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勤政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拯救明朝,明朝究竟因何而亡?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勤政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拯救明朝,明朝究竟因何而亡?》,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勤政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拯救明朝,明朝究竟因何而亡?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多次整顿朝纲,为许多受冤之臣平反,然而不论他如何的勤政最终明朝还是步入了灭亡,那么明朝究竟是因何而亡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的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万历皇帝临幸宫女所生。朱常洛一直得不到父爱和关注。万历皇帝驾崩后,朱常洛继位,在位仅30天驾崩。被称为“一月天子”。

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朱常洛是因为沉溺于美色,耗尽了精气而亡,另一种认为朱常洛是中剧毒而死。

而朱由检的母亲刘氏,也是一位婢妾,五岁时,其母获罪被杖毙。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幼年的他并不幸福。11岁时,被封为信王。

崇祯继位可以说就是一个意外。天启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游船,乘小舟去深水处泛荡漾时被一阵狂风刮到水里,差点被淹死。因惊吓落下了病根,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在饮用了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几个月后,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23岁驾崩的朱由校没有子嗣,将皇位传给他。朱由检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崇祯”。

要说崇祯皇帝也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后第一件事清除“阉党”,他先是把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后派人捉拿查办,魏忠贤自缢后,将其暴尸。又将魏忠贤党羽给连窝端了。

他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愿将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一力承担,诏书歉疚深重,感自肺腑。足见他一生所愿,只为天下百姓能够平安度日,安享太平。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在军事、政治上。他重新启用袁崇焕,重用东林党人。

公元1626,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宁远,被明朝守将袁崇焕以红衣大炮击败,兵退盛京,明军取得“宁远大捷”,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战役中,努尔哈赤被击伤。同年八月,含恨而终。

翌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自此,袁督师大名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但崇祯刚愎自用、生性猜疑。崇祯元年,袁崇焕提出5年平辽。后辽东传来消息,袁崇焕擅杀大帅毛文龙,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一代名将死在崇祯的猜忌之下。

梁启超曾对袁崇焕有过这样的评价:“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崇祯十七年,明朝内忧外患令崇祯终日郁郁寡欢、长吁短叹。清军多尔衮统领十几万大兵虎视眈眈;李自成西进潼关,占领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眼看就有直取京城之意。

正月初四,崇祯急召大臣御书房议事,讨论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之事。结果朝堂之上,众多大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绝不弃地,双方僵持不下。吴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议也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随后的崇祯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进京护驾。但是,勤王军队始终没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却像潮水一般涌来。不久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

崇祯看着大明300年江山转眼断送在自己手里,内心无限悲痛。他的皇后在坤宁宫自缢,两位贵妃让他杀了,心想着不能落在李自成手里。皇三子、四子在掩护下逃出了皇宫,幼女昭仁公主被他忍痛杀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鹿鼎记》里的独臂神尼)

当时崇祯皇帝在他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掩护下跑到了煤山(今景山公园),看着满北京城烽火连天,一声长叹,吊死在一棵歪脖槐树上,终年34岁。

《明史·帝记》这样记载崇祯皇帝的死:

丁末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

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亡国之君,我到今天这一步完全都是我臣子的过错,我死之后,任由你们将我四分五裂,但不要伤害我的百姓。

李自成进京没几天,满清入关,李自成仓皇逃跑,一把大火烧了明皇宫。

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争取城内百姓支持对抗大顺农民军,为崇祯皇帝吊丧,将树用铁链套住,称为“罪槐”。

我们现在看到“明思宗殉国处”这个碑是民国十九年立的。后思宗葬在十三陵的思陵,那一年是农历甲申年,也被称为“甲申国难”。

纵然崇祯有许多缺失和可议之处,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圣主。奈何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非亡国之君,却担亡国之运”。

总结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大致归纳为四个,分别是:

一、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

二、两线鏖战的困境

三、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

四、宦官专权与党争

首先是明朝的财政问题或者说明朝的财政危机。虽然我反对一切问题均根源于经济,但明朝的财政不良的确是其灭亡原因之一。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但却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

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灭亡,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至于有人所说崇祯内府有千万两巨银,实属无稽之谈,已被鉴为讹传,不必再辨。即从常理来讲,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而现有可靠史料也证明,李自成入京时,国库与皇家内库已俱空。

明代的财政危机为何此般严重,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一项重要财政来源的流失,即军屯体系的破坏。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而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早在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原本由军屯负责的军费开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后俱从国库支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不仅减少了一项巨大的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以此之后,由于军饷需要国家调拨而不能就地取饷(军屯体系下军饷主要来源于军屯田收获。),军饷及时发放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从此之后,明王朝常有“打不起仗”的忧虑。“万历三大征”,仅援朝之役就耗资700万两,宁夏之役耗资200万两,擂州之役耗资至少200万两。后来的辽东战事、国内民变,无不在大量消耗军费开支。天启、崇祯年间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明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实力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所属部队,多由明军变节而来,就是军饷不发的恶果。拖欠军饷甚至影响到了辽东,崇祯元年,辽东兵变,又是因军饷所为。而崇祯十七年,因凑不齐一百万犒军军饷,而延误了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则又是放弃了明王朝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设想若军屯体系未废,军费充裕,足以自给自足,又岂有此忧。百年前军屯废驰的恶果,终于天启、崇祯年间体现。

两线作战的困境

无论如何,明朝正统王朝直接灭亡于明末起义军,残部势力灭亡于清军。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长期两线作战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崇祯帝夙兴夜寐,勤于政事,不是一个中国传统史学中“亡国之君”的典型形象。但遭遇内忧外患的现实局面,内有天灾大旱,以及以此为诱因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外有辽东后金八旗铁骑。明末战事常常出现两大忧患交替之势。明朝单独对后金时,曾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及战略优势,如天启年间的“宁锦大捷”。但随之农民军在黄土高原不断发展,(实事求是的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发展壮大,无疑有加派“辽饷”“练饷”以及“剿饷”的因素,“三饷”无疑大大加重了底层民众的负担,而为了支撑辽东战事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将转嫁于底层民众。同时,为支持战争,也分流了对救灾的投入。)因此,可以说,明末民变与辽东战事有紧密的间接联系。

而明朝的两线作战,使其不能专注于一处。农民军有几次在明军的围剿下濒临绝境之时,均恰逢清军再次进攻京蓟,因而得以恢复发展(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终被由农民军内部攻破首都而灭亡。而在辽东战场上,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之败,使得其“九塞之精锐俱失”,十多万精锐部队阵亡沙场,辽东从此仅剩吴三桂所属的三万骑兵,关宁防线彻底崩溃。也让明王朝丧失了最后一支完整的精锐部队。当然,当时的形势下,也难以避免两线作战。财力不足,无力招抚,而与清议和,一则违祖训。二则清方的诚意也值得怀疑。宋亡殷鉴在前,因此议和也恐无出路。

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

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与倭寇的荡平和“海禁”的松弛。明后期东南地区的新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即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上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冲突必然存在。

万历年间,明神宗万历皇帝为解决国库不足与宫廷消费不足的问题。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敛财,这种祸国殃民的掠夺式征税,尤其受到了东南发达地区工商业者的强烈抵制。江浙工商业者与民众对其的抵制甚至达到了武力对抗的程度。南直苏州地区于万历二十九年爆发的民变即是其一例。而明末东林党崛起,某种程度上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其思想主张中也有“工商皆本”,反对大征商税。东林党人凤阳知府李三才便极力反对这种行为。而后期东林党要求减少对工商业者征税,这一方面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间接的动了“国本”,本文这里指的国本是立国之本,即农本立国,非太子之意。减少了对工商业的征税,导致税种单一,就必然减少国库收入以及对农业征税的增加。后来的“三饷”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税不征于东南则必税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民变不仅仅是天灾造成的,若国家实力雄厚,政策得当,万不会引起此般规模庞大之起义。明清鼎革的结果最终也导致了江南新经济因素的挫折。入清之后虽仍有所发展,但亦受到了许多对其发展的根本性的限制。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周期率问题。这种新经济因素出现并繁荣而最终未能突破农本束缚而夭折的现象在中国出现过至少三次。首次是盛唐天宝年间,在传统经济的高度发展下,各行各业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因素。而唐玄宗未能加以利用,没能在体制上给予适应的体系化配套建设。而是草草应付,设置相应行业的税使征税而已。而接下来爆发的“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出现倒退,新经济随之在战乱中大幅削弱;新经济因素与农本可能出现的矛盾在萌芽中被消除。‘安史之乱’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一个转折点。第二次出现在北宋年间,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市民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服务市民阶层的行当与新事物不断出现并发展:交子、飞钱、瓦子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说书业的兴盛,以及相应户籍体制中出现的“坊郭户”作为一个单独户种的出现。城市极大繁荣,海外贸易繁盛,无不体现了新经济因素的到来。而“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免役法”“均输法”无不体现了新形势下的要求。而“市易法”则可以说是国家力量利用金融业的雏形。这次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中国可能进入近代的机会。

但是,毕竟时机条件还是不太成熟,经济上农业仍为绝对主导。法律条文是旧式的,保守派与变法派官员是旧式的,皇帝是旧式的,思想是旧式的,整个社会原有体制与思想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大体与旧体制符合,而少数不成熟的“冒头”思想很快被淹没,至于变法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重重问题,更明显带有旧体制的深厚烙印。当然,苛求古人超越时代的限制,也是极为不合适的。只能说这是历史环境的必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致到靖康之变,落后民族入主中原,使得农本与新经济的矛盾再次强制性化解。因为新经济在长期战乱以及之后落后民族的统治中遭到极大削弱,其基石(农业)也发生暂时性衰退。第二次新经济因素未能突破农本经济。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第三次新经济因素再次发展到了与农本经济相冲突的地步,而这次最为发达,因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终究没有突破农本经济体制。因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分为两条线:新经济因素建立于农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根据历史经验,农本经济的发达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土地兼并,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不过是农本经济发达带来的副产品。而土地大兼并酿成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的结果摧毁脆弱的新经济。而随后的清军入关又一次加剧了这一结果,新经济再次受到限制。总之,明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是农本经济的周期性矛盾:经济发展——土地大兼并——社会矛盾激化——动乱——经济衰退——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这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率有着殊途同归的结局。而不幸的是,明朝成了此规律的又一个适用者,这一链条中最后的牺牲品!(清朝的灭亡有太多的近代原因,其灭亡不完全适用于此规律)。

宦官干政与党争

明代中后期交替进行的宦官干政与明末党争无疑大大消耗了明朝的中枢力量。属内政不良的表现,至于宦官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任人唯近的问题。信任自己接触密切,相互了解的人是人之常情,这种现象至今犹存。而除此之外,宦官受到重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宦官多出身寒微,与多数文官相比没有雄厚的背景。进士文官多出身于社会上中层,因为有能力使一个人长年读书应试科举的家族多数并非贫户。而重用寒微出身的人士掌握重权也是皇帝的一种统治方式,与汉武帝重用平民人才在原则上是有些类同的(当然具体上还有些不同)。从皇帝的立场来看,重用宦官对自己皇权的威胁较小。(当然事实证明不完全对,但的确自始至终宦官专权未对皇帝本人造成过太大威胁,明代宦官也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内部互相制约,且各部均严重依附于皇权,明代的皇权已经高度成熟。)明代宦官专权本质上是皇权的变态,是皇权一种特殊的行使方式,是皇权的延伸与异化。

明朝宦官“人才辈出”,从“横刀跃马”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升级版特务组织“西厂”的汪直,到八虎之首刘瑾,以及消耗掉明王朝最后活力的“九千岁”魏忠贤,无不为明朝的灭亡助了一份力。而文官集团的表现似乎也不太好,否则崇祯帝就不会在遗诏中称“文臣皆可杀”了。明后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明末三大案”即是其典型代表。当做事不以事件本身曲直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时,党同伐异,倾轧腐朽即是必然的结局。辽东经略熊延弼的悲剧与宁锦大捷后袁崇焕的被迫辞官,就是宦官专权与党派斗争恶果的直接体现。明朝后期的党争危害更大,这一点在南明各政权中体现的更为充分。

这就是明朝,其实明朝的实力一直都比较强,如果没有那么多内斗的话,东北根本乱不起来,如果不是党争内斗的话,明朝的国力也不会被消耗得这么严重,但一切都没有如果……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

发布时间:2023-06-07 23:29

上述文字是💠《勤政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拯救明朝,明朝究竟因何而亡?》✨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说起业务能力,梁山好汉中谁也比不过他

梁山好汉何许人也,究其本质其实是强盗,那么强盗的业务能力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呢?杀人越货,抢夺钱粮,要说到杀人,恐怕梁山之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李逵的。 在所有的梁山好汉中...

[历史] - 2022-02-23 13:07:54

赵武灵王如果在多活几年,赵国是否会吞并秦国?

赵武灵王如果再多活几年,赵国是否会吞并秦国?首先小编先在这里介绍一下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人,是赵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王,在他...

[历史] - 2021-09-18 05:29:46

为啥曹操都可以恢复容貌而上官婉儿不可以 原来墓中骸骨不是她

“还记得上官婉儿墓里的骨渣嘛?当时很多人还畅想能不能以此复原出上官婉儿的容貌来,最近得到了一个泼凉水的消息,不仅现在无法复原,未来技术发达了也一样,因为‘这些骨渣根...

[历史] - 2022-12-22 04:20:16

上古战神蚩尤到底是杀神还是祖先?

在我国的上古传说中,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才有了华夏族的传承,那么蚩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他呢? 蚩尤和黄帝之战的故事经由历史传的越来越邪乎,关...

[历史] - 2021-12-25 09:26:42

火灵圣母:引导截教和阐教全面开战的关键人物

封神榜火灵圣母是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根据小说记载,封神榜火灵圣母是多宝道人的徒弟,也是邱鸣山的散仙,是使得阐截两教全面开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在《封神演...

[历史] - 2023-05-17 10:09:32

摸金校尉敬而远之 关二爷之墓为何千年未人盗?

盗墓自古以来就有,毕竟对于某些不法之徒来说,盗墓是个发大财的机会。而盗墓人所盗的墓都是有名堂的,要不就是帝王之墓,要不就是达官贵人之墓,毕竟这些大人物的墓地里才有...

[历史] - 2023-03-19 02:41:03

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叫过哪些名字?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并且在不同的朝代,百姓对它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将所有的称谓算起来,大概二十多个别称了。还从...

[历史] - 2022-08-25 05:23:04

街亭失守仍旧继续北伐,对蜀汉有什么好处?

诸葛亮六出祁山数次北伐战争,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军事行动,在街亭失守的情况下,继续北伐对蜀汉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次北伐已失败告终,此时东边的吴国在精心准备一场伏击战...

[历史] - 2022-01-02 10:38:12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过十年的努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逐个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历史] - 2022-05-29 14:17:28

朱元璋幼年家贫,无力安葬家人,幸得邻居帮助

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从草根出身,而他年少时父母早亡,无力埋葬家人,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那么刘继祖最后得到了什么回报呢? 《明史·太...

[历史] - 2022-08-06 08:32:51

历史上的太上皇都像乾隆这样余威不减吗

导读:皇帝是一国之主,在位时拥有无限大的权力,但是他们也有年老退位的时候。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太上皇是怎么样度过余生的呢? 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刘太公 刘邦的老爹是第...

[历史] - 2022-12-12 11:29:40

为何说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原因竟然是这样?

历史上有很多的上书事件,今天我们就谈谈关于“公车上书”,那康有为到底有没有“公车上书”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清末戊戌变法的前奏。当时中国正处...

[历史] - 2022-10-12 03:52:02

末代皇帝溥仪为何有个小名?小名叫什么?

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位帝王,他的一生命运多多舛,悲怆。溥仪的父亲载沣曾为溥仪取了个乳名叫午格,这个小名溥仪一直到五十几岁才知道。那么,载沣为何为载沣...

[历史] - 2023-03-08 05:27:29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三户人是指的谁?为什么能够灭秦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三户人是指的谁?为什么能够灭秦朝?这里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指吴广!我们要弄懂这三户就要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简单...

[历史] - 2021-09-18 03:28:59

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七十四师被全歼,为何没有人来救他?

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此役全歼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王牌师:张灵甫的整编74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

[历史] - 2022-08-27 00:49:03

司马迁的后人为什么要改姓?司马迁的后人为很么姓冯和同,而不姓司马呢?

导读:司马迁的后人为什么要改姓?司马迁的后人为很么姓冯和同,而不姓司马呢? 司马迁后裔为啥改姓同、冯? 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因为司...

[历史] - 2021-09-01 02:11:38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