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元月22日,是我上山下乡出发那天的纪念日。我记得相当清楚。可以说是深深地烙在心灵里,永生难忘。
那天早上,又在妈妈和两个弟弟,还有隔壁邻居韩姨的陪同下,我们走出了家门。大弟弟抢着把我的军用挎包在肩上,书包里有妈妈给我装着的馒头和鸡蛋,小弟弟紧紧拉着我的衣裳。我们一直向着火车北站广场,学校实现约好的上山下乡知青集合地点,一边说着话,一边慢慢地向前走着。
在火车北站广场,成千上万的知青和前来送知青的人,已经把广场挤得满满登登。我们刚到火车北站广场的进口,正好赶上我们学校的知青队伍正在整队进入广场,我赶紧匆忙地挥手向妈妈和韩姨,向弟弟告别,从大弟弟的肩上拿过军用挎包,喊了一声:妈妈,我走了。就消失在知青的洪流中。
我们从火车北站出发,坐闷罐火车的车厢,一路上走走停停,好在是知情专用列车,车厢里只有我们这些知青,没有其他旅客。火车一路摇晃着闷罐车厢,发出了咣当咣当的烦人的声响。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折腾,我们的知青专列总算在夹江火车站停下了。
在夹江火车站,我们把自己的行李从闷罐车厢搬出来,相互帮忙着,把行李全部转移到各自所要到达的公社卡车上。再坐卡车,从夹江火车站到达罗坝公社。又给卡车扎扎实实地摇晃了一两个小时,天都黑了,我们总算是到了罗坝公社。
到达罗坝公社的车站以后,同学们相互帮着忙把行李给搬下车,站在车站的一片空地上,我们都看见了,看见了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已经把大地都照亮了。那是当地公社的贫下中农,举着灯笼火把和手电,非常热情地来迎接我们这些从成都来的知识青年。我们的行李被热情的贫下中农扛上了肩膀,搬过了渡船,放到了罗坝公社会议室的讲台上。
公社欢迎知识青年的大会,给人的感觉是,既隆重热烈又剪短扼要。还没等到会议结束,光荣一队的干部和社员们一拥而上,扛着我们的行李,分别簇拥着我和饶开智,一窝蜂先后挤出公社会议室的大门。立即赶往我今天的目的地---光荣一队。
我和饶开智被热情好客的社员们簇拥着,胸前分别都戴着生产队送给我们的大红花,我们的行李已经落到生产队社员肩上和手上,现在的我们,早已是空甩着两只手,可是我们行走的速度,依然跟不上欢迎我们的人群队列的速度。不一会儿,我们就要掉队了
过去走惯了城市里的宽阔大街和柏油马路的我们,初来乍到,这里的乡间小路我们很不习惯走,特别是在淡淡地月光下,只看见有一块块发着亮光的东西出现在前面的路上,看不清眼前的田坎路上的石板,也分不清哪里是积水,哪里是干硬的路面,尽管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在夜间的路上,有亮发光的地方是积水,千万不要去踩。
我们尽管是小心再加小心,还是不可避免地踩在了积水的边沿,带起了一些小水花。水花里夹着细细的泥点,打在身上,溅在脸上,令人浑身直打哆嗦。给人带来一阵阵冰冷刺骨的寒意,好像是要给我们知青来一个下马威
我们一路手忙脚乱地走在不足一米宽的乡间路上,眼前地下的路黑黝黝的,看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水。脚踩在地上,走起来总是疲沓疲沓地发出不协调的脚步声。我习惯地抬头想看看路灯,可是这里没有路灯。只有天上的一点淡淡的月光。算是给大地上投下一点微弱的光亮。
我和饶开智两个人相互招呼着,前后脚紧挨着,夹在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中,跟在这些朴实无华的社员们的身后,跌跌撞撞地移动着疲惫不堪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赶路,疲疲沓沓地踩着田间小路上积水和泥土,走上了前往各自生产队的路程。稍一不留神就踩上了积水,地面上溅起一片水花。脚上的鞋底早已被泥水浸湿,沾在鞋底上的泥土越来越多,走在乡间的田坎小路上,越走越费劲
在这茫茫的夜色里,淡淡的星光月下,跌跌撞撞地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奔走在前往光荣大队第一生产队的路上。我开始发问道:到生产队还有多远?生产队的社员们告诉我,马上就要到了。
又走了好一会儿,小路在这儿转了一个弯,慢慢地爬上一个漫坡,我趁机停住了脚步,我又问道:还有好远才到生产队?旁边有人回答道:还有五里路。
我们又走了好一阵,小路开始向下走,又是一个漫坡道,这回是下坡,路虽说好走,但距离也不短,我不免走得脚有些发软,我有些着急了,再问,回答还是那句话:还有五里路。
我们不明白,走了那么久,怎么老是还有五里路呢?嘴里一边嘟囔,一边跌跌撞撞向前走,我的头脑里边嗡嗡直响
此刻忽然听得脚下哗哗的流水声,这儿好像是一个小石桥,人们鱼贯而走上桥面,我趁机挺直了一下腰,站住脚步向前望去,只见前面不远几百米的斜漫坡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些微弱的光亮。
我突然向旁边的社员问了一声:还有好远?
那个社员也停了一下脚步,用手指着前面那微弱的光亮处,用一种像是哄小孩的语调,轻声告诉我:看见没有?前面那块儿有光亮的地方,那儿就是我们的生产队。马上就到了。
我的个天,从早折腾到晚上,整整奔波了一天,今天的终点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总算要到生产队了。这时候,刚才那个社员的话,让我的双脚顿时有了底,好像刚被充过电的马达,顿时有了使不完的劲,向着前面不远处的微弱光亮,甩开两腿,大步流星地向前走,步伐也轻快得多了
人世间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吗,今天早上,我们还是全家人围在一张餐桌上吃早饭,可是到了今天晚上,我却一个人就来到了洪雅县的罗坝公社,从学生一下子变成了知青,由大城市的居民变成了乡村生产队的农民,来到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乡村,来挣工分了。此刻,生产队的全体社员正在等待知识青年的到来。
我和饶开智终于到了生产队,全队的干部和社员们围在几间房子里,其乐融融地开着欢迎会,队上所有的人都聚在这里,一起在饭桌上,边吃边聊。我和饶开智两个人,对生产队里的所有人都不熟悉,突然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的陌生人,顿时觉得眼神不够用了。只得频频点头,鞠躬,向大家行礼。不弄让他们说,城里来的知青不懂礼节。
这顿晚饭很普通。大米子饭,红烧肉,青菜萝卜,炖鸡和炖鸭子,还有城里不多见的米酒。生产队的男女老少,今天晚上是到齐了。晚饭至始至终都是充满着非常祥和热情。
美美地吃过一顿晚饭以后,各自散去
在生产队的欢迎会上,队长把我和饶开智给大家做了介绍。当天晚上,突然见到那么多的生面孔,谁的名字也没有记住。只记住了我们的生产队长,他的名字叫杨文传。
晚饭结束了。生产队里的欢迎会也就结束了。
我和饶开智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打开了行李,铺开了床,拿出洗脸盆,挂上了毛巾,把床铺好以后,我们两个人来到厨房的火灶前,坐在一条矮登上,烧上一大锅水后,洗洗脸,洗洗脚,然后纷纷脱下脚上的鞋,凑在火灶前,翻来覆去地烤着,一边东一句西一句的聊着今天上山下乡的旅途经过。一边想象着明天的生活。
我曾经问过饶开智。你为什么不和你的哥哥下到一个生产队。这样相互之间都有一个照顾。他说:如果以后有知青往回调动的时候,一旦都下到一个生产队,不可能兄弟两个都能一下子调得回来。如果各分东西,分作两下子,说不定还都能调得回来。这样的事情很难预料,谁也说不准,那就只能赌一把。俗话说得好。愿赌服输嘛。
其实我心里也没有谱,谁又能算得出来,我们这些当知青的,好久才能调得回城当工人呢?反正自己的路是自己在走。也许会有回城当工人的那么一天。不管怎样,我这个人已经在这儿了。那就好好努力吧。
我的知青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对我今天的举动,不管将来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反正这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已经是无可挽回地跨了出去。从学生变成了农民。艰苦的知青生涯,从今天就算开始了,明天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实在无法预料.说不定明天一大早,就会有什么麻烦事情在等待着我呢
发布时间:2022-12-07 23:56
上述文字是💠《终于到了生产队》✨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生在大家庭里有利有弊。一对夫妻撑起一个大家庭,困难重重。大家庭里有人要去上大学,这时生在大家庭的弊端才凸显。父母的人生保险只够维持这一年的开销。 我妈妈知道她不能负...
想想,时间过的可真快,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个年头了,相识得有十年了吧。你的影子依然时不时的还是会在我的脑中浮现。可能,忘不了,是因为,你,毕竟从我的生命中走过。 我不...
下乡是一件难忘的事情,是一个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充分施展的过程。今天已经是下乡的第五天了,自己终于有机会站上三尺讲台当一名令人尊敬的小老师...
小城之夏,来得那么迟。 仿佛他她就要让人产生那么一种错觉夏天已经把这座城市给遗忘了。然后在消磨光人们所有的耐心之后,才慵懒地,戏剧性地,带有挑逗意味地,姗姗来迟。...
夏日清晨,在水乡小镇的育才公园里,沿着人造的Y字型池塘边的小道散步,定然是一项特别惬意的活动。 小道旁的各种花草吐绿展芳,假山上形态各异的树木葱茏蓬勃,桃树的绿叶下...
后街偏僻角落的小馆,冷清却并不没落。许是人少,弹丸之地帷幕已落,后厨水流声清晰入耳,比起隔街那条张灯结彩霓虹闪烁的夜市街道,可谓是难得的清净。 我来到小店门前,跺跺...
编辑荐: 张鹤珊不仅是长城实体的守护者,更是长城文化的传播者。他先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搜集有关长城的民俗、历史、风光、文化等资料,并把它们分别整理成册,有一部分已经...
编辑荐: 从今不爱相逢时,且自独登城西楼,凭栏望月。今宵剩君断魂肠,一夜相思愁满天。君自知,非闲愁,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夜来风鸣廊,谁与共孤光,看取眉头,筑堵...
你是否已经记不清,从何时起。你再也没有翻开过一本漫画,或一本诗集,或一本传记。虽然你没有因此变得博学多才,没有变得谈吐优雅,没有变得风度翩翩。 你是否已经记不清,从...
有的人死去,少数人会伤心,多数人会拍手称快;而有的人死去,少数人会幸灾乐祸,多数人会由衷痛心。有的人他死就死了,神形如烟灭,从他死去的那一刻,他就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去...
编辑荐: 有歌声飘过,有慷慨陈词,这些都是真实,都是脚踩的印迹。细数往昔,笔耕万卷,任回忆缱绻! 一段时光,一叠叠压弯了岁月的枝桠,留存在一窗,镂空着记忆。或是挥洒青...
大集体时,生产队没有脱粒机,更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年快到麦收时,生产队安排人,开始整修打麦场。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打麦场,有十亩地那么...
就在昨天,也就是丁酉九月十一号,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刚刚下了夜班,正在宿舍附近的一根电线杆子那蹭网,我刚好吃完了面包,一只饥肠辘辘小狗就过来了,我把我剩下...
昨天当我在图书馆第一眼看到《你在我的左手边》这本书时,我便在想,是否是因为心在左边,左手边离心更近一点才命这个名。书面上几句惋惜的话突兀的现在粉红的封面,当日光汇...
7月11日,激动人心! 第一作者:李文静 第二作者:罗明华 7月11日,激动人心的一刻来啦!寸阴若岁,筹备了四个多月三下乡工作的同心社会实践队,终于在骄阳烈日的今天从岭南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