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由李益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是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关于“受降城”和“回乐峰”】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矛盾。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部分对了,注释部分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赏析】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一说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实误。诗题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前两句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作者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发布时间:2019-05-29 08:21
上述文字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母亲日渐衰老,拄着拐杖 无论怎样努力 却怎么也靠不近健康 就像老屋后弯弯曲曲的河床 浑浊,堵塞,缓慢流淌 // 母亲的那双手,曾经能托起 一个家的希望和负累 一屋子的儿女和年迈...
在路上,无论你走得多匆忙 别忘了,时常放慢你前行的脚步 欣赏一下你身边的风景 生活中无意的瞬间 会让你留下太多的感慨 // 学会珍惜 珍惜身边每个关心你的人 你的心中便会播下爱...
泪,是心里的血。 流泪,是心里在滴血。 触不到痛处,泪不会轻易流出。 伤与悲,痛于哀。 在血液里挣扎,打滚 如火山喷发,一涌而出。 坚强的内心终于没有抵过心灵的脆弱。 哭吧...
今天,陪你淋一场雨, 让倾泻而下的雨, 洗尽感情被尘世染上的杂质, 那初见时的样子, 在雨中渐渐的清晰, 纯纯的,真真的, 没有一丝尘埃。 记忆的碎片, 在雨中苏醒,链接,...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
【第一章】 也许,就是因为他和她还有我和你的心愿,才在光的痕影里叙说最终的归宿。 颔首每一个春秋的壮美,深情地感触到了许多美丽和丑恶的情愿行色。 真的,有朵菊花在透明...
一天很短 短的来不及撷取朝露 就已作别晚霞 一年很短 短的来不及细描春装 就已泼墨秋霜 一辈子很短 短的来不及和你把盏长谈 就已携手迟暮 经过总是匆匆 领悟越显迟迟 相遇总是美...
为为首次一人进银行开卡。 快两小时未回, 我便寻了去。 大厅里人满为患, 遍寻不到他。 好不容易, 在一台自助柜员机前, 看见他修长的身影。 见他与工作人员说了几句, 工作人...
尘世点点滴滴,你来我往回头,阴晴高空不变。梦回身源,欢声笑语父母。 旧道陈迹仍在,同窗良友交错,人事具散归尘。今思当年,你情我意渐晚。...
(风儿)远方是我最美的草原,它在时间之上,它在生命之上,它在梦幻之上,它在我与非我之上。不管走到哪里,即使看见枯萎的鲜花闭上了眼睛,即使尖锐的石头触痛记忆,即使自己...
回首一望 呵呵 已经走了13年了 曾经的我们 高喊过 要一生一世永不离弃 we are one 曾经天真烂漫的你们变的让我不认识 以前 以心对人 现在 以人对心...
志得虚吟哀天下, 意满豪情指江山。 报国从来念黎庶, 长袖频舞不红妆。 东林自诩忠君故, 残阳双影诉明殇。 何来赤子为舟楫, 德感天地水长安。...
倾盆过后 心情瞬时的平复 泽中 儿时的净土 回忆在积水中 一幕幕投影似回荡 对称的教楼 被咻咻词赋包裹 孕育着来来往往游子 那是还年少 举手弯弓 壮志豪词 将来梦想 却被走廊追逐的...
也许 与疾雨无关 也许 与阴云无关 也许 与怪风无关 也许 根本就与沉雾无关 凌波仙子的传说 早已沧桑成 斑驳的碎片 浊浪翻滚的瞬间 不仅仅是 生命的搁浅 那是 把四百多尊生灵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