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军事巨作,它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军事战争、企业管理等多方面,许多知名伟人也曾拜读过,然而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究竟是谁做的?历史上疑点颇多。
网络配图
孙子名武,又称孙武子,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兵家的创始者。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孙武原为齐国田氏后裔,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流离漂泊到吴国,得到吴王的重用,帮助吴国改革图强。吴国在孙武的辅佐治理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国力达到全盛。
孙子一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它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这本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专门为本书作著,他的《孙子注》颇为后人称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阳明、丞相张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
毛泽东早在一九三八年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赞书中理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科学的真理。现在,《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国。除了军事领域外,它还被运用到外交活动、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然而,这样一本旷世奇书,在广泛流传的同时,它本身的许多疑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光。
首先,《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就是一个令史学家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孙膑,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记载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后世所能见的只有《孙子兵法》一部,据说孙膑的兵法书自东汉末年以后就失传了。
[page]于是,自宋代以来,就有许多人开始怀疑和猜测《孙子兵法》的作者。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因为书中有大量关于战国时期的内容,在春秋时期的孙武是不能预测到他死后之事的。还有一些人干脆主张孙武在历史根本不存在,《孙子兵法》是孙膑所作。公元1200年,南宋的军事研究者叶适就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孙武并无其人,“其事其书皆为纵横家作伪”,他是这样质疑的: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为什么没有被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孙武一字一句的记载?叶适的观点在当时掀起巨大波澜。影响巨大,直至近代。
另外还有几种孙武与他人“合一”的说法。一为“武伍一人”说,清朝中期的山东文人牟庭认为:《孙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孙武的名字,而是《孙子兵法》原来的书名。一为“武膑合一”说,该观点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名武,膑是他的绰号。由于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司马迁没能分辨出来,就误以为是两个人,将二者记载于《史记》之中。
网络配图
纷纭离奇的争论一直到建国后才见分晓。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简,包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一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孙膑兵法》的发现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主要有以下几大疑点:第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孙子兵法》记载用兵数动辄十万,但是春秋时期即使是大国用兵也不过二、三万人,只有到了战国中期,才有用兵十万至数十万的记载。第三、《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第四、《孙子兵法》言兵,由“将”独当一面,这一军事格局是战国时期的写照,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第五、《孙子兵法》有关于苏秦的记载:“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而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这些疑点不能正确解释的话,要断言《孙子兵法》系孙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颇。
其次,《孙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还是十三篇,这也是史学家和军事学家苦苦探索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两次提到兵法“十三篇”:一是吴王阖闾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二是“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吕氏春秋·上德篇》记载“孙武,吴王阖闾之将也,兵法五千言是也。”这里的“五千言”也是指“十三篇”。曹操《孙子略解序》中称:“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这些记载都说明《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八十二篇”之说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认为《吴孙子兵法》共八十二篇、图九卷。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有一种观点认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传至东汉末年,曹操认为世人对《孙子兵法》“失其旨要”,于是删掉了其中69篇,只注“十三篇”,这就是现今所说“十三篇”的来历。
[page]但是《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真伪性令人怀疑,“八十二篇删减说”也就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了。1996年9月,新闻传媒报道在西安发现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抄件,全世界为之震惊!抄件持有者张敬轩是清光绪时进士、晋陕名人张瑞玑之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瑞玑被调任陕西韩城知县,在赴任途中,他慧眼识宝,用重金买下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汉简。
网络配图
1923年,张瑞玑辞职回家专门研究整理这些汉简。张瑞玑去世后,其子张联甲遵照父训,终将此书竹简整理成册。“文革”时期,张联甲恐汉简兵书“惹祸”,采取“毁简保兵法”策略,主动将竹简烧掉。在“红卫兵”监督疏忽时,从火中抽出一捆即将点燃的竹简(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从而幸运地保存了一件汉竹简原物和张瑞玑父子书理竹简的墨迹手稿。如今,这些珍贵的保存在了张家第三代张敬轩手中,被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宝库中崭新的华章”。
如果这些文物被证属实,那么《孙子兵法》应该是八十二篇而不是十三篇,然而这则轰动一时的消息没过多久,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考证,结果发现漏洞百出。
其一,张瑞玑之后的身世是否属实?据考证,张联甲与张瑞玑根本无血缘关系,所谓张联甲是张瑞玑的儿子之说纯系捏造。这就使“张氏三代护国宝”的故事不攻自破,汉简来自“张氏家传”的说法也就成为无稽之谈。其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竹简在没有科学储藏条件的情况下,在地上经历二千年而不腐是不可能的,何况是经历了那么多折腾而保存完好。其三,张敬轩拿出的所谓抄自其父于“民国十二年”的抄本原件,据专家考证,实际上是抄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说明抄本也不是真品。其四,先秦著作一般不是出自一人之后,大多为同一派系的人累世完成。
即使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有后人增益的成分,何况是篇幅更多的“八十二篇”!而据张敬轩介绍,孙武不仅独立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孙武兵法》,这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合常理之处。
孙子兵法究竟是不是孙武所做呢?我们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资料的发掘。期待我们早日解开这个世纪谜团。
发布时间:2023-06-10 07:56
上述文字是💠《探秘:《孙子兵法》真是孙武所著吗?》✨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三国真正的历史与演义小说中所写的有很大差别,下面是一些比较有趣的三国冷知识,虽然没什么用,但是当做谈资还是很不错的。 1.貂蝉是虚构的人物,正史中记载的是吕布与董卓的...
后宫嫔妃其实是一种职位,每年能够领到朝廷的年薪,不过在等级森严的后宫,不同妃子的待遇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能成为皇帝的女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她们...
咸丰从小体弱,这一点在许多历史资料上都能得到考证。对于咸丰皇帝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惹人正义的话题,今天小编就和你同解密清宫未解之谜,关于咸丰皇帝是否喝鹿血暴毙而...
李世民为夺皇位而诛杀太子、齐王,却为何放过了唐高祖李渊?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埋...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更是有名的三姓家奴。今天说起吴三桂,他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谓是使人津津乐道,但吴三桂晚年偏要以61岁的高龄造反,更是使很...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雍正可以说一代勤勉的皇帝,可是民间传闻他却是一位弑兄屠弟的侩子手,那么真相又是如何呢?直至几百年后,这份密旨曝光,才让人知晓。...
晋商与徽商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经商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陶朱公“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合理的根据节气民情来经商,最后发家致富,陶朱公也由此成为商人的代名词,“孔...
我们都知道四大发明对人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但是这四个发明创造却是英国人提出来的,中国真正深深惠及人类的发明还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说到中国的“四大发...
文人的气节自古就为人所不齿,穷酸,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用来形容文人的,但是如果文人没有了自己坚守的节操,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壁垒将会轰然倒塌,许多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的...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不休,战乱不断,虽然我国已经脱离了朝代制社会,但是深入人心的封建思想却迟迟难以除去,自然那些茅山道长也就还在,那么当中华儿女还在祖国而战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在古代农民的地位,可以说是远远低于官员的,俗话说的好,民不与官都,可是明朝有位农民就不一样,朱元璋力保此农民,说谁敢欺凌,就灭九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可...
鳌拜是个什么样的人?康熙为什么要除掉他?鳌拜叛变?不存在的。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 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
慈禧太后情人一: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慈禧太后的情人之一,传在慈禧进宫前就已经认识恭亲王了,并一度关系很好,慈禧做秀女的时候由于奕訢地位名声高升,担心...
通过近代的很多影视作品,我们知道了甄嬛这个清朝妃子,在电视剧中她是乾隆的母亲,那么历史上的乾隆皇帝真的是甄嬛所生的吗? 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 孝圣宪皇后甄嬛,即雍正帝...
赵匡胤的家族迁移到开封后,开始有些落魄。 19岁的赵匡胤与贺家的一个小姐结婚了,从此走向了婚姻的坟墓。 家境的落魄迫使赵匡胤不得不出去打工,也说不定还有机会创业。不过此...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智谋塑造得很完美,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