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字典这在我们日常中随处可见,然而在清朝历史上一个举人编成一部字典,本可利国利民,但是他最后却被乾隆满门抄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乾隆是个十分喜欢宣扬的皇帝,总是喜欢别人夸自己人,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比如他自诩什么"十全武功",虽然也有一些功劳,但是硬生生凑成"十全"的话,当真还是令人十分佩服的,说得难听一点,这叫厚颜无耻了,其实乾隆在位期间,这种类似的事情他也做过不少。
乾隆为了让后人记住他,命令纪晓岚修订《四库全书》,要写书自然就需要材料,于是乾隆就跟两件总督说,要求把两江地区的藏书献出来,当成《四库全书》的参考资料,两江总督也是人精,他知道皇帝是想要找书中的问题,然后再来一个文字狱之类的东西。
各个地方的官吏都不傻,他们随便找了几本书籍献上去,打算忽悠乾隆一把,其中江西巡抚海成比较用心,一共收集了8000多部书给乾隆,结果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8000部书中,有一部字典,叫做《字贯》,是王锡侯编写的,所谓字典就是让我们查询不认识的字的工具书。
王锡侯的江西人,从小刻苦读书,在38岁考上了巨人,后来考进士多次失败,只能在乡下当个教书先生了,闲下来没事可做,于是他打算编写一部字典,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康熙字典》,不过这部字典收集的字太多,然而"穿贯之难"有因,所以王锡侯打算重新弄一部字典,也就是对《康熙字典》的补充。
江西巡抚献上来的8000多本书中,就有了王锡侯编写的《字贯》。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王锡侯的同族人王泷南(王锡侯多年前曾得罪过他)到新昌县控告王锡侯编纂的《字贯》“狂妄悖逆”。控告的理由是,王锡侯在《字贯》的序言中批评《康熙字典》“所收四万六千字有奇,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仍茫然”,批评《康熙字典》就是批评康熙皇帝,批评康熙皇帝就是“狂妄悖逆”。新昌县接到控告,不敢怠慢,忙将案件禀报江西巡抚海成。
海成审阅《字贯》的序言后,认为这并不能算是“悖逆”,改定为“狂妄不法”。海成具折上奏乾隆皇帝,建议将王锡侯革去举人头衔,再做进一步审理,同时将《字贯》一起上报。
不料,乾隆皇帝看了海成的奏折和《字贯》之后勃然大怒,于十月二十一日发布上谕:“第一本序文后凡例,竞有一篇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乃海成仅请革去举人审拟,实大错谬……海成实属天良尽昧,负朕委任之恩。著传旨严行申饬。”
乾隆皇帝的上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王锡侯触犯圣讳,大逆不道,应该处死;二是海成审查不严,应该受到责罚。关于触犯圣讳的问题,乾隆皇帝早年曾经说过:“避名之说,乃文字末节,朕向来不以为然。”现在却借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关于海成的责任问题,其实自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下令查抄禁书以来,海成还是尽职尽责的,仅他查办的禁书,就有八千余种,乾隆皇帝曾对其深表嘉许,号召其他官员向他学习。
本来一个小案子,硬是被乾隆做成了国家级大案。可怜王锡侯当时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自觉不能考上进士,于是写本书出版赚点钱花,没想到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滔天惨祸。
随即,王锡侯被押往北京,住进了天牢,刑部判决应按“大逆罪”将其处死。然而“仁慈”的皇帝却开了恩,改成斩立决。而他的子孙等七人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同时,妻子、儿媳以及年龄未满16岁的儿孙都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当王锡侯被押往刑场时,情形非常惨,全家哭声震天,见者无人不落泪。据当时抄家的报告,王锡侯家里的财物包括锅碗瓢盆一起,才值60两银子。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之家,就这样被乾隆这个暴君给碾碎了。
乾隆皇帝为何要如此小题大做呢?原来,乾隆认为知识分子,特别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特别危险。如果不好好治治他们,恐怕对满洲人的统治有危险,于是便做出了如此“轻罪重判”的残忍之事。
在乾隆皇帝的恐怖统治下,知识分子们被完全驯服,在专制皇权下噤若寒蝉,不再关心治国修身之道,只知钻营取巧,大清帝国也因此逐渐衰落了下来。当我们拭去康乾盛世表面上浮华,发现其中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
可以说这件事简直是非常牵强。人家一个编写字典的凭什么避讳,这是教别人读书认字。要是避讳的话乱写不是误导别人吗。不过谁叫当时这个举人老爷倒霉呢,当时乾隆皇帝正想找借口整人,王锡侯自己找上门来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发布时间:2023-06-10 23:35
上述文字是💠《清朝一个举人编成一部字典,本可利国利民,乾隆的血腥文字狱为什么找他下手?》✨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更是有名的三姓家奴。今天说起吴三桂,他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谓是使人津津乐道,但吴三桂晚年偏要以61岁的高龄造反,更是使很...
后宫嫔妃其实是一种职位,每年能够领到朝廷的年薪,不过在等级森严的后宫,不同妃子的待遇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能成为皇帝的女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她们...
三国真正的历史与演义小说中所写的有很大差别,下面是一些比较有趣的三国冷知识,虽然没什么用,但是当做谈资还是很不错的。 1.貂蝉是虚构的人物,正史中记载的是吕布与董卓的...
晋商与徽商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经商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陶朱公“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合理的根据节气民情来经商,最后发家致富,陶朱公也由此成为商人的代名词,“孔...
赵匡胤的家族迁移到开封后,开始有些落魄。 19岁的赵匡胤与贺家的一个小姐结婚了,从此走向了婚姻的坟墓。 家境的落魄迫使赵匡胤不得不出去打工,也说不定还有机会创业。不过此...
文人的气节自古就为人所不齿,穷酸,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用来形容文人的,但是如果文人没有了自己坚守的节操,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壁垒将会轰然倒塌,许多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的...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雍正可以说一代勤勉的皇帝,可是民间传闻他却是一位弑兄屠弟的侩子手,那么真相又是如何呢?直至几百年后,这份密旨曝光,才让人知晓。...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不休,战乱不断,虽然我国已经脱离了朝代制社会,但是深入人心的封建思想却迟迟难以除去,自然那些茅山道长也就还在,那么当中华儿女还在祖国而战的时候,...
慈禧太后情人一: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慈禧太后的情人之一,传在慈禧进宫前就已经认识恭亲王了,并一度关系很好,慈禧做秀女的时候由于奕訢地位名声高升,担心...
中国历史上在古代农民的地位,可以说是远远低于官员的,俗话说的好,民不与官都,可是明朝有位农民就不一样,朱元璋力保此农民,说谁敢欺凌,就灭九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智谋塑造得很完美,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
通过近代的很多影视作品,我们知道了甄嬛这个清朝妃子,在电视剧中她是乾隆的母亲,那么历史上的乾隆皇帝真的是甄嬛所生的吗? 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 孝圣宪皇后甄嬛,即雍正帝...
鳌拜是个什么样的人?康熙为什么要除掉他?鳌拜叛变?不存在的。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 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
我们都知道四大发明对人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但是这四个发明创造却是英国人提出来的,中国真正深深惠及人类的发明还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说到中国的“四大发...
李世民为夺皇位而诛杀太子、齐王,却为何放过了唐高祖李渊?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埋...
咸丰从小体弱,这一点在许多历史资料上都能得到考证。对于咸丰皇帝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惹人正义的话题,今天小编就和你同解密清宫未解之谜,关于咸丰皇帝是否喝鹿血暴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