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老太后政见不合,留下来终成祸患,一有机会,(老太后)非置之于死地不可。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预先砍去光绪皇帝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祸患,老太后对这件事是预谋已久的。
珍妃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董建中,原题:珍妃“落井”之谜:谁是将她置于死地的主谋?
我们从门缝里只见到珍妃跪在慈禧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作错事了。”慈禧气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在场很多的人,包括光绪帝和瑾妃都眼泪汪汪的。
紫禁城里,有许多水井。在所有的井中,一口位于贞顺门内的不甚起眼的井,名气最大,成为今天故宫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这就是“珍妃井”。
珍妃,他他拉氏,镶红旗满洲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十三年与同父异母的姐姐一齐由广州北上,送选秀女,第二年被选封珍嫔,得到光绪的宠爱。光绪二十年正月,因慈禧六旬庆典,晋封为珍妃。
但就在同一年年末,这位不过十八岁的女子,命运开始逆转,一步步“走向”那口后来以她为名的水井。
国法亦家法
那一年,甲午战争爆发,主战的“帝党”与主和的“后党”僵持不下。珍妃的兄长礼部侍郎志锐等弹劾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大臣。为打击“帝党”,慈禧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由,于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将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降为贵人。
十一月初一日,慈禧发布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懿旨:
网络配图
皇后有统辖六宫之责。俟后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治,决不宽贷。
同日,慈禧又特地给瑾妃和珍妃下了一道懿旨,直接予以斥责:
瑾贵人、珍贵人着加恩准其上殿当差随侍,谨言慎行,改过自新,平日装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递食物,其余新巧希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呈递,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特谕。
从后一道旨意不难看出,后来人们常说的珍妃“喜作男子装”,与光绪“时常互换装束,以为游戏”,并非向壁虚构。1948年出品的电影《清宫秘史》里,就有此类的情节。
第二天,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因“诸多不法”之罪名,未经审讯,即交“内务府扑杀”。杀奴震主,意向显然。
约一年后,即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1895年12月1日),甲午战事已尘埃落定,禁宫之内的“婆媳”关系略趋缓和,慈禧恢复了珍妃和瑾妃的位号。
光绪二十四年,变法运动兴起,珍妃又是渴望独立自主的光绪的积极支持者。
“戊戌政变”后,慈禧将光绪、珍妃囚禁。侍奉珍妃的太监不是被处死,就是遭杖责、枷号等处分。当时光绪被囚禁在瀛台,而珍妃先是被囚禁在建福宫,后移至宁寿全宫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这是宁寿全宫最北边的一个院落。
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据清宫太监、宫女等说,东北三所和南三所,都是明朝奶母养老的地方。奶母有了功,老了,不忍打发出去,就在这些地方住。珍妃住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饭菜、洗脸水都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珍妃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也不许与下人接谈。一天倒两次马桶。屋外由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他们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及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即代表老太后列数珍妃的罪过,当面指着鼻子训斥,珍妃则跪在地下敬听。申斥在午饭时分举行,完事以后,珍妃必须向上叩首谢恩。这是最严厉的家法了。
[page]自杀或他杀?
有关光绪和珍妃被囚禁的生活,曾在慈禧身边生活过的德龄所著《瀛台泣血记》里有一节是“幽囚中的一对情人”,其中说:足足有两年工夫,光绪每晚从瀛台走往冷宫去探视珍妃,从没有间断过一天。
光绪、珍妃“幽会”,电影《清宫秘史》《李莲英》等都特别再现了这一情节。在后一影片中,珍妃甚至亲口对慈禧说出了“已经怀有龙子”的话,相当凄美感人。可惜这不是事实。
瀛台位于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而珍妃的囚禁之地是在紫禁城内。清代紫禁城与西苑,都有严格的警卫制度,著名清宫史专家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一书中,曾根据详尽的材料证明说:紫禁城各门按时上锁,钥匙上交,即使奉旨开门,也要合符验看,皇帝本人从西苑出来,要进紫禁城,若不事先传旨,也是进不去的。
朱先生还说:如果光绪帝妃“幽会”属实,清宫保卫系统应该知道这个秘密,长达两年的时间早就保不住密了。朱先生问过宁寿宫的太监耿进喜,耿进喜说:“我当年就在宁寿宫当小太监,要真有这事,我怎么一点影儿都不知道?那怎么能做得到呢?”朱先生指出德龄既不是“公主”,也不是慈禧的“侍从女官”,“不过是陪太后解闷的”,德龄所述很多是“无中生有”。
慈禧与珍妃的紧张关系,不仅仅是与皇帝关系密切的两位女人之间的争斗,更多地透视出深宫之内政治斗争的残酷。但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种不和谐的“婆媳”关系,最后会导致珍妃“落井”。
珍妃究竟是怎样“落井”的,这是清宫的一大谜案。
关于珍妃之死,有两种通行说法:一是跳井自杀,二是她并非自愿跳井,而是慈禧威逼,由手下人强行将她投入井中。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罗惇曧的《庚子国变记》(发表于1912年)。书中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黎明,联军已攻入北京,慈禧、光绪两宫仓皇“西狩”,当时扈从的人很少,许多妃子、宫女都被打发走了。珍妃最得光绪宠爱,但太后不喜欢她,不让她跟光绪一起出奔,珍妃“乃投井死”。问题是,正被囚禁中的珍妃,何以能走出禁所并自行投井呢?该书未作交待。
长期以来,珍妃自行投井说的记载寥寥,也少有人相信。但近些年却有两种追忆文章说,珍妃确系自愿而死的。1983年《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八辑)刊登唐海炘(他他拉·海炘)的文章《回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其中这样说:
网络配图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不顾国难民危,带着光绪皇帝、皇后西逃。事后听给慈禧做过奶娘的赵妈说:临行前慈禧命人将珍妃从冷宫里带了出来,当着光绪皇帝的面,假意要带珍妃西逃,珍妃表示“国难当头,我不走,而且皇上也不该离开京师”,与慈禧争吵起来。慈禧大怒,表示如果不走只有死路一条,珍妃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慈禧命李莲英指挥,由太监崔玉贵、王某执行。光绪皇帝见此情景,心如刀绞,忙跪下求情,慈禧厉声斥责光绪皇帝,转身命崔玉贵赶快执行。珍妃不准太监靠近,自己跳入井中。崔玉贵马上向井内投入两块大石头。
这篇文章2001年经《书摘》杂志转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亲见”与“闻说”
2005年,金城出城社推出了一本由那根正与人合撰的书《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作者自称他的爷爷是隆裕皇太后之弟,书中有关珍妃死时的详情,是从爷爷那儿听说的,而爷爷又是得自姐姐隆裕太后亲口所言:
与八国联军战败后,洋人军队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的情况下,老太后西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因为谁也不清楚这帮洋人最后会干什么?会不会像烧圆明园那样,把紫禁城也烧了。当然西行带不了那么多人,因为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但是因为光绪是皇帝,而我是皇后,同时又是老太后的亲侄女,要带也只能带我和皇上走。其他的一些亲属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们也不例外。可是珍妃非常气盛,不服从老太后的指挥,并当场顶撞了老太后。
书中继续引用隆裕太后的“口述”说:
本来老太后就对珍妃平日的作为有点不高兴,再加上这些紧急时刻的顶撞,老太后气得脸色发白,直打哆嗦。在皇宫里,大清朝几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这么敢于顶撞太后,即便是皇上都从来没有过,何况一个珍妃。老太后也是非常要脸面的人,气得抬脚就走,珍妃一直跟着老太后说自己的理由,来到了距离珍妃住所不远处。珍妃这时候还不死心,对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宁愿死。活着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老太后一听,就更加生气,本来火烧眉毛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吵架啊,就对珍妃说:“你愿意死就死去吧。”说话的地方不远处就有一眼井,珍妃紧走两步,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死给你看。”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老太后一看情况不对,这孩子跟我顶撞两句,怎么还真的去死啊。于是对崔玉贵说:“赶紧去拉住她。”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当崔玉贵跑过去,珍妃早跳下去了。老太后一看没办法了,内忧外患啊,没来得及管她,就走了。
[page]前述的第二种说法,即珍妃被强行“投井”说,较早见于李希圣所写的《庚子国变记》(1902年刊行)。书中记载很简单,只写道:七月二十一日天未明,慈禧“临行推堕井死”,是慈禧亲手所为,还是命人所为,都未有明说。且从其后面的记述可以知道,光绪不在“落井”现场。
恽毓鼎著有《崇陵传信录》(写于1911年,后也称《光绪皇帝外传》),其中说:七月二十一日黎明,两宫仓皇出走,“濒行,太后命崔阉自三所出珍妃,推堕井中”。明确指出了是由崔姓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
八国联军入侵时,时任刑部主事的李希圣与翰林院侍读恽毓鼎,都在北京,特别是恽毓鼎长期在清廷国史馆供职,作为“闻说者”,言之凿凿,必当有据。而“亲见者”隆裕太后,描述得更是绘声绘色。到底珍妃“落井”的真相何在呢?
清朝灭亡后,有关珍妃“落井”经过的记述多了起来。《满清野史初编》收入王旡生所撰《述庵秘录》,其“珍妃堕井”条目内称,慈禧威逼珍妃的时间,是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晚间,距两宫出走还早,“当时宫中扰攘,内监崔某遽牵珍妃,毡裹而推堕井”。
蔡东藩的《西太后演义》(又名《慈禧太后演义》)成书于1916年,里面有了进一步的描写:在慈禧通知帝后等准备出逃之时,命崔玉贵将珍妃带来见她,后崔玉贵竟将珍妃拉走,推入了宁寿宫外井中。照蔡东藩书中所述,光绪帝也在现场,时间也是七月二十日夜。
以上说法的最大问题是,作者都没有在事发现场,所记述的无疑都是二手材料,甚至还加上自己的想象,成了小说家言。
网络配图
疑案现端倪
早在1930年,故宫博物院发行的《故宫周刊》第三十期推出《珍妃专号》,编辑走访了两位宫女和一名太监。宫女对此案虽有所涉及,但事发时都不在宫中,太监唐冠卿的忆述则值得特别关注:
庚子七月十九日八国联军进京,宫中乱成一团。总管太监崔玉贵率四十人守蹈和门,唐冠卿率四十人守乐寿堂。刚过正午,唐正在后门休息,突然看见慈禧从内出来,身后并无任何人随侍,唐揣测慈禧将去颐和轩,就赶忙向前搀扶。到了乐善堂的右边,这时慈禧竟然沿着西廊走去,唐很是吃惊,就问了一句:“老佛爷何处去?”慈禧说:“汝勿须问,随余行可也。”等到了角门转弯的地方,慈禧突然说:“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勿恤。”当唐惊骇之时,崔玉贵来到跟前,扶慈禧出角门西去。唐心想,慈禧将要殉难而死?但他不敢多问。
不一会,唐听见珍妃的声音,珍妃向慈禧请安。慈禧说:“现在还成话吗?义和团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接着慈禧声音渐弱,嘟嘟囔囔听不清说了些什么。突然,唐听到慈禧大声说:“我们娘俩跳井吧!”珍妃求慈禧饶命,说自己并未犯大的过错。慈禧说:“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叩头哀求,这时,唐听到慈禧呼崔玉贵。崔玉贵对珍妃说:“请主儿遵旨吧。”珍妃说:“汝何亦逼迫我耶?”崔玉贵说:“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珍妃怒道:“汝不配。”
唐冠卿听到此,感觉自己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然听见慈禧大声说:“把她扔下去吧。”接着听到扭扯、挣扎的声音,再往就听见“扑通”一声。想来是珍妃已堕入井中了。唐冠卿还说,那会儿光绪帝在养心殿住,对发生的事并不知晓。
根据唐的说法,珍妃堕井时,在场的只有慈禧、崔玉贵,而唐本人则留在颐和轩廊上。他并未亲眼看到堕井的一幕,但他离事发现场不远,可以算得上半个当事人。无疑,他的记述是极具价值的。
那么,唐冠卿所说,是不是珍妃“落井”的真相呢?
熟谙明清掌故的台湾学者庄练先生对唐太监的回忆产生了疑问:一、当珍妃被慈禧所逼之时,唐冠卿究竟是否确实受命把风,并因此得以耳闻事件经过,仍需有人证明;二、更重要的是,从那期《珍妃专号》附载的《珍妃最后幽禁处及投井经过路线图》上,庄先生发现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慈禧与珍妃最后对话的地点,与唐自称把风之处相距甚远,唐冠卿怎么可能清楚听到慈禧、珍妃及崔玉贵三人的言语?
白头宫女在
1982年出版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收录有一篇《清宫太监回忆录》,是1949年后对一些太监的采访。内有一处转述太监王祥的说法,他自称亲眼看见珍妃被投入井:
庚子年七月二十日,宫中乱七八糟的,太后和光绪帝都已换了装束,准备出逃。这时,慈禧亲自率领瑾妃和御前首领太监崔玉贵、王德环到宁寿宫,把珍妃提了出来。我们从门缝里看到了珍妃战战兢兢憔悴的样子。……慈禧与珍妃说了些什么,没有听见。……从门缝里只见到珍妃跪在慈禧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作错事了。”慈禧气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在场很多的人,包括光绪帝和瑾妃都眼泪汪汪的。
慈禧怕时间耽搁久了,接连喊叫快点动手。崔玉贵走向前去,把珍妃连挟带提地扔到井里去了。珍妃临危前,呼唤:“李安达!李安达!”求李莲英搭救性命。
这一“求救”情节,后被电影《李莲英》采用,有很好的展现。
王祥、唐冠卿两人的记述之间有不小出入,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如除了慈禧和珍妃外,现场至少还有一个人——崔玉贵,而且都说将珍妃推入井中的正是此人。
珍妃已死,而慈禧是将珍妃置于死地的主谋,她当然不会说出事情的经过。那崔玉贵本人是否留下过相关的记述呢?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没发现这方面的资料。
1985~1988年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连续20期刊载了由金易、沈义羚合著的《宫女谈往录》,后由紫禁城出版社于1992年结集出版。这位“谈往”的宫女,姓赫舍里氏,先后在慈禧身边服侍八年,是负责给慈禧点烟的贴身使女,在宫内慈禧叫她“荣儿”。民国年间,本书作者之一金易先生曾雇佣她照料自己的小孩。期间,荣宫女将宫中所见所闻告诉了金易,数十年后,有了这本《宫女谈往录》的问世。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一篇《崔玉贵谈珍妃之死》,说的是崔玉贵离开清宫后,有一次来荣宫女家串门时提起了那段往事。而荣宫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当值,侍候慈禧:
我记得,逃跑的头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的下午,老太后在屋子里睡午觉,宫里静悄悄的。象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出逃的迹象。……
那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着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面对着门口。这是侍寝的规矩。老太后头朝西睡,我离老太后的龙床也只有二尺远。……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开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有吸,一杯奉上的水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迳自走出了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着。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着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也没陪着老太后走,他背着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page]这个请跪安的太监,应该就是唐冠卿。后面发生了什么,荣宫女当日并不知晓,只记得事后的情形:“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临危大冲撞
当事人崔玉贵的说法尤为珍贵,值得详尽征引: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我就犯嘀咕了,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内的规矩。我想找一个人陪着,免得出错。
未刻,指下午一点至三点钟。崔玉贵虽奉了懿旨,还是找到管派差事的陈全福商量,陈全福让他带上在颐和轩管事的王德环。然后:
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候她的不会是甚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钱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槽槽,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网络配图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尽管以上都是金易先生听荣宫女所述,他又是多年后凭追忆写成文字,但我们结合太监唐冠卿、王祥等人的说法,基本能够确定,这应该就是珍妃“落井”的最终真相。而且可以得知,光绪帝、隆裕皇后等人肯定不在现场;“落井”的时间,不是慈禧离京出走的当天,而是前一天即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下午。
谋杀非误杀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慈禧将珍妃置于死地,是否只是一时起念、事出偶然呢?因为日后慈禧曾说过,起初并没有存这个心,只在气头上讲,不听话就把她扔到井里去,是崔玉贵逞能蛮干,所以每次看见崔就生气、伤心。故“西狩”回来后不久,崔玉贵即被撵出了紫禁城。
但崔玉贵本人可不这么想:
我敢说,这是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很佩服二十五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逃!”这三句话说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在冷宫里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
……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为了转转面子,就将罪扣在我的头上了。这就是老太后亏心的地方。说她亏心并没有说她对我狠心,到底还留我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偿,我又有甚么办法呢?想起来,我也后怕。
荣宫女对此的看法则是:
我们对清代宫廷的事,不可能十分了解,但大致可以推想得出来。当时宫里后妃论聪明才智,有政治头脑的,可以说非珍妃莫属了,将来宠擅六宫,是绝对无疑的。但她与老太后政见不合,留下来终成祸患,一有机会,(老太后)非置之于死地不可。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预先砍去光绪皇帝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祸患,老太后对这件事是预谋已久的。我赞成崔玉贵的话,绝不是临跑前仓促之间的举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与光绪帝返回北京,追封珍妃为珍贵妃,并将尸体从井中捞出,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田村。1915年3月,珍妃棺椁移至梁各庄行宫暂安。同年11月,以贵妃葬仪,安葬于离光绪崇陵仅一公里的崇妃园寝
发布时间:2023-06-08 18:55
上述文字是💠《 专家揭秘珍妃之死:谁才是下令处死光绪宠妃的主谋?》✨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说起明朝的荒唐皇帝,其中翘楚可能要算朱由校了,他贵为一国之君,小时候不学无术,长大了不理朝政,整天醉心于木匠活,木匠水平炉火纯青,却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熹宗朱由校幼...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诸多人的印象中对于晚清时期的清政府都是懦弱腐败无能的,然而在清朝初期的强盛还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强大”的清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落...
三国最后尽归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可谓是三国中得益最多的。最主要是司马家族人才倍出,而且懂得忍,司马家族忍过了曹操时代,也忍过了周瑜时代,最后连智慧无双的诸葛亮也忍了...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
清末皇帝光绪帝的死亡有太多的猜测。近来考古发现,光绪帝是死于中砒霜之毒身亡。 若是排出扬名皇权政坛的毒药榜,“鸩”一定名列前茅。 网络配图 鸩是古代的一种鸟。因为专门...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掌上明珠,在唐朝时期,武则天与唐高宗唯一活到成年的女儿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与其他公主不一样,太平公主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聪明...
炎帝我们都知道,但是他的妻子我们可能就很少有人听说过了,另外神农和炎帝本不是同一个人,但在战国时期,人们将炎帝和神农结合起来,神农其实指的就是炎帝。 《山海经》第...
导读:实力远超刘备孙权的曹操为什么一直不肯称帝? 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天下实际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的,三国君主都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宣布称帝,这个平衡直到曹操的...
宋朝时期的经济相较于其他朝代十分富庶,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享乐主义都强于其他朝代,因此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奢靡之风。 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南宋末年,皇帝常带...
清朝时的和珅是出了名的大贪官,一生所敛的财富抵得上整个清朝15年的收入,当时乾隆为什么不动和珅呢,最大的原因还是和珅贪钱的手段,这个手段在如今绝对还有人在使用。 从某...
曹操算是东汉、三国时代的“极品”: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是极致的;其节俭,也是极致的。 很多人可能会把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才能,与其生活上的节俭区隔开...
说到张飞,不仅武艺高强有“万人敌”之称,不过他性格也有缺陷,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喜欢喝醉酒后鞭打士兵,正因为如此张飞才醉酒失徐州,丢失徐州之后关羽对张飞说了什么?...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些女子腰上会系上一根红线,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会系,只有青楼女子才会系上这么一根红线,那么这根红线究竟有什么用呢? 古代青楼女子接客时,当衣服褪去后...
晏婴,字仲,晏氏,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史成为“晏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晏婴是齐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其父死后便继续继任为上大夫,三...
秦国最强的君主并不是秦始皇?那么是谁呢?我们知道秦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努力才最终完成的统一大业,而秦国历史上除了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嬴...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都是比较低的,男人能够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女人在那个时候就是男人权利的附属品。 而且越有权、越有钱的男人,就能够有更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