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作为汉民族的始作俑者,这位出身布衣的草根英雄,身无长物,却能手提三尺利剑斩蛇起义,一统天下。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公元前198年5月,洛阳正在开一场庆功大会。此时距离当年举兵起事已过去12年,大会的主角汉高祖,这个男人58岁了。他是得意的。白手起家,搅动风云,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四海之内,几人能够?但他似乎又有点伤感,这一路走来,眼见多少白云苍狗变幻,白发黄沙沉埋,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走到权力的顶点。我为什么能成功,老对手项羽为什么失败?他想要一个答案。
《三国演义》中便有类似情节:赵云拼死从曹军的刀剑丛林中救下刘备的幼子阿斗,送到他面前后,刘备却接过襁褓中的婴儿,往地上一扔,悲愤道:“为你这孺子,差点痛失我一员大将!”“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在他们眼里,唯有“天下”才是真正的“大德”。
第二,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与对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更能得人心。空,故能无常心,而以百姓心为心。不可否认,早年被视为乡间无赖的刘邦身上却也有一种“大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对他的描述是“仁而爱人,喜施”。他在当泗水的小亭长时,要把几百需服劳役的奴隶从沛城押送到咸阳,他知道这些老乡到了终点后干完活就得死,很不忍心,就纵容他们逃跑,最后剩余的人,就带着他们一起潜藏草泽。入主关中后,他将暴秦的法律一律废除,与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老百姓感激不尽,纷纷献礼,他也一概不受。登基回乡,他把家乡丰县和沛县的赋税徭役永远免除,使得父老乡亲欢欣鼓舞。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创造出由一个泗水小亭长扶摇直上成为西汉皇帝的历史传奇。他缔造传奇道路上的辅助能臣萧何、樊哙、卢绾、周勃等纷纷从市井的贩夫走卒、边边角角的小官小吏一跃成为西汉不可或缺的人才,这在历史上也堪称一个奇迹。
这个历史上十分典型的草根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必然有他们独到的过人之处。
一是刘邦浮夸的外表下,深藏识人之道
刘邦虽然仅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甚至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流氓,但刘邦一直胸怀大志,浮夸的外表下藏着一份鸿鹄之志。《史记·高祖本纪》原文记载如下: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有一次去咸阳做事,正好赶上秦始皇巡游,盛大的场面实在壮观不已。刘邦见到此情此情不禁失声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如此风光无限"。此时的刘邦尚且是一介布衣,但从此话中可以看出他宏伟的抱负和异于常人敢想敢做的魄力。
刘邦发迹前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无所事事",他们一家老小都勤勤恳恳的耕种农桑,唯有刘邦成日与一群市井无赖喝酒撒欢,搞得刘老太公十分头疼,一家人也不怎么待见他。由于刘邦不干活,经常夜不归宿在外厮混,其年幼的儿子刘盈只好跟着自己的母亲吕雉下地干活。
刘邦虽然表面看起来不管老婆孩子的死活,实际上在自己的老家沛县混得可谓风生水起,汉初名臣樊哙、萧何、曹参、周勃、陈平、叔孙通、夏侯婴、卢绾都是自己当年沛县时候的老哥们,这些人中有的是县衙的小官吏,有的是专业屠户,来路十分混杂,但都以刘邦为人仗义,这群人打心眼里佩服他。
刘邦并不是什么人都会结交,他结交人必定经过自己的一番考察。比如后来匡扶汉室,再造乾坤的周勃。刘邦刚刚聚义之初,周勃便十分积极响应,跟着刘邦率先登城,刘邦发现周勃的勇气和忠诚度非一般人能够比拟,是位不可多得的反秦人才。
再比如淮阴侯韩信,虽然不是沛县的老哥们,而是由项羽处跳槽过来,经过萧何月下追回并强烈推荐,刘邦与之进行深入的谈论军事,发现韩信的军事眼光不是一般的将领所能相提并论,于是力排众议、修筑拜将台,把韩信由一个无人知晓的小人物抬到大将军的职位。事实证明,沛县时的老哥们,加上后来的韩信,刘邦一个也没看走眼,个个都身怀绝技,掌握异能。
二是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之道
单单靠着精准的识人眼光,也只能把优秀的人才选出来。当然而能够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刘邦用人上有自己非常独到的一面,那边是疑人不用和用人不疑。刘邦不怀疑自己的手下,也是闻名于史。
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陈平。陈平此人不用多讲,品行和名声恶劣到与刘邦不相上下。最初的时候陈平跟着项羽混,后来偶然结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转而死心塌地投靠刘邦。虽然沛县的老哥们也都不是英明神武的人物,但大家都十分看不起陈平。一天到晚挤兑陈平,逮着机会便向刘邦打小报告。
陈平早年的行为确实拿不上台面,因为"盗嫂受金"令人不齿。刘邦却不以为然,他觉得陈平品行有问题,那也是早些年因为生活贫苦所致,何况陈平的才干对自己来说是刚需。刘邦先是安抚旧臣,再向陈平解释自己的老哥们因为时间的缘故还没有接受新人,希望陈平继续跟随自己,陈平因此十分感动,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天下。
刘邦年轻时候,一起厮混的刀笔小吏萧何,刘邦把萧何安排到合适的大后方,萧何依靠秦朝遗留的文书和地图,大力为刘邦发展社会生产力,源源不断的后勤配备为刘邦成为皇帝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韩信平定齐地时,要挟刘邦封王。刘邦虽然愤怒,好在张良和萧何及时提醒下,才立马掉转态度答应韩信的要求。这才有韩信拒绝项羽三分天下的请求。恰恰是刘邦给予韩信充分的信任,才使得韩信经过一番利益权衡后拒绝项羽。对此,韩信曾表示过,刘邦为人大度,对于部下的信任比起项羽何止百倍。
三是时势造英雄
俗话说"成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刘邦和部下虽然是主仆双方互相依附和成就的关系,能够成事必然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秦末群雄逐鹿是最好的舞台,刘邦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手下运筹帷幄、浴血奋战,一步一步入主天下。
一方面秦朝实在是太过苛刻残暴,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厌倦暴秦的情绪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刘邦与人和善的亲和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显得十分耀眼,特别是进入咸阳后和百姓约法三章,以彰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
另一方面刘邦的死对头项羽是个不足以成事的人,连自己唯一的头号大谋士范增,项羽都不能用,气的范增大骂项羽"竖子不可与谋"。一顿大吵之后负气出走,在还没回家的路上,就因为背上的大疮发作而死。
发布时间:2022-05-31 07:45
上述文字是💠《刘邦出身草莽 为何会由一个泗水小亭长扶摇直上成为汉朝皇帝?草根出身的刘邦何以取得天下?》✨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史天泽是大蒙古帝国和元朝初年著名将领,为蒙古帝国南下攻金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又初为左丞相,治世理政,安邦定国,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
侬智高是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起义的发动者。作为一名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导壮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反抗交趾掠夺与扰乱。皇佑四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破...
你真的了解唐昭宗吗?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下场悲惨的皇帝有很多,明朝的崇祯帝一生勤政为国,却落得一个在煤山自杀而亡的结果,令人叹息;南宋末...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陵孝陵的旁边。景陵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频发大火。对于古建筑来讲,这可是致命的事情。景陵在历史上共有过三次起火的记载,先说第一次。...
中国封建历史上下五千年,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皇帝,其中出身最贫苦的应该就属于朱元璋了。从一个最低下层的当成了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是运用什么手...
古代西方君主为了表彰军功或者其他功劳,采用的形式多为颁发勋章,与之相对的,中国古代帝王采用的是御赐黄马褂的形式,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封赏更加实际一些。 清宫戏常有皇上...
闻仲是殷商的贤能之臣,辅佐两代帝王,后因纣王昏庸无道,武王崛起伐纣,闻仲为保殷商不得不出兵征战西岐,最终死于一场大战中。 网络配图 如此之能人师出何方,闻太师的师傅...
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最终四阿哥胤禛夺得皇位。当初凡是和他争夺皇...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春秋郑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西周时期诸侯国,享国432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
胤礽1岁就被封为皇太子,为什么最后会被废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他1岁就被封为皇太子,深受康熙宠溺,却最后容...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过许多杰出的武将,然而三国时期比关羽战绩杰出的猛将,数不胜数,为何最终唯独他被尊为“武圣”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关羽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
对任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唐朝的名将之中有一个人的才能,是不输于程咬金,秦叔宝等凌烟阁功臣的,但这位名将却鲜少为人所知。这...
据本次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宁介绍,本次考古从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1月15日,主要是对南郊盆景园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前期拉网式的考古勘...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实力最强的霸主,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征战,面对刘备、孙权这样的强敌,他能一直屹立不倒也是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最强的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轮回,而在他死后...
一场安史之乱,将世界最强的帝国大唐拖入了无尽的深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往日强盛的模样。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
赵云是蜀汉的大将,真实的历史中赵云并无小说中那般神勇,虽然勇猛也有战功,但是却未曾得到刘备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之所以能为人津津乐道,多多得益于半真半假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