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三国之间最著名的谋士,那么非司马懿莫属了,他的一生以隐忍著称,然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很出色,却没有得到其真传,唯独默默无闻的一个儿子得以发扬。
首先我们来说说司马师和司马昭。
在司马懿病逝后,兄弟俩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这对能力都相当卓越的兄弟,但并没有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内讧。他们不仅和睦相处,司马师死的时候,还很大方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没有交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家,一个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庞大家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便是司马师与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军事家、权谋家,曾因"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为一个儒学的推崇者,司马懿对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的教育,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好。虽然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后世熟知,司马昭更是因为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为千百年来奸臣的代名词。但司马家的做人水准,在司马懿的领导下,其实远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一开始,司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边,不过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将司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业,也看到曹操对待贤才的真心,便开始专心侍奉于曹操。司马懿曾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司马懿所持的其实是尊王的态度。但他又并不死板,不认为无所作为的帝王也应该受到群臣的拥护。这可以被视作是司马家族后来夺权的一种"预兆",但其实也是司马懿对儒家大义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马懿继续得到曹家人的重视。这时司马懿权力大吗?"(太和)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的他当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但是这时候的他,依旧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晋书》评价,"(司马懿)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虎父无犬子,如此的司马懿能培养出怎样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呢?就《晋书》的记载来看,司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马昭之上的。拿司马懿打算诛杀曹爽一事来举例,事发前,司马懿只与长子司马师密谋,而司马昭并不知情。
在司马家准备动手的时候,事情被人告发。此时司马昭担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马师却神色如常,恍若无事。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司马师更受司马懿欣赏,更得司马懿真传,也比司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马师掌权后,司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说,兄弟二人应该各怀鬼胎,司马师会想让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肯定得防着司马昭,而司马昭,就算不着争夺哥哥的位置,也得想办法自保,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这么一来兄弟俩也就没什么矛盾,司马昭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延续香火,司马师除了让司马昭继承位置其实也没啥多余的选择,从司马家的角度说,他的选择是对的。司马昭和他的长子司马炎最终将曹魏取代,建立了晋朝,没有辜负司马懿,司马师的希望。
而对于司马昭,人们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总以为他是个把"篡位"写在脸上的,不善长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亲和哥哥一样,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长大的曹魏权臣,其实也是个狠角色。
这样的角色也不会真的与司马师产生矛盾。
从司马懿辞世到司马师辞世中间只经过短短四年,当时司马家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定,曹魏存在复辟的可能,司马家可以走向飞黄腾达,也有可能迈向万丈深渊,如果发生内耗,怕是迈向万丈深渊的概率更大,司马家聪明人多,不会让两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团结是那时候必须做的事。
例如如此出色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有得到司马懿的真传,那么是谁发扬了司马懿的隐忍呢?
此人就是司马干,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兄长掌握大权,他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他摄政,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桃符就是司马攸的小名,司马师在位的四年,始终没有确定继承人,司马攸和司马炎都很热门。
其实也可以理解,反正司马攸也是自己的儿子,在那个传统的立嫡立长的年代,大哥司马师是家族的继承人,大哥的儿子也应当是家族的继承人,没必要刻意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又不想直接上位当皇帝,所以说,让司马攸顶着大哥继子的名义当皇帝,没有任何问题和阻碍,更何况,司马攸是历史上公认的贤明!
万万没想到,司马师临死前,却改立司马炎为继承人.......................
哪怕在武帝司马炎临死前,诚恳地向尚书令张华讨主意:“谁可托寄后事者?”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说这两件事与司马干有什么关系?
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司马干在什么环境下求生存。大哥二哥和父亲一个比一个文武双全的厉害,更吓人的是包括侄儿在内,这三代五个人之间,处处是刀光剑影,阴谋暗杀,相较于两个哥哥早年成名,又英年早逝,晚来很多年的司马干能活到80岁,本事绝对不一般啊!
司马干最出名的三件蠢事:
1,下雨天让好车淋雨,破车进屋避雨——“阴雨则出犊车而内露车,或问其故,对曰:‘露者宜内也。'”
2,钱财锦缎露天散放——“若不在己,秩奉布帛,皆露积腐烂。”
3,爱妾死后不准下葬,放在卧室继续过夫妻生活,腐烂了才拉出去下葬——“前后爱妾死,既敛,辄不钉棺,置后空室中,数日一发视,或行淫秽,须其尸坏乃葬之。”
在明哲保身之后,司马炎死了,传位给傻子司马衷,直到司马伦平定八王之乱后上位,这位叔叔司马干才突然开始正常了,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极为清醒地告诫刚上位的司马伦:
赵王逆乱,汝能义举,是汝之功,今以百钱贺汝。虽然,大势难居,不可不慎。
司马懿隐忍一生,方才熬死所有对手,终得天下;儿子司马干出生晚,革命资历和继承顺位太差,能隐忍一生,潇洒活了80岁,真不愧是发扬了司马懿的真传,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发布时间:2023-06-19 10:11
上述文字是💠《司马懿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很出色,但是唯独默默无闻的他,才最得真传》✨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秦始皇陵是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在2002年勘测的时...
明朝设立的锦衣卫是皇帝的近卫部队,直接听从皇帝指示,因此有着很高的权利,而且里面都是绝世武功高手。 崇祯煤山殉国,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锦衣卫呢?号称皇帝的亲军、...
晋朝作为结束三国局面的统一朝代,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公元311年,晋怀帝被俘虏以后,西晋在长安又立秦王司马邺为帝,史称晋愍帝。但这时...
说到周朝被谁灭亡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啊,其实就是被秦朝给灭亡的,但是很多人要问了,其实当时的诸侯国很多啊,到底是被秦朝的那个王给灭亡的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皇帝生涯颇为坎坷,与明英宗相似,两人都是当了两次皇帝。那么图帖睦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在他执政后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呢? 元文宗...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精忠报国的英雄人物,例如岳飞,那么为何在岳飞被秦桧陷害时,他培养的10万岳家军,却袖手旁观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岳飞的一生可以...
在经历了南北朝和隋朝的起起伏伏后,佛教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并受到了全民的追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两件事情,足以证明佛教在当时大唐的受重视程度。 唐朝之所以会...
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一直都众说纷纭,下面,小编就把这些说法好好梳理一遍给你听。 爱新觉罗·弘历于二十五岁登基,登基后带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为后人留...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一听到到慈禧太后我们本能的就会把它与卖国贼的标签联想在一起。慈...
宋光宗赵惇是昏君吗?为什么会被赶下皇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南宋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宁宗朝既无恢复之君,也无恢复之...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妻子王氏一往情深,一曲《江城子》令人潸然泪下。然而若是考察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可就足以让现代人目瞪口呆,不...
西汉大臣窦婴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之侄。这样的身份应该能让窦婴在朝堂上更加顺风顺水才是,但相反,窦婴在汉文帝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到了汉景帝时期,窦婴才因七国之乱而被任...
侯景之乱,又称作太清之难,是中国古史南北朝南朝梁将侯景发动的一次叛乱。侯景起初是东魏将领后反叛入梁为萧衍所启用,因梁与东魏通好,遂侯景发动叛乱,于公元549年攻入梁都...
一场巫蛊之祸,将汉武帝折磨的身心俱疲不久就撒手人寰,给大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那么以汉武帝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这是一场闹剧呢?他又是听信了谁的谗言而轻易相信了这...
宋孝宗赵昚的六弟被称为靖王,名叫赵勋,是宋孝宗虽小的皇弟,出生于公元1145年,父亲是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孝宗继位后就被封为靖王,当时赵勋年仅17岁。赵勋和宋孝宗一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