌,但在傍晚的某个时候,时间突然变得好慢好慢。 下班走在人来人往的街上,跟...

[散文随笔] - 2022-08-21 09:38:49

冬隐春来,思笔

冷落寒叶知冬来,陌生花已谢,岁岁年年反复驻。一笔纸冬,萧瑟了一首诗的嫣红,一杯浓酒,让醉过的冬雪,又如云烟走。 凡尘千山万里路,曾似云轻的脚步,逐渐变的厚重,总是走...

[散文随笔] - 2022-04-08 07:38:12

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

以前写过一篇《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文章,就是一个小故事,《庄子》里面的一个故事,但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东西。 讲的是一个养猴子的人,一开始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板栗(香...

[散文随笔] - 2022-08-08 21:54:27

九月毛栗味正美

中午回家。嘴馋,就抓来一把晾的半干的毛栗子拨来吃。毛栗子,是当地山民翻山越岭,在深山老朳里捡回来的,无污染、纯绿色,绝对具有诱惑力的美味。吃完一把,忍不住又抓一把...

[散文随笔] - 2023-12-14 15:55:45

宅之思

题记:这个元宵,为防疫情,宅在家中,百无聊赖,立在阳台看景。 刚过立春的六九却有点儿梅雨季的恍惚。刚刚一阵太阳,热热的感觉,忽而一阵风,飕飕的冷;接着横飞的雨点,给...

[散文随笔] - 2022-03-25 11:05:00

勇于担起自己的责任

亲爱的宝贝,这段时间又把你冷落了。今天是1999年10月10日,好羡慕你的世界,那里肯定是温暖、纯净、惬意的世界。 快了,亲爱的宝贝,你很快就要来到我们的身边。对于你的到来,...

[散文随笔] - 2023-05-13 15:59:23

北京本该慢节奏

编辑荐: 如今的繁忙不过是个过渡,在慢慢摸索中,聪明的中国人会一点点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朝着更舒适、更安逸的方向前进,好似一朵莲花,在盛开前,总有一段时间呆在淤泥里...

[散文随笔] - 2023-05-20 10:27:57

一字随想

一池虾趣,河塘鱼乐,几痕蚌螺的思路,一树梧桐的忧愁,镜湖飘落细浪清波的桃花,荡漾几圈绯红涟漪的欢笑, 一条秦淮河的灯影桨声迷了清朝皇帝乾隆,玄武烟柳春意浓,胭脂河畔...

[散文随笔] - 2022-03-06 16:39:54

走进繁华

孟村采风记事 西湖雨 很难有一座城市,与生俱来就被美丽的光环笼罩。就像现在,把繁华这个词用在一个北方的小县城身上,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但当你一步步走近,和她呼吸到同一...

[散文随笔] - 2023-06-18 12:20:02

儿时的端午节

编辑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

[散文随笔] - 2023-06-02 16:59:04

秋暮听雨

编辑荐: 记忆中的秋雨年代,如同黄土崖上的岩画,那种精妙辉煌早已被年复一年的秋雨冲刷的看不到棱角,只留下了一幅曾经的痕迹。 一秋阴雨阵阵凉,一院艳花催枯黄,一山青色...

[散文随笔] - 2022-01-17 08:46:37

失而复得,苍天自有安排

刚刚进入新年元月,不知不觉却对时间不敏感起来,迷迷糊糊也不知道哪天过的是几号。更糟糕的是,还竟然把女儿的生日搞错了,倒不是记错了宝贝妮子诞生的时日,而是弄错了现时...

[散文随笔] - 2022-07-30 15:16:47

淋雨一直走

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别怕痛。你能推我下悬崖,我能学会飞行。淋雨一直走 我爱刘若英,是身边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我从来不会掩饰对一个人的好,就像从不会对一个讨厌的人微笑...

[散文随笔] - 2022-12-13 03:46:29

生命的不息

编辑荐: 生命的不息,从来过往还是往穿云烟只有不畏惧现在的困惑敢于挑战,从一种气魄的力量而获得生命力。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东西生命力都很顽强,比如草从它一岁一枯荣里虽...

[散文随笔] - 2022-03-16 14:24:38

岭南师范学院“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你手中的纸鹤,有我的寄托

岭南师范学院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 你手中的纸鹤,有我的寄托支教篇 2017年7月10日,这一天是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在吴川市博铺中心小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散文随笔] - 2023-06-09 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