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绪这一对母子冤家恩仇爱恨、改良保守、权位是非,如水如火,缠夹不清。他们分率后党、帝党交替影响着晚清的历史进程,却突然在本年(1908年)的两日之内接连逝去,堪为称奇。
帝、后皆崩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病逝,终年三十七岁,在位三十四年,谥孝景帝,庙号德宗。事隔不到二十四小时,慈禧太后亦病逝,终年七十四岁,执政四十七年,谥孝钦显皇后。事前,即11月7日,慈禧太后命奕劻去东陵验收其“万年吉地”工程;13日,以光绪帝名义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入上书房读书,授载沣摄政王。14日光绪帝逝后,命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以摄政王载沣为监国。谕旨称:
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15日,慈禧太后颁发懿旨:“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嗣后所有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随即崩逝。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即位,颁布即位诏书,王公大臣皆得封赏,文武官员俱加一级。
内幕之一:光绪帝猝死之谜
光绪帝英年猝死,且与慈禧之死仅相差一天。其死因引起世人种种猜测,成为清末重大疑案。关于光绪的死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正常死亡”说。认为光绪帝是患重病而死。
《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朝东华录》等官书均记载光绪帝久病体虚,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入膏肓,最后驾崩。又,据第一历史档案馆专家介绍: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发现光绪帝遗体完整,体长1.64米,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也无中毒现象,与清史档案专家、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相吻合,应该说光绪属正常死亡的结论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光绪帝仅比慈禧早死一天,此观点认为“是偶然的巧合”。
网络配图
事实上,光绪帝的确自幼体弱多病。他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抑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欲废光绪帝而另立他人,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被囚瀛台十年的光绪帝却处于前途绝望、日夜忧惧、坐以待毙的境地。他曾仰天长叹:我还不如汉献帝啊!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其间更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井中害死之事。光绪帝得知珍妃死讯,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
光绪帝的病状属于虚痨之病日久,加之长期精神抑郁,造成严重的气血两亏。他遗精频繁,有时一月达十几次,到最后肾亏严重得已排不出精血。而旧有的结核症又波及肺、胃及其他器官,五脏俱病,六腑皆损,引发了诸多综合病症,终以阳散阴固、阴阳离决而亡。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
据清宫医档、脉案及当年申报记载,光绪帝发病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时他“肝气大发,以手扭太监顶戴,以足踢翻电灯”。6月以后,病情日渐加重,卧床不起。宫中御医束手无策,清廷急征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入宫诊视。6月6日,军机处又电命各省督抚选名医,迅速来京。曾有杜钟骏等六位名医参加会诊,均认为病入膏肓,已属不治,所开药方无非静养补身而已。11月初病势增剧,用药由庆、醇两亲王商酌,可见病入沉疴,已处危殆之中。
11月3日,慈禧太后患了痢疾。太监崔玉贵等曾向慈禧太后进谗言,诬告光绪帝听说慈禧太后有病面露喜色。慈禧太后已知“光绪不治、不过捱时日”的诊断结果,摇头凄然道:“只怕皇帝要走在老身前头了。”果然,13日光绪帝咳血不止,14日去世。
光绪帝的死,应该对慈禧有所冲击。同治死后,她将母爱全给了光绪,一手抚养他长大。现在最亲的儿子和最恨的对手均化为乌有,她忽觉失去生命所依。15日,慈禧在仪鸾殿从容交代后事,宣醇亲王载沣子溥仪入宫嗣位,由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监护,摄政王载沣监国。之后,亦故去。
二、“非正常死亡”说。此说认为光绪帝是被害而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发表《诊治光绪皇帝秘记》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脸颊发暗,舌头又黄又黑,不是所患之病应有症状。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说,他从一个名叫李长安的老太监和内务府某大臣一位后人那里听说,光绪帝死前,不过是一般的感冒,脉案中脉象极平常。死前一天还是好好的,有人见到他像好人一样。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当时担任起居注官而能接近光绪帝的恽毓鼎,写了一部《崇陵存信录》(又名《光绪外传》),中有:
1908年忽然传出光绪帝病重消息,召京外名医入宫诊视。诊脉时,光绪帝静静将双手置于案上,自己写出病情。入诊者都说光绪帝身体尚健。11月3日,适逢慈禧万寿节(生日),光绪出瀛台替太后祝寿,有人看见他为准备跪拜而活动筋骨。12日,宫廷大乱,增加侍卫,稽查出入,传言光绪驾崩。次日,宫中恢复了宁静,午后,传载沣监国、溥仪入宫教养之命。14日,皇后入瀛台探视,光绪帝早已气绝身亡。太后闻此,仅叹息几声。
那么,是谁害死了光绪帝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page](一)慈禧太后谋害了光绪帝
《清稗类钞》、《崇陵存信录》等均持此种观点。此种观点认为,光绪帝虽然长期被囚,却是保皇党、立宪派的一面旗帜。光绪帝自己也没有放弃再度执政的想法,一直进行着准备,他暗暗关注并认真思考国家和世界大势,努力学习英文,了解世界各国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国家间相互关系等,似乎是以三十多岁的年华为唯一资本,与七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进行生命的赌赛。他是在默默等待重新执政的那一天。生性敏感、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又何尝想不到这一层?依慈禧太后的秉性和一贯做法,她绝不甘心、也绝不能容忍给已被她击败的对手——光绪帝留下任何翻身的机会,她要保持永远的胜利者的位置,否则死不瞑目。慈禧太后自知己病不治,本不愿光绪帝重掌大权,又听说光绪帝为己病面露喜色,便咬牙切齿道:不能死在光绪帝之前。遂密令亲信太监害死了光绪帝。
一位史家分析:“正常死亡”说主要依据的是清宫遗档、脉案。但不容忽视的是,光绪帝整个治疗过程,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时奕劻主持光绪帝治病事宜,未经批准任何医生不准进入瀛台光绪帝寝宫,开出的处方,也须奕劻过目。而奕劻正是慈禧太后最得力的亲信大臣。若伪造“脉案”,实在是很容易的事。事实是光绪确患重病,但病情不至于导致突然逝世。再有,11月13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发了两道谕旨,一是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宫教养,在上书房读书;一是授载沣为摄政王。也就是说,那时慈禧太后即已预先知道,光绪帝会死在她的前面。唯一可以解释的,正是她本人决定和操纵着光绪帝的死期。
至于光绪帝遗体无刃器伤痕,也无中毒现象,此观点一说是慈禧太后令亲信太监将光绪帝“扼毙”;一说是将光绪帝“饿毙”。清宫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有:
光绪帝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帝死前已得到光绪帝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两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帝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帝便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上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上气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此外还有一说,启功曾谈到他的曾祖溥良的一件往事: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时,溥良正任礼部尚书。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慈禧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的寝宫之外。其他在京、够级别的大臣也不例外。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慈禧太后得的是痢疾,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守候的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就在宣布慈禧太后“驾崩”前,我曾祖父看见一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寝宫出来,出于职责,问这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里外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其实,谁也说不清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也许她真的挺到光绪帝死后,也许早就死了,只是密不发丧,只有等到宣布光绪帝死后才发丧。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医院的任何档案也不会有真实的记载。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网络配图
(二)李莲英或者袁世凯谋害了光绪帝
《清室外纪》、《瀛台泣血记》、《我的前半生》等书,或说是李莲英或说是袁世凯,怕慈禧太后先死,光绪帝掌权后与自己算账,而先下手为强,害死了光绪帝。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瀛台泣血记》等书中,明确指明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帝。
然而李莲英与光绪帝的关系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光绪帝从小就受李莲英看护,叫他“谙达”,夸他“忠心事主”。光绪帝被囚瀛台,李莲英多方照顾,经常到瀛台与光绪帝拆装钟表消遣。清代文人、著名维新派人士王小航曾讲述一个故事:
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驻跸。慈禧临时寝宫被褥铺陈洁净华美,李莲英住得也不错,而光绪帝如何呢?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光绪住处探望,见光绪在灯前孤坐,无一太监值班。李莲英一看,十分惊讶:光绪帝竟然没有铺盖。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无法入睡。李莲英立即跪下,抱着光绪帝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罪该万死!”亲自把自己住处的被褥抱过来供光绪帝使用。光绪帝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
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则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帝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帝毒死。电视剧《走向共和》即采用此说。
不论此说是否成立,光绪帝因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恨他入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光绪帝在囚禁中,每天在纸上画大头长身各式鬼形,写上“袁世凯”三字,然后撕成碎片。又经常画一乌龟,龟背写着“袁世凯”三个字,贴在墙上,用小竹弓向之射击,射烂了还不解气,再取下来剪碎,“令片片作蝴蝶飞”。又说他临死嘱隆裕皇后、醇亲王载沣杀袁世凯,为他报仇;有说他临死一言不发,唯用手在空中写“斩袁”两字。
内幕之二:光绪、慈禧的恩怨
应该说,慈禧对光绪有母子真情和养育深恩。同治死后,慈禧非常悲痛,她曾说:“自此我之境遇大变,希望皆绝。”正于此时,瘦弱、敏感、年仅四岁的光绪进宫。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孩子,长相气质很可能会有与她相似的特征,使她感到亲切。她将早年未曾给予幼年同治的母爱,尽心尽力给予了光绪。
光绪进宫不久,慈禧便亲自包揽了他穿衣、吃饭、洗澡、睡觉等生活琐事。光绪肚脐有病,慈禧天天给他擦洗身子,衣服一日三换;光绪身体瘦弱,慈禧命御膳房荤素合理搭配,每日改换花样,少食多餐;光绪怕雷,每当闪电响雷,慈禧便让他钻入自己怀中,紧紧搂抱着他,拍他入睡……光绪五岁时,慈禧亲自为他启蒙,写纸片教识字,并口授四书五经。后经反复挑选,最终确定书法、学问闻名遐迩的翁同龢为光绪师傅。翁同龢为光绪授课时慈禧多次亲临视察;光绪放学后第一件事须到慈禧宫中向她背诵当日功课。光绪把慈禧当做实际的父母;慈禧把光绪当做宠儿。
然而慈禧至高无上的威权,粗暴性急想制服光绪的专横,对光绪不合己意时的讥讽、呵斥甚至责打,损毁了光绪的自信心,扭曲了他的性格。与同治一样,慈禧的阴影笼罩了光绪的一生;也与同治一样,光绪心中以慈禧为有恩于己的母亲,负有原罪感,因而时常失魂落魄,受到恐惧感和内疚感的冲击。据心理学家的说法,儿童每当想到自己被父母讥笑、虐待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但这种逆反心理又诱发了内疚感,他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继而否定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确立不了自信,行动起来总是犹豫不决,甚至猝然中止。
有学者认为光绪正是如此。自卑、缺乏能力、没有自信伴随了他一生。他以发奋读书、成为有道明君的方式反抗慈禧的虐待和摧残,但同时又产生对慈禧深重的内疚——不自信、犹豫不决、行为猝然中止。他始终底气不足,做不到使自己力量强大到可以和慈禧一决雌雄、至少构成反向威胁的地步。这样,他就不自觉地用消极反抗来作补充,总是与慈禧对着干,找别扭。慈禧生日唱戏七天,他回去读书;见慈禧时总是一脸死相,让慈禧扫兴。光绪与慈禧就是这种谁也别想安宁、别想愉快,彼此是对方噩梦的关系。
在后宫生活中,慈禧为了政治需要和永远控制光绪,粗暴地将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儿强行嫁给光绪,立为皇后。立后过程,众所周知。这一过程再次验证了光绪扭曲的心理人格,使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又一次遭到了毫无道理的挫败。
[page]比光绪大三岁的皇后阅历多,见识广,初夜不谐,有充分理由看不起光绪。光绪则不能不对皇后采取冷淡态度,他逐渐爱上了健康活泼的珍妃。慈禧最初不以为然。但光绪亲政后,慈禧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光绪周围逐步形成了敢于同自己分庭抗礼的政治势力——帝党。而珍妃的胞兄志锐、老师文廷式,恰恰是前期帝党中的活跃人物。慈禧深知光绪的性格特点,于是首先从后宫狠下辣手。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日,慈禧以不遵家法、干预朝政、卖官鬻爵诸罪,痛责珍妃。从所存二十八日一份完整的珍妃病案,可知珍妃受责后“人事不省”、“六脉沉伏不见”、“抽搐气闭,牙关紧咬,周身筋脉颤动”、“痰中带血”,二十余天方才逐渐恢复。同时,慈禧严惩光绪、珍妃手下的亲信太监。为光绪、珍妃收受请托牵线的太监高万枝交内务府慎刑司“扑杀”;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光绪御前太监人称“对儿杨”的杨姓孪生兄弟等交内务府慎刑司立毙杖下;原珍妃景仁宫三十余名首领太监几乎无一幸免遭受了残忍的“气毙”之刑(即以浸湿的七层绵纸封堵七窍后施杖刑,直至杖毙)。据说先后死于此案的太监达六十余名。原珍妃宫女也被逐减大半。珍妃之兄志锐被撤差,贬斥乌里雅苏台,另一兄志锜逃亡上海;珍妃之师文廷式托病告假、避祸出京,第二年回京销假时被革职逐回原籍,永不叙用。
慈禧发动这场宫廷大难,完全是借题发挥,其重点在于以残酷手段打击帝党,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教训光绪,让他痛彻骨髓地认识到:不可无视她的存在,动摇她的地位,觊觎她的权力。同时捎带整肃宫闱,捍卫代表她的侄女——皇后的崇高地位和绝对权威。慈禧的目的基本达到。
网络配图
有人说,“光绪一生,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其中无夫妇之爱,对光绪的打击最大。一个人夫妇生活的失败和家庭生活的坎坷,预示着他在其他方面成功的艰难。慈禧将光绪培育成为一个人格心理有严重缺陷的人,突出表现为懦弱自卑、犹豫不决、依赖性强、难以独当大任。慈禧一手造成光绪傀儡皇帝的地位和个人生活的失意,更加强化了他上述人格心理所具有的严重缺陷。当他开始进行寄托着他无限希望的事业时,中途陷入停顿、败北,从人格心理发展的角度,几乎是必然的。而作为主持维新变法的皇帝,这一次失败远远超出了光绪个人挫折的范围,其影响所及,直接造成了中华民族更为深重的灾难。
内幕之三:慈禧太后定溥仪继位始末
关于慈禧太后定溥仪继位的经过,时人有记,云:
慈禧太后病危,张之洞请定大计,太后微微颔首。
翌日,太后派奕劻去易州勘察陵寝工程,密召世续及张之洞入内,谕以立溥仪为穆宗(同治帝)之嗣。
溥仪,醇亲王载沣子也,时仅三岁,比光绪嗣位时还小。世续、张之洞恐光绪皇后再出垂帘,因共同奏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载沣。”太后戚然道:“卿言诚是,但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如此公义私情两无所憾。”张之洞道:“既如此,宜正其名。”太后道:“古有前例吗?”张之洞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太后道:“善,可两用之。”
张之洞又道:“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之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当时光绪还未死,太后默而不言,良久,以眼盯着张之洞道:“凡事不必泥古,此事姑且按你说的办,可即拟旨以进。”
大计既定,太后电召奕劻回京告之。奕劻叩头称善,遂于11月13日颁诏明告天下。
发布时间:2023-06-11 14:45
上述文字是💠《 揭秘慈禧和光绪的母子恩怨内幕》✨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他是罗马帝国著名的凯撒大帝的继任者,也是他的养子。在凯撒大帝被元老院刺杀以后他继承了位置,他的到来结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为...
古代皇帝有着寻常人难以享受到的社会最高福利,大部分皇帝的奢华程度是寻常百姓难以想象到的,因此,民间才对皇帝的后宫生活展开了许多猜测,其中不乏各种香艳的轶事。 在中国...
吴三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先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成为千古罪人;后又在西南追杀南明永历皇帝,被清朝封为“平西王”;最后又发动“三藩之乱”,最终被康...
“还记得上官婉儿墓里的骨渣嘛?当时很多人还畅想能不能以此复原出上官婉儿的容貌来,最近得到了一个泼凉水的消息,不仅现在无法复原,未来技术发达了也一样,因为‘这些骨渣根...
大家好,说起崔琰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混乱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是当时的一代英雄,志在天下,一举统一了北方,但是英雄也有年老的时候,在曹操的晚年的时候...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政治家,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
在封神榜中,姜子牙早知道妲己是狐狸的化身,对妲己恨得牙痒痒,两人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但是姜子牙一直都没有对妲己痛下毒手,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还有姜子牙为什么没封神...
《锦心似玉》秦姨娘结局介绍?秦姨娘杀了十一娘吗?《锦心似玉》这部剧正在热播当中,这部剧是这几年来很少有的宅斗类型的古装剧,主要讲述的是庶女罗十一娘嫁给了永平侯徐令...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过年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团圆年饭于申正(下午4时)举行。实际上,在中午12点就开始...
相比较于慈禧太后,慈安的名声就要小很多了,历史上的慈安太后好像是一个依附于慈禧的弱者角色,早逝又让她的名字更加鲜为人知,但是她其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慈安的身影似...
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越王...
有一天,她和蔼可亲地去那座别墅游赏,检阅了那些女孩,并吩咐设宴,一起赏花,其乐融融,还特别接见了16名学员,并赐酒给其中6个女孩,结果夫人走后,那6个女孩都死掉了。 纳...
南京明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明皇宫、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朝的皇宫,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
导读:她的能力不低于武则天,她就是契丹萧太后萧绰,小名燕燕是也 公元916年,中华大陆再陷军阀割据、混战,唐朝政权名存实亡,原本被唐太宗赐姓李的契丹人,借此机会挣脱对唐...
元朝灭亡之后,有没有蒙古人投靠大明呢,而这些投靠了大明的人,又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 据有关研究表明,元亡明兴之际,在整个明朝时期,有一些蒙古人归降了明朝、并被封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