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很多网友都想阅读✨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来了,今天我们来写写和这人生第四喜相关的唐朝科举制。

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

相信我,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01

一提起唐代科考,大家可能会纷纷举手抢答:

我知道,我知道!分明经和进士两科!

不错,那么多诗词人物志没白看。

不过,我还是要给大家泼上一点冷水:恭喜你,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严格来说,唐代科举分两大类:制举和常举。

所谓“制举”,就是由皇帝下诏、以招“非常之才”为目的而不定期举办的非常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全看皇帝的用人需求。

比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16岁就考中幽素科做了官,这个科目就是制举考试的一种。

有唐一代,设立过的制举科目大概不下百种(史书记载“无虑百数”),比较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能言极谏科等。

此外,还有很多花里胡哨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科目:

比如什么志烈秋霜科;

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这是在招敢死队?);

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名称这么不吉利谁会考?);

手笔俊拨超越辈流科(考书法还是考形体?);

哲人奇士逸沦屠钓科(招来陪皇帝侃大山的?);

……

一个个名称浮夸到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朝廷正儿八经的招考科目,只能说当皇帝就是好,科考这么严肃的事儿,也能搞得如此任性。

当然,制举考试毕竟只是人才选拨的一种补充方式,类似咱们现在的艺体特招生。

真正的重头戏,还要看常举。

所谓常举,又称贡举,就是定期举行的常规性科目。

唐代常举每年一次,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算(算数)等五十多种科目。(也真够多的……)

其中秀才科等级最高,但因为巨难考,设立不久就废除了。(不要被“穷酸秀才”这个词给骗了,那是明清时候)

其他明法、明书、明算之类,都不咋受待见,所以常科的重中之重就是明经和进士了。也就是之前咱们讲诗词人物志时提到最多的两科。

那这两科究竟有啥区别呢?

02

首先考试难度不同。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中明经已经算高龄考生,而五十岁进士题名却依然可说是年轻有为。

因为明经易考,主要考“帖经”,就是抽取经典古文,遮住关键字句,让考生补充填写。跟咱们小时候做的填充题一样,纯靠死记硬背。

进士难度就大多了。

因为,重点考诗赋。

诗、赋都是对韵律有要求的文体,诗要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赋要文辞华美,骈骊顿挫。还要应题而作,临场发挥。

这就要求考生有相当的文学才华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因为个个才华满格,几乎都选择考进士。

唐代的诗赋考试一般放在第一场。出题范围十分广泛,什么历史故事、四季节令、描写风景等都有。

有时,甚至是主考官现场即兴选题。

比如,有一年考试,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新栽了一颗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

同学们,今天就以这颗松树为题作诗吧。

所以,这一年的诗赋题目就叫做《贡院楼北新栽小松树》。

堂堂国考,竟然随性到这种程度,放在八股取士的明清时期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不仅考官随性,考生随性起来更夸张。

开元年间,有一名叫祖咏的考生,诗赋考试才开场15分钟,他就突然起身,将诗稿往主考官的案前一放,拎着文具袋扬长而去。

刚出考场没两步,主考官就举起考卷,扶着门框,大声呼喊:

嗨!这位同学,你还没写完呢!交什么卷!

祖咏同学停步,转身,微微一笑很倾城,回答了主考官两个字:

意尽。

说完便飘然而去,留下主考官风中凌乱。

主考官为何说他没写完呢,因为唐代考诗歌有篇幅要求,必须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区区四句就走人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下这首有唐三百年来最为个性的应试之作: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整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且清新明朗,朴实自然,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而且,的确已然“意尽”,多一个字都显画蛇添足。

清朝王士祯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在今天,八百字的高考作文你写两百五,估计只能得零分。而人家祖咏同学却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被主考官破例录取,成为一段有名的科场佳话。

03

一不小心扯远了,继续说回明经和进士的区别。

因为考试难度不同,顺理成章,学历含金量也就不同。

如果说明经相当于现在的函授本科,那进士就是985、211,甚至对标清华、北大也绝不为过。

在当时的科考风气中,存在着一股明显的鄙视链:

进士出身的瞧不起明经出身的;甚至还没考中进士的也瞧不起明经出身的。

典型例子就是李贺得罪元稹的故事。

李贺十几岁时,因受到大文豪韩愈青睐,名扬京洛,据说当时已考中明经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和《莺莺传》的作者)对其也十分仰慕,还曾亲自登门拜访。

结果李贺接过名片一看,鼻子里一声冷哼:

明经及第,何来谒我!

意思是,你一个明经出身的人,也有脸来见哥?!——差点没把元稹同学气到原地爆炸。(该!)

这个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唐人眼里明经和进士声望之悬殊却由此可见一斑。

04

看到这,大家可能想说,唐代的科考还是很美好的嘛。

考题范围辣么宽松,答题“半途而废”也能金榜题名;虽然明经不受待见,那就一门心思写诗考进士呗。

呵呵,如果我再告诉你,唐朝考场内还能交头接耳、讨论试题(是真的),你是不是羡慕得立马想要穿越回去了?

别急,讲完唐朝科举的可爱之处,我要开始可劲黑它了。

唐朝科举的第一个黑点是:进士录取率极低。

终唐一代,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超过25人,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所谓物以稀为贵,高中进士在唐朝的尊崇荣耀程度,鲜有其他事项可比拟。

比如,有人登第后曾赋诗曰:

元和天子丙甲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进士及第的喜悦如同成仙升天,新科进士们的快意之情与世人的追捧艳羡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唐代,整个官僚体系内貌似都有一种神圣的进士情结。

比如一个叫薛元超的宰相,说自己生平有三大恨:

一非进士出身,二没娶到五大望族之女,三没能修国史。

(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王姓女,不得修国史)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君临天下的皇帝(唐宣宗)都对进士题名心向往之,不能参加科考,就在禁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过把瘾。

然而,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进士之路,背后却不知铺垫了多少落榜考生的血与泪。

因为录取率极低,唐朝甚至产生了一种专门的诗歌类型,叫“落第诗”,且看一首孟郊同学的:

《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哎,啥也不说了,光看诗名(《再下第诗》)就够忧伤了。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儿子温宪也是屡试不第,笔下也有类似诗篇:

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诗人顾况的儿子考了三十年——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

写下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人曹松,一直考到了七十多岁,才因年老被特放及第……

当时很多外地学子,为博得一个进士出身,滞留长安多年不得归家。饥无食,寒无衣,有的父母死了,只能卖身为奴办丧事,有的夫妻分别十几载,相见时几乎不能相认……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果断从时空飞船上跳下来了?

别着急,还没完。

05

唐代科考的第二个大黑点:

考试不糊名,且行卷、通榜之风盛行。

不糊名,主考官想针对某个考生放水那就太简单了。

而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应考的举子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装订成册,然后奔走于各大王公贵人的门庭下自我推荐。如果得到权贵赏识,向主考官力荐,那就极可能直接内定名次,即为通榜。

比如王维、杜牧,都是这一类的幸运儿。

但如此种种,对出身平凡、没有靠山的考生们,就显得十分不公平。

比如韩愈,因无人举荐,一连考了四次才中进士。还有李商隐,也是到了第五次,终于得人举荐方才登科。

晚唐诗人杜荀鹤,同样是诗名远播却屡试不就,只能无奈感慨“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贵在朝中”。

接下来,再看唐朝科考的第三个大黑点:限制考生身份。

唐代民众大概分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只有“士”与“农”的子弟允许参加科考。(请火速对照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分)

而农家子弟大多贫困潦倒,没什么条件读书,有资格考也白搭。所以归根结底,几乎所有唐代进士都出于官僚阶层。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咱们的老熟人李白同学了。

为啥他的家世永远是一团迷?为啥他从不在诗文中说起自己的父母兄弟?

答案就是,他家极有可能是经商的。(郭沫若甚至推测他家是在长江上做物流生意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太白兄从不参加科考,才高不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资格啊!

他对家世向来讳莫如深,可能也是怕泄漏了家庭成分,经人举荐的道路也会走不通吧。

哎,写到这,再次心疼下我李大哥。

(李白:老子爱喝酒,那是有原因的……)

除以上外,唐朝考进士还是逐级淘汰制,每场定去留。第一场诗赋通不过,后面的帖经和策问直接没资格考。

《下第》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

你看,晚唐诗人黄滔第一场诗赋就被涮下来,回到旅馆哭成狗:

哎,回家怎么跟父老乡亲交代啊……

最后,唐代进士虽然被吹上天,但是考上却不!包!分!配!

还得继续通过吏部筛选才能当上公务员。

而吏部的面试环节,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有关系有后台的世家子弟会再次占尽优势。

有才如韩愈,因出身普通,居然三选吏部而不得,中进士后又整整做了十年的布衣百姓……

就问你坑不坑爹,颤不颤抖!

06

好了,看到这,是不是发现古代科举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尤其唐朝,还处于科举的初级阶段,看似一朝登龙门的进士考试,其实只是上层社会少数人才能玩的游戏,还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对我们劳苦大众比较友好:

不限出身,不用行卷,考试看总分,录取率还高!

如今,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高考虽已不再像古代科举一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却依然是个体改善命运相对最公平的方式。

所以,年轻人没事儿还是要多读书啊!

最后,祝愿今夏奋战科场的学子们都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发布时间:2021-07-15 16:57

上述文字是💠《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清朝人”高考“时,考官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清朝“高考”时,清朝朝廷如何防止考生作弊?现代人看完哭笑不得中国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其影响也是极为复杂深远的。不过,不管怎样,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吸...

[历史] - 2021-04-20 14:16:49

这个明码标价卖官的皇帝,为了敛财还真是不择手段

国库空虚的时候,皇帝往往会增加赋税,如果还不够,则会想尽所有办法去搞经济建设,明码标价卖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中华历经沧桑,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段尘封的历...

[历史] - 2021-12-28 01:19:27

年仅19岁的孙尚香为何要嫁给48岁的刘备,郁郁寡欢,让人惋惜

说到孙刘两家,可谓是相爱相杀,最初联合抗曹颇具成效,刘备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后来关羽被东吴斩杀,刘备为了报仇御驾亲征大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这都是后话了,今天...

[历史] - 2022-04-25 06:33:22

锦《锦心似玉》体面是什么梗?体面的意思?

锦《锦心似玉》体面是什么梗?体面的意思?最近电视剧《锦心似玉》正在热播,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的了解吧,毕竟这部电视剧确实是让很多人都甜到齁啊。不过最近在看这部剧的时...

[历史] - 2021-12-28 03:50:41

辛追夫人的尸身为何能千年不腐?

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在死后往往不能保存很久的时间,体内的各种细菌就会使得尸体腐烂,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尸体千年不腐的人存在呢? 1972年,中国湖南马王堆古墓中出土了一具女古...

[历史] - 2022-01-19 06:57:36

乾隆死后经历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差点尸骨无存?

乾隆死后经历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差点尸骨无存?封建历史数百位皇帝中,乾隆是赫赫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巅峰。在祖父和父亲文治武功的基础上...

[历史] - 2021-04-10 12:24:03

乾隆为什么传位给嘉庆帝,其中有什么隐情

近期很多清宫剧都在热播,在大部分清宫剧的男主角都是乾隆,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乾隆,将皇位传给了嘉庆帝,历史上的嘉庆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乾隆为何要将皇位传给他? 嘉...

[历史] - 2021-05-18 22:02:11

王允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会被李傕、郭汜杀掉

说到王允,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王允联合吕布杀死了祸国殃民的董卓,然而东汉却没有迎来中兴。董卓死后几个月,董卓的余部李傕、郭汜杀入长安,王允死于李...

[历史] - 2021-12-04 14:04:50

清朝的龙脉在哪里?

封建王朝的皇家都十分迷信,龙脉这种东西据说是能左右皇室的血脉和命运,但是并无科学依据,但是在皇家的眼里,这就是头等大事。 大家都看过《鹿鼎记》,韦小宝同志肩负反清复...

[历史] - 2022-05-10 10:35:02

皇帝的长生之路 求仙炼丹的皇帝为何多是短命?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望到达一定程度,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进而修炼成仙。不少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做了多少封建迷信的...

[历史] - 2023-05-19 00:36:35

小霸王孙策称霸江东首要原因,以及他父亲孙坚的威名起了多大作用?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

[历史] - 2022-10-29 18:41:20

隆中对到底是对是错?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真的有问题吗?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没能实现?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

[历史] - 2023-03-31 15:43:39

到底是谁将刘备推上了三国正统的位置?

三国时期人们对于皇室正统还是有很高的尊崇度的,要不然人们也不会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行为如此不齿,三国主公也不会迟迟不敢称帝。 一个人是释道安,还有“半个人”是谁...

[历史] - 2022-03-27 06:12:52

同治皇帝爬出狗洞只为逛青楼,是否是真的?

清朝皇室有着很严苛的家规,皇帝无特殊情况是不能出宫的,不过紫禁城虽豪华,也只有那么大点儿地方,老憋在里面也不是那么回事。 清朝的皇帝众多,英明睿智的有,荒唐无能的有...

[历史] - 2022-01-08 13:05:52

太原城毁于宋太宗之手,原因为何?

宋太祖赵匡胤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之后,突然暴毙,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在他统治时期,毁坏太原古城是他的一个污点,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

[历史] - 2022-02-06 22:41:41

光绪帝为什么要同意变法?戊戌变法后会实行立宪制吗?

光绪帝为什么要同意变法?戊戌变法后会实行立宪制吗?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来思考,光绪继位后,慈禧实际上才是清王朝的一把手,皇帝只是个小孩子,直到光绪十三年,这一年光...

[历史] - 2021-04-13 11:31:40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