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白音昌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白音昌》,很多网友都想阅读✨白音昌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题记:故乡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词语,故土乡情,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牵挂和念想。人假若没有故乡,就像庄稼、树木、花草失去了汲取水分和养料的根须,难以根深叶茂、茁壮成长。正如泰戈尔所说:无论黄昏把树木的影子拉的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不管我们走多远,故乡就是我们胸前的徽章,是连结我们与母亲生命的脐带,是深刻在我们身上的独特的胎记。故乡泥土里的气息穿过脚底,径直钻入我们的内心。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自豪的说,我的故乡是一个叫白音昌的地方。
  我是白音昌人。
  白音昌是蒙语,汉译是富裕的银山的意思。
  白音昌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一个乡,现在撤乡并镇,成了新镇镇一个村。在解放初期,就是一个区公所,真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对于我,白音昌,不仅曾经是一个乡的名字,而且重要的是我的出生地,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我心里的一个角落。时不时地泛起花来,鼓噪的心暖暖的。
  白音昌,这三个字,不仅在我的履历上标注了几十年,更在我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这样安慰自己,在白音昌这块地方,在我心中不是新镇镇的一个村,依然是包含许多自然村的地方,犹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依然想把原苏联变成俄罗斯联邦一样的心情,我不仅记住了白音昌所辖地形地貌的模样,在我心中还占据重要的地方。
  白音昌是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区,全乡居住分散,村屯小,人口少,从名字就能表达出来,都是山呀、沟呀、洼呀、窑呀、杖子呀.
  考古发现,燕北长城从白音昌穿过,还出土过辽代的碗,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了。白音昌就像这个古老的碗,是白音昌的父老乡亲们用它把我喂养大。
  我离开故乡近三十多年,但故乡的一切依然鲜活,时常历历在目,魂牵梦绕,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童年和少年,那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我在这里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与这里的土地一起呼吸,无论什么时候回去,我都能被乡亲们认出来,那么温暖。无论年龄多大,对故乡我都是个孩子,每次走到街上,你不是孙广志(父亲的名字)的儿子吗?!我点点头,可我有的却生疏了,不置可否的微笑着走过去。
  无论我走到哪里,认识了多少人,多少草木,多少眼神,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那么熟悉,我都无法忘记,与白音昌有关的事。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2
  据老人们讲,我们来到白音昌,到我这一代是第八代。1724年(雍正二年)清朝政府迁民,我的先祖叫孙发财,从济南府德州县前孙家庄来到白音昌。先祖有五个儿子,分别为叫孙仁、孙义、孙礼、孙智、孙真,祖太爷叫孙岱、太爷叫孙重地、孙重发。
  或许当初白音昌这地方是蛮荒之地。我们老祖宗们也许是先来的吧,就落脚在后班鸠沟的上下村,因为北有沟坎南有梁坡,沟底有一条河,可以说是依水而居,就在那梁上梁下圈了一些耕地,1947年土地改革时,那时有地二千三百多亩地。
  那时全家四代同堂,四十多口人,雇佣着长工。我只记得爷爷是慈祥的小老头,有火药枪,土匪都怕他,据说有次土匪来,来抢马,爷爷用火药枪,一炮就把土匪头子的帽子打飞了,土匪服了,再也不来了。
  奶奶是一个小脚老太太,信佛,每天烧香磕头,额头都磕了个包。爷爷善待长工,给长工娶媳妇,奶奶每顿饭都要多做两三个人的,给路过的乞丐和村里揭不开锅的人家吃,因此,在划成分时,定了个富裕中农(上中农)。让后代们没有收到什么影响,这也是善有善报吧。
  文革时,父亲就出去到白音昌粮站当临时工,赶马车,搬运工。母亲和奶奶先后去世,我们姐三个就搬到白音昌乡所在地,叫白音昌村。
  那是1971年春天,那年我9岁。
  我的名字是二大爷家孙树峰三哥起的。我认识的第一个字,我的启蒙老师是四大爷家孙树和大哥教的。
  许许多多这样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结、交集和延伸,就是宗亲吧。
  在每个宗族人心中,都有一处心里的柔软,蕴含着无限的底气和自豪。
  3
  白音昌村是公社(乡政府)所在地,坐落位置是南面为青龙山,蜿蜒曲折,峦起伏,北边是丘陵,有个蛤蟆山,好似山神守护着北大门,中间是一片河滩地,牦牛河静静地从村里流过。我们原来住在沟里,犹如井底之蛙,看巴掌大的地方;现在站在山坡看着远山,俯视着牦牛河,那种豪迈气势,心胸格外敞亮。
  我是喝着牤牛河水长大的,犹如一缕缕血液注入我的脉络,日日流淌至今。
  村里只有一条街,国道从北坡下来,拐个直角,正对着我们学校院墙,经常出现车祸,尤其是晚上,不注意就冲下路基,车毁人亡,那悲惨的事故,我见过几次,后来将学校的围墙切去一角,事故就少多了。
  公社所在地,在计划经济时代,那还了得,是一级政府。乡政府、邮电局、供销社,医院、粮站.....
  父亲在粮站赶马车,当搬运工,后来当质检员,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人,坐进了办公室,我对父亲的马鞭子的理解,对肩膀的理解,对智慧的理解,曾经是我的困惑,现在我懂了。
  我们住在粮站家属房,是连山的土坯房,一排是四户,我们住两间。我们西户是粮站王会计家,东户是老王家,是乡政府的。
  姐姐犹如小母鸡一样呵护着我们兄妹俩,生怕被别人欺负。西屋王会计媳妇是一个刁蛮、泼妇一样的女人,每天骂大街,很嚣张,每天欺负我们姐三个,实在忍不起,我我们就跟跟她对着干。后来王会计因贪污被判刑后,老女人才得以消停下来。
  我上学是在白音昌中心校,小学、初中在一起。那是我最美好的童年、少年,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风是故乡的呼吸,要想看到更好的日子,风只是呼啸着,因为会吹来什么的气候和天气。
  在这里生活的人,脸上就像抹了一层黝黑的泥巴,坑坑洼洼的,当然小的藏不住风,也好看也不好看。当年我就带着这个颜色走进旗里、走进青城的,那是山风吹的,大太阳晒的,如今那一层黝黑算褪掉了,但还是山风吹过的脸,那样的脸更健康。
  4
  我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小学时,那时学生负担轻,那时也没有什么可玩的,春天到山上折柳做柳笛,吹的漫天响。夏天去河里摸泥鳅,放在罐头瓶子里看着吐泥。冬天去村前的牤牛河打木陀螺(又叫冰尜),划冰车。秋天上山摘山杏核、捡地骨皮、挖黄芪、柴胡,甘草,卖了买本,一根甘草,能卖七分钱,那时一个本子七分钱。那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年代呀。
  有一次去东山去捡地骨皮,下坡跑时,右胳膊肘脱臼了,让表二大爷给端上的。还有一次,去东梁村四大爷家,村里的井深有三十多米,与树昌弟弟一起,去拉水,为了刹住车,我去后面推闸,把左手无名指压碎了,四大爷还打树昌一巴掌呢。小时候,我骑马、骑毛驴、骑猪,啥都干过,手上、胳膊上、脚上,至今仍留有疤痕。大人说,淘小子出好的。不知道我好到哪里了。
  我是好热闹的人,爱聚伙,经常跟一帮小伙伴,到水库边上有个小山坳,男男女女去打土坷垃仗,像藏猫猫似的,一会从这里扔出一个土坷垃,一会从那扔出一个土坷垃,打着谁,谁就是输了。每次玩完,都成了土猴,浑身是泥土,但也是乐此不疲。
  技能最高的就是玩弹弓子,为了做弹弓子,还去粮站,偷着把遮盖库房锁的胶皮割下来,可是太脆。被粮站主任好一顿训。后来就找自行车内胎,听诊器的胶管来做。那时玩弹弓子,就是打麻雀,打电线杆子上的母子,比着赛来,看见有鸟被打下来,电线母子的碎片落地,我们就欢呼雀跃。
  最恐怖的是我们还玩枪,自己用木头做把,用子弹壳和铁管做枪筒,用门铁闩当枪栓,用火炮子做引子,枪筒里放上枪药、铁砂,用马粪或牛粪堵上,一拉枪栓放响,射出很远,有年清明节,我跟惠峰、林立、于德明四个小伙伴去青龙山上打枪,刚开始,小林哥枪就走火了,打在腿上,我们哥三个轮流把他背回来的,那也有十多里路吧,可我们没有一个感觉累,或许是紧张的吧。从那后,我们再也不玩枪了。
  放在现在,那是私造枪支,要刑罚的。
  到了初中时,心也收回来了。散学后,有时被老师安排给同学补课,晚上,天一黑下来,我就去东屋王凤歧家,他是公社干部,会吹笛子,拉二胡,会说书,他给我们讲窦娥冤、西窗记、梁祝.......讲的声情并茂,风从窗外吹来,我们仍沉迷在故事里回来就看些文学书籍,晚上怕影响姐姐妹妹休息,我用手电在被窝里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就是那时候看的。那时我看过《一双绣花鞋》是手抄本反特小说,女特务叫小白鞋,我就给经常穿白色运动鞋姓曾的女同学,起了小白鞋的绰号,写在西墙板报上,气得她直哭,被老师好个教育。
  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地震测报点。是物理老师马老师组织的兴趣小组,我们每天要轮流值班,记载数据,好认真的,看到那个锥形吊锤,有晃动,有偏移,那就有地震了。邢台地震还有反映呢。据说唐山大地震,群测群防网络还测出来呢,可是没有人当回事,没有人敢做决断。在地震测报点值班时,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迷惑不解。测报点跟女生宿舍对门,一天晚上,只听宿舍哭天喊地,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老师告诉我,说是中老黄了,医生给她扎人中,问她在哪里,她说,在黑头山,水帘洞里,后来去人一找,是在学校煤屋子,房梁挂的牛箍子里。成为人们的笑谈。
  那时我们做了一件全乡瞩目的大事,当时正学的是吉林海龙县五七中学课本,都是修梯田呀,修渠呀那一套,我们学校还响应公社号召,修水库,干了半个月,肩膀子都肿了,脱了一层皮。每次回去到水库转悠,吃着水库的鱼,不无自豪地说,那还是我们四十年前修的呢。吃着也舒坦,味道也香。
  5
  在乡村长大,我知道的大地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在白音昌这地方,红的是高粱,绿的是草,黄的是谷子,白的是荞麦,蓝色的是水。
  荞麦花能让一坡白白的,大地通体透亮,高粱花乌黑的浓重了,谷子、大豆、土豆也开花,可是很少有人提起过,以为从来不开花。一到荞麦花开的时候,就有天南地北养蜂的涌来,在地头上支一个帐篷,一家人在那吃住。
  我跟小伙伴常去村西表二大爷家的荞麦地,看养蜂的。养蜂的看在表大爷面上,或许觉得寂寞,对我们很热情,给蜂蜜,蜂王浆,还学着养蜂的样子,将葵花头,放上蜂蜜,要来蜂王,吸引蜜蜂飞来,弄的满院子飞着蜜蜂。有一次,眼睛和手都被蜜蜂蛰肿了。
  谷子是山区的主产,产量不高,那可是主食,小米营养好,产妇做月子的必需用的粮食,谁家生小孩,拿几斤小米,几斤鸡蛋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玉米、高粱、大豆、芝麻、土豆、地瓜、萝卜、白菜.......山区杂粮多,蔬菜丰富,换着样吃。
  白音昌是山区,那些年雨水少,十年九旱,是靠天吃饭的地方。
  这里的人是最早醒悟的,总是在全通辽地区最早醒悟的。
  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民知道,照耀我们生命的,总是一把把的粮食,这是乡野的赐予。
  白音昌历史上,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是1979年,那时白音昌的农民生活更苦,常年累月地被拴在土地上农民还是难得温饱,属于三靠队,即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当时公社书记姓于,个子高高的,壮壮的,嗓门很亮,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在1979年在全地区率先将土地按人口分包到户了。1980年春天这一年白音昌公社春旱,夏天还打雹子,可这个公社队队丰收,家家垒起了小粮囤。农民乐不可支。父亲说,那时到粮站交公粮都排队,在全地区打响了。永远值得怀念。为此,我总为白音昌感到自豪。
  乡村的生活就是庄稼,顺着庄稼生命的节律,透明的庄稼,把村庄都照亮了。我们都是吃粮食长大的,长得还算结实,皮肤眼睛发亮。
  6
  那时,民风纯正,人性淳朴。
  穷山恶水出刁民,我没有感觉到。只有一件震动全乡的案件,就是后班鸠沟有一姓王的父亲奸淫女儿,公审大会上,被判了死刑。这些年我就没有听说白音昌出过一个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人。
  那时,公社经常举办不法人员培训班,把那些四类分子,小偷小摸,不老实的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劳动,街道扫的干干净净,公社的园子收拾的整整齐齐。几乎没有听说过发生恶性案件,只是小偷小摸,好多是从辽宁那边过来的。
  那时乡村的文化生活单调,在学校南面,过去有一个土台子,放电影、唱戏、文艺汇演算是一个场所了。
  公社一年也要搞几次次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苦菜花》.都是那时看的,不是看一遍,有的看好几遍,都饶有兴味。
  那时,乡里经常唱大戏,一般都是夏天,一到旱时,乡里就请戏团唱戏,目的是祈雨。我还在小学的时候,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时,在那台子上,演三句半呢,那可是跟老师软磨硬泡争取来的。
  我每年回去过年时候,村里都组织秧歌各个单位、挨家挨户拜年,单位给两天烟,各家各户给上几盒烟。扭秧歌的人都是义务的,报酬就是分几盒烟,难得乐呵。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活动却少了,也许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难得回来几天,老人们又不想组织,怕麻烦,找扭秧歌的人就得雇人,上哪找钱去呀,可是现在村里赌博的人多了起来,腰里掖一副牌,见谁给谁来。把一年打工挣那点钱挥霍完才消停下来。信各种教的人多了起来,经常组织教徒礼拜,活动很活跃。村干部召集个会可难了。有人说,村长不如教主呢。
  正如毛主席说的社会主义阵地,你不去占领,就有人去占领。
  正如有人所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烂泥和芳香。
  其实光一直都在,我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7
  1978年,我16岁,考上旗一中了。
  我是坐拉沙子的拖拉机去的旗里,那天没有班车。
  我在旗里学校住宿,我从此就离开了父亲、姐姐、妹妹,离开了家。
  1980年高中毕业,暑假,那年我18岁,第一次远行。我跟德明一起,借了尹老师的自行车,翻山越岭,去阜新市福兴地镇,吃了两根油条,喝了一碗豆浆就跑回来,来回一百二十里路,不仅把尹老师车子摔坏了,我自己也累坏了,我沉睡了三天,正好清醒那天,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收到了。
  对于那次骑自行车远行,多年以后,我见到尹老师还不好意思呢。
  第二次远行,也是1980年秋季开学,我考到扎兰屯农牧学校,要做十八个小时的火车,我离故乡白音昌越来越远。
  在我上大学期间,粮站在北梁上盖了砖房,分给我们两间。后来姐姐、妹妹相继出嫁,继母也进了家门,那是父亲的老屋,继母的老屋,也是我的老屋。那是让我受用的是家的温馨。
  父亲在院子里打了井,园子里种菜,房前屋后栽了不少杨树,继母养几口猪,养几只鸡,后来年龄大了,只养几只鸡。
  毕业后,我分到旗里工作,但是为了奔波和生活,我时常回白音昌,与父亲和继母团聚。但总是住不够,这里储存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它像是一坛窖藏的陈酿,醇得醉人。忍不住思念的折磨,时时想打开它;又唯恐一开启,窖封的香气就会飘散。
  每次回到白音昌,与故乡的泥土妥帖着,闻着故乡的气息,便放松身体,放松灵魂,不由得沉陷于这山这水这情的缠绵中。
  每次我回去躺在热炕上甜甜的睡觉,早晨都被清亮的鸡鸣叫醒。
  8
  弹指一挥间,当我离开白音昌这些年,白音昌的变化是很大的,可探的资源也是丰富的,石碑村的石灰石,石匠沟的花岗岩、岱玉山的板岩、凤凰岭的铅锌,大黑山的大理石......在平顶山,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发现的麦饭石,就在这里,那里的人连猪圈都是麦饭石砌的,是个长寿村,被誉为中华麦饭石,麦饭石保健用品享誉全世界。乡的东面,有一个三十万吨的水泥厂。
  白音昌,富裕的银山,前辈们在取地名时,是又前瞻性,是有预言的吧。
  我没有参加过白音昌的土地改革、没有参加集体合作社、没有参加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就是故乡的一个游子,我却见过故乡的集市。我在白音昌生活的时候,我买东西是去供销社,只有一家店铺。多年后,我却见证了集市的繁荣。每周三次集,仅有的一条街道,有辽宁的,有旗里的,天南地北的客商,有卖牲畜的,卖菜的,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买日杂的,应有尽有,讨价还价,生活的丰富多彩,事物的万花筒,从日出到日落,在喧嚣中走向萧条。集市是活的历史。
  9
  后来公社改成乡,2000年又撤乡并镇时,我离故乡白音昌更远了,我已经来到青城。
  我感触最深的是,白音昌名字淡多了,不出名了,不如平顶山出名了,因为那里有麦饭石。
  乡村的人感到很恐惧。我记得有人给我讲的故事,有一位老乡干部,面对撤乡并镇,面对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政府,再明理、再坚强,都变成一个只讲感情,只眷恋村庄的老人了,他一说起,就痛哭流涕,逢人便说,我快退休了,就不想挪窝了,怎么办?。还有一个吃低保的老农民,坐在乡政府门口,像孩子般的赖着不走,睡在门前,不想起来,魂魄丢掉,如同死掉一样难受。念念叨叨的,你们走了,谁管我呀。好像新镇镇就不是老百姓的政府似的。
  那是2011年6月份,继母去世,父亲搬离了白音昌,到大姐那,老屋被卖掉了。姐姐担心怕父亲还回来,就断了老爹的念想。
  我也很念旧,我走前又去原来的乡政府去看了看,原来的乡政府大院成了一家货运公司的货场,但是办公房子还在,房檐上的红色五角星和建筑年月清晰可见,凸显斑驳流离,破败之势。昔日的庄严,已不复存在。
  望着熟悉的乡政府,很怀念;望着原来乡政府院落破败的样子,很心酸。我也有些埋怨,因为乡政府不在了,我的老屋也贬值了,一个三间瓦房、一亩地的院子,百十棵杨树,卖了不到两万元钱。
  我知道父亲平时就是打理小院,侍弄菜园,修理树枝......读懂父亲为何再忙,每天都要在屋前屋后转上几圈,像是欣赏自己的杰作。得闲就打理小院,侍弄花草,那是他对家的营造,对老屋的情结。
  我又领着父亲去白音昌仅有的一家澡堂子洗澡,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跟父亲俩人一起洗澡,我第一次为父亲搓背。望着父亲佝偻的身子,那沉默的影子,我理解父亲即将离开白音昌的心情。
  父亲就像一株老庄稼一样,依恋土地,依恋村庄,舍不得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村庄。
  他知道,自己一旦离开就回不来了。后来,他经常打电话给老邻居三舅母,问这问那。他心里的眷恋,心里的疼,只有他自己知道。
  背井离乡,是怎么样的疼。我也如此呀。
  当我那次离开白音昌时,我站在院内,看到老屋的前前后后,父亲栽种的杨树摇曳着,唰唰的响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暮归的老牛,跑着的鸡,遗弃的老屋形同父亲一样佝偻的老人。闻到诱人鼻窦的泥土的香味,院中那棵孤独苍色的杏树比老屋还老。百感交集中,让我愧疚的是说卖就卖了。
  老屋就要易主,我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那一砖一瓦、那一草一木,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在白音昌生活的证据啊。
  当老屋放弃了,我所有回家的脚印,是不是都迈上了虚无之途呢?!
  10
  我又回到白音昌地界了,而是以这样一种角色回去的。是带着父亲的叮咛回去的。
  年前父亲去世后,这是父亲离开白音昌三年后,我将父亲葬在祖坟了。父亲临终前,孙树和大哥问他回祖坟吧,她眨眨眼。过了四十天后,孙树和大哥也意外去世了,也去了祖坟,死了也是白音昌人。
  一眨一闭之间,是对祖先的承诺,是落叶归根。
  祖宗八代都有人葬在白音昌,葬在祖坟里。子孙还有很多人在那里生活。
  白音昌在我的灵魂里,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无论在哪里,我都不曾离开他,那是我初来到人世的地方。我的胎盘就埋在那里,我最先闻到的就是母乳的芳香和土地的味道,最早触摸的就是肌肤、棉布和泥土,最先听到的就是人语、鸟鸣和风声。
  我的根还在那儿,我是白音昌人。
  
                         

发布时间:2023-06-13 00:05

上述文字是💠《白音昌》✨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宋词,带我们回家

喜欢宋词,就如同鸟儿珍爱自己的羽毛一样。读宋词,或许,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沐浴焚香起卷,繁花止水合页。总感觉情感和性灵被升华了,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支起一张白帆,渡...

[散文随笔] - 2022-06-20 06:20:59

天边飘落的云霞

今年是闰四月,闰四月雨水较多,一般是风调雨顺的丰年。细雨中,一个人走在尖峰山下,被雨露滋润的路边野花,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绽放在喧嚣的城市角落里,难得的一片心灵宁...

[散文随笔] - 2022-03-02 19:56:46

红卫兵小队长

大学时的一个同学,说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小字说成洗,扁字说成比,他追求的那个女生的嘴有点扁,因此大伙就赐予他洗老比这个雅号。当时,大家都很年轻,喜欢说笑逗乐,他...

[散文随笔] - 2023-06-19 10:18:48

三万今天的水墨,万里路的诗园

编辑荐: 生活从来不错失现实的重要,人生从来不错过理想的意义,一个人从来不错遇心的未来。 路是水墨留在人间的宝藏,人用一生创造着一座城,也用一世建立着风景,现实是心...

[散文随笔] - 2022-01-28 15:05:03

听歌——《成都》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温柔。 余路还要走多久? 你攥着我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挣扎的自由。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

[散文随笔] - 2023-01-03 01:25:13

彻夜无眠

初夏,季节更替,人困马乏。是子夜时,你合书熄灯,上床休息,正欲入梦,忽闻床边蚊声灌耳,尚有个别狗胆包天的狂徒在你肌肤上蜻蜓点水,且一次又一次地做着试探,找你麻烦。...

[散文随笔] - 2022-05-18 08:25:30

我自年少,韶华倾负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声叹。多少红颜碎,多少相思泪,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

[散文随笔] - 2023-07-02 15:11:57

君子兰一君子之风

每每回首,望那历史长河,总能见到一首首颂扬君子的诗歌在河面泛起点点涟漪。千万年来,多少人为一君子头破血流,然而,那一兰又怎担当的起君子之名?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

[散文随笔] - 2023-06-04 01:10:02

红尘过客,丹青来者

窗边蔷薇红了我的目光,仿若青梅绕弄;桥上青柳绿了我的衣襟,恍若梦回星畔。十里碧潭,荷韵幽幽,清风的赤脚斑驳了青石板;万里晴空,白云悠悠,草木的落影婆娑了宣纸画。乘一...

[散文随笔] - 2022-09-01 07:55:25

思贺镇高田小学支教第三天

7月18日的凌晨我们收到了台风预警的信息,教室外面电闪雷鸣。可能是入黑的时候我们没有关好门窗而且开了灯,就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虫子入侵了我们的寝室。在我们关灯准备入眠...

[散文随笔] - 2023-04-12 08:04:08

烟萝

烟箩梦,如烟的水气弥漫,柔情似水的多情女子,这说的不正是自己吗?因为逃不掉这样滋润的江南水乡,所以干脆不想逃了,醉在这水墨丹青的景色里,这正是我心灵的需要。 烟萝一...

[散文随笔] - 2022-07-11 18:15:19

风雨兼程,赴心灵之约

默默把生活的不易掩藏进心的深处,若你来看这温情的相助,你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悸动,伸出手去垒生命的基石,把感动化为最朴实的善意,期望长长久久留在彼此之间,惟有真心的帮...

[散文随笔] - 2022-08-01 23:20:13

记忆里的红花草

如果说紫云英,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花,可若说红花草,那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了。闲暇翻阅微信,文学社里一老师拍的红花草籽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花草,开...

[散文随笔] - 2023-06-24 03:49:33

西蜀之冬

编辑荐: 泉仍咚咚从山间缓缓流出,江河仍哗啦啦的东逝。这一切独有的冬景,就构成了西蜀冬的灵魂。 今年,西蜀的冬,来得特别早。短暂的秋天,在不知不觉间,就静静的隐去了...

[散文随笔] - 2022-01-08 22:44:38

邂逅最美的时光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能力持否定的态度,我总是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敢去尝试新事物,怕自己做得不好被其他人嘲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坚强。这样,...

[散文随笔] - 2023-06-18 04:43:19

拥绿芜入心,人生葱茏

喜欢绿意的句子,许是与生命有关,更多的盛意朝着新生,小小的,萌萌的,最是让人喜欢,心生怜悯。静静地感受每时每刻的存在,就那么一眼览下万般,绵长的时光,一直葱茏相伴...

[散文随笔] - 2022-07-03 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