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未名湖联想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未名湖联想》,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未名湖联想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未名湖是北大的骄傲。此湖面积约50亩,环湖遍植柳树,槐树、松树和竹子等。记忆中,当年,湖的东面紧靠路边,是北大第一体育馆。体育馆的东面是第一运动场。湖的西面和南面是被成片树林覆盖的几座连绵的小山丘。小山丘上有悬挂着大钟的亭子。临湖轩掩映在南岸的竹林中。再向东去不远,美丽的博雅塔穿越丛林之颠,高高指向蔚蓝色的苍穹。

未名湖及其周围的山丘、树林、亭阁、小径和草地,堪称鸟语花香。那里历来是北大学子最宠爱的天堂。夏天,同学们在林荫道上散步,在湖边和小山丘的树下朗读外语,在草地上打太极拳。冬天,树林覆盖着白雪,湖水冻结成冰,未名湖成了热闹异常的滑冰场。当年,我们的滑冰体育课的课堂就在未名湖里。在史无前例的***中,众多逍遥派学生一次又一次,一群又一群,在未名湖畔踯躅沉思,排遣愁肠。未名湖见证了北大学子的忧国忧民情结。

俱往矣。48年前,我们顶着旧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帽子,离开了北大,告别了未名湖,走向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农场。然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曾经在六年时间里,朝夕相处的未名湖,总是时时都在心中,时时如在眼前。乌云散去之后,逐渐步入老年的我几度重访未名湖。然而,当不再轻盈的脚步在从前无数次走过的林荫道上缓缓前移之时,心中所感竟然和40多年前颇为不同总觉得而今的未名湖似乎缺少一点什么。

未名湖究竟缺少什么?

疑惑中的我,不知不觉走到斯诺墓前,顿有豁然醒悟之感。

斯诺因写作《红星照耀中国》、《大河彼岸》等著作,生动而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的革命业绩和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而出名。斯诺几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斯诺因病逝于日内瓦。逝世前,他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经中国有关部门的同意,斯诺死后回归中国之梦得以圆满实现。1973年10月19日斯诺骨灰安葬仪式在北大未名湖畔举行。墓前陈放着毛泽东、宋庆龄、朱德、周恩来以及有关单位和斯诺生前友好敬献的花圈。四年后的197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亲笔为其题写了碑名。

久久凝视那未经雕磨的青色岩石墓基上汉白玉墓碑馏金镌刻的几行楷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我的心飞越到千里之外的杭州。那里也有一座生前同样渴望死后回归中国的美国人的陵墓,墓碑上的碑文写的是: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多数中国人对司徒雷登的了解和态度可能都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其实,毛泽东的文章评击的主要是四十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并非针对司徒雷登个人。司徒雷登和中国的真实关系还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本文根据历史的逻辑认为:他,1876年6月24日出生于杭州,父母都是美国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五十多年,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研究和纪念。

资料告诉我们:

早在1919年,美、英等国教会的几所学校拟在北京合并,办成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聘请司徒雷登为校长。当司徒雷登走马上任时,他看到的是,这所大学只有五间课室,一间饭厅,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学生不到一百人,常年经费有一半是落空的。

司徒雷登和别人的回忆录记载了这所破烂不堪的学校变成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所经历的艰难过程:

当时学校一点现款都没有。司徒雷登到处向人募捐,以至于有我每次见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一类的感觉;

募集到经费之后,司徒雷登又四处寻找新校址。他写道:我们靠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四郊;

当得知选中的那块土地为陕西省督军陈树藩所有时,司徒雷登远赴西安,想方设法说服陈树藩。结果,那位督军仅以六万大洋的低价把这块地让了出来,且又返还其中三分之一款项捐作燕大奖学金。五年后,按照司徒雷登的设计思想,新的燕京大学终于落成。从那时到现在,它那湖、轩、山、塔、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整体布局,彰显着中国园林式校园的迷人风采。这就是未名湖的来历。

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制定了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司徒雷登是基督教徒,但他主张宗教与大学教育分离,学校世俗化,不要求学生信教做礼拜。

司徒雷登按照三项原则聘请教师:一,校方聘请教师的权力不容干涉;二,教师不必信教;三,中外教师同级同酬。他的做法是,让教师尽可能自由地去从事他们的工作。这些做法使得那时的燕京大学,名师灿若繁星。

可以说,燕京大学从外形到灵魂都是司徒雷登的作品。司徒雷登堪称燕京大学之父。

发布时间:2023-01-05 12:28

上述文字是💠《未名湖联想》✨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难忘儿时挑水的日子

儿时的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大水缸,放在家里的方便处,用来蓄水。每家只少一人到水井里去挑水,挑着一担担的水回家倒进大水缸里,大都挑满了水缸为止。那时候,一个个挑...

[散文随笔] - 2019-08-15 05:57:24

三月的连队

三月的连队 (李英君) 往年的三月,虽然没有说是春暖花开,但也是春风柔柔拂面、和煦温暖,有些许的微温,让人感觉舒适。可今年的三月,怕冷的人们依旧穿着羽绒服,也有部分穿着...

[散文随笔] - 2023-07-04 11:15:25

确认没有结局

我对自己现在的感情产生了几分恐惧,不可言说却又蠢蠢欲动。我既不能像一个木偶一般舍去不疼,也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拥抱欢喜。唯一能做的是在心底惦念着,惦念着,午夜梦回...

[散文随笔] - 2022-10-05 11:23:17

妈妈的棉背心

妈妈的棉背心(散文) 飞翔 想起过去,心里总是酸酸的;想起妈妈,心里总是苦苦的。 我的妈妈生于黑暗的旧社会,满周岁失去了亲娘,原因是外祖公爱赌博,折腾得家贫如洗,3个孩...

[散文随笔] - 2019-09-13 05:11:13

端阳任公故居游

任公(李济深)故居是梧州著名景点之一,并且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它位于梧州苍梧县龙圩大坡镇料神村,距离市区将近20多个公里,占地面积达3400平方米。虽然路途较远,但...

[散文随笔] - 2019-09-11 01:05:08

功名利禄若浮云

人诞生于地球,据我区区几十年阅历所知,对世界几千年观察分析思考,其实,一切的一切,终是在唱着悲喜交织的剧目,为新陈代谢规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永远不可抗拒规律,...

[散文随笔] - 2022-04-21 21:05:34

青龙山

编辑荐: 再任凭思想的天马临空,东望紫气东来、北眺草原坦荡、西顾大漠孤烟、南观山雪晶莹,一幅河西门户之景勾勒于心中。 甘肃永登县城东翼的青龙山,纵横东西匍匐于东关镇...

[散文随笔] - 2022-01-20 01:50:59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谁曾看到那另一面,如此让人厌恶讨厌。谁知道小人物有多少心酸,他们有口难言。谁会怜悯无权之人,退让成了常态。这日子越来越无奈,越来越憔悴。 有些人太奸诈,玩弄着手中仅...

[散文随笔] - 2022-04-26 18:52:19

哈田

哈田 原成都市32中初67级5班下乡知青石建华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69年3月,是农历的2月,眼下正是春光明媚的大好季节,我们所在的洪雅县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背后的群...

[散文随笔] - 2019-08-13 18:40:06

论礼貌的重要性

在大学第一次班会的时候,组班就跟我们强调礼貌的重要性,可见礼貌在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涵养。 来到支教的小学之后,我发现这边的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

[散文随笔] - 2023-04-03 04:56:38

王老师,好!

楼下新搬来一户人家,一家五口,爷爷奶奶、 夫妇俩与一个读四年级的孩子。主人姓卢,贵阳人, 总是一脸微笑。 也许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也许溢于邻里之情,每每 相遇,夫妇俩总...

[散文随笔] - 2019-09-05 21:08:51

纪念河北唐山潘家峪惨案

《纪念潘家峪惨案》 作者:老三2015年5月17日20:37 .. 那些黑暗的历史, 给我们中华儿女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潘家峪惨案 唐山人民永远不会忘, 日本人勾结汉奸来了一场大扫荡。...

[散文随笔] - 2023-06-04 02:18:43

盲人说书

盲人说书,也叫瞎子说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十分盛行。那个年代在大街上、大树下、胡同口、河岸、大队大院经常可听到盲人说书,有了盲人说书的,总是围满了人。会听的听...

[散文随笔] - 2019-08-23 06:41:52

你永远不会消失

当一个人进入我的生命里, 他就永远也不会消失。 或许你的出场很滑稽, 或许我们相遇很巧然, 或许我们相伴相随很梦幻, 或许我们相扶前进很艰难, 或许我们相濡以沫很平淡。...

[散文随笔] - 2023-07-02 22:37:54

做一件事

时常,我在做这样一件事。 这件事,不来自领导,不来自情面,也不迫在眉睫。领导召唤去督学,朋友相邀去饮酒,为户籍不在当地的孩子找学校读书,都不属于这样的事。 这件事,...

[散文随笔] - 2023-12-15 20:26:08

我的外公,一个病故在抗日训练营里的壮丁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前方战事吃紧,死亡惨重,战场急需补充兵员。国民政府紧急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抗日救国。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吃饱饭穿暖衣过小日子...

[散文随笔] - 2023-04-13 07: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