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是明朝重臣,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创造了大明王朝从政时间最长,实权最大的内阁大臣,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历史重大进程。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受到重用?
杨士奇出生于江西凤凰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来继父也去世了,他便跟母亲相依为命,一边教学一边侍奉母亲。他是五朝元老,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那么杨士奇历经了哪五朝呢?
朱允炆即位后,命大臣修撰《明太祖实录》,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许多有才之士相助,于是有人向朱允炆举荐了杨士奇。就这样,杨士奇进入翰林供职,成为当时的编纂官。杨士奇作为编纂官,并无机会参与朝堂政事,也因为如此,靖难之役并未波及到他。朱棣登基以后,处置了建文旧部,杨士奇便不算在内。
朱棣很是欣赏杨士奇的才华,不久就将他提拔进内阁,杨士奇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机务。他很懂得为官之道,每次与朱棣商议完政事,他都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
众所周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外出征之时,就让杨士奇留下,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也是因为如此,杨士奇开始与太子结下深厚“友谊”。朱高炽欣赏杨士奇的才华,加上他本身喜爱文学,便常常请杨士奇为自己讲书。
杨士奇认为太子仁德,是未来君主的不二人选,但朱棣心中仍有犹豫。汉王和赵王不满大哥当太子,总是找机会陷害他。杨士奇知道朱棣开始生疑,便对他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后来朱棣听说汉王有夺嫡之心,他问了很多人,都不敢对他言明。只有杨士奇告诉他,大臣不敢议论汉王的事,不过汉王坚持不肯就藩,其中问题不言而明。朱棣经过考虑之后,便削除汉王两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
朱高炽一直敬重杨士奇,他即位后,晋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朱高炽与大臣议事时,只要看见杨士奇走过来,都会先询问他的意见,再问其他人的看法。对于杨士奇的建议,朱高炽不无赞同。
每当朱高炽有错误的决定时,杨士奇总是坚持上奏,直到朱高炽反应过来为止。因此朱高炽总是说:“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于是又让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三份俸禄,而杨士奇却主动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朱高炽统治时期,明朝渐渐走向强盛,有大臣上书,建议歌颂太平盛世,众人皆赞同,唯独杨士奇觉得不妥。他认为经过靖难之役,很多百姓仍然存在温饱问题,如今更重要是休养生息。群臣听后皆感惭愧,朱高炽随即赐其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
朱高炽在临终前,命杨士奇为其书写遗诏,并召太子朱瞻基回来即位。朱瞻基即位后,命杨士奇修撰《明仁宗实录》。
有一天,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告诉他,先帝在位时,只有杨士奇敢于直言进谏,才得以让先帝及时纠正错误。因此太后叮嘱他,也要多听杨士奇的忠言,饶恕其直言不讳。杨士奇听后倍感荣幸,但态度仍是很谦虚。
此后,朱瞻基对杨士奇更加信任,就连微服私访,都要特地去拜访杨士奇。对于杨士奇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杨荣曾向朱瞻基揭杨士奇的短,杨士奇得知后,反而屡次替杨荣说好话。杨荣知道后很是惭愧,此后两人和睦相处,共同尽心辅佐皇帝。
朱瞻基去世时,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辅政的重任,就落到杨士奇等老臣身上。张太皇太后有令,凡事都要先经过“三杨”商议后,才能做出裁决。因此在正统初年,明朝的维护主要靠“三杨”的功劳。
正统四年,杨士奇请求致仕,可是没有得到批准。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视“三杨”为眼中钉。他派人诬陷杨荣,他趁机煽风点火,多亏杨士奇出面,杨荣才逃过一劫。然而没多久,杨荣就去世了,“三杨”势力有所衰减。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即使王振想要对付他,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他晚年却受儿子拖累,没等王振出手,名声就已经大减。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仗势欺人,在外干出不少违法之事,御史相继弹劾杨稷。后来这些人,又把杨稷的罪名,全部加在杨士奇身上。朱祁镇知道后,下旨安慰杨士奇,还让他自行处理。杨士奇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论斩,以平息众怒。
之后,杨士奇主动告老还乡,皇帝应允。只是他失去儿子,名声又大为受损,很快便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享年八十岁。朱祁镇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贞”。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并且在洪熙时期成为了内阁首辅。同样是经历了靖难之役,为什么他没有像方孝孺那样,被朱棣处死呢?不仅没被处死,他还成为了内阁首辅,受到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爷孙三代人的重用。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像方孝孺那样反对朱棣登基吗?当然不是。他能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学识渊博
杨士奇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编,后来他还主编了《文渊阁书目》,对目录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杨士奇的文学著作还有《秦对录》《历代名臣奏议》等,可见其文学造诣出类拔萃。
杨士奇的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就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罗性的人,但罗性不喜欢杨士奇。为了改变贫寒的生活现状,杨士奇只能靠读书,来改变生活环境。寄人篱下的生活,反而使他形成了坚忍不拔、宽容严谨的品格。当年,建文帝打算修《明太祖实录》,并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这给了杨士奇进入仕途的机会。
由于他学问出众,翰林院编修王叔英推荐他进入了翰林院,做了编修官。不久吏部尚书张紞(dǎn)来翰林院检察编修时,发现杨士奇是个人才,便又把他提拔到了吴王府办事。朱棣登基后,把杨士奇选入了内阁,参与国家大事,并同时任命杨士奇为翰林院侍讲。一年后,朱棣又让他做了太子朱高炽的幕僚,成了太子的老师。
明仁宗时期,明仁宗提拔他成为了,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他就成为了内阁首辅。明宣宗和明英宗时期,杨士奇仍然是朝廷的倚重。如若不是杨士奇学识渊博,是不可能得到几代皇帝重用的。
头脑灵活
杨士奇不仅有学问,头脑也很灵活。建文帝执政时期,杨士奇并没有参与朝廷的议事,也没有受到建文帝的重用,所以靖难之役时杨士奇并没有受到打击。朱棣登基后,想重用杨士奇,让他做了朱高炽的幕僚,但这也给杨士奇带来了麻烦。
汉王朱高煦为了和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攻击朱高炽的幕僚们,比如杨士奇、解缙等人。而解缙还被朱高煦陷害致死了。杨士奇因为头脑灵活而逃过了一劫。朱棣经常北伐蒙古,他出征时,指定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北伐回京后,就问杨士奇朱高炽监国的情况。
杨士奇知道朱棣想了解朱高炽的治国能力,于是就说朱高炽很孝敬、很聪明、有错必改、颇有仁爱之心,不会辜负陛下的重托,朱棣听了很高兴。但汉王朱高煦却不高兴了,并在朱棣再次征伐蒙古时,进谗言挑拨朱高炽与朱棣的关系,朱棣对朱高炽产生了不满。
而当朱棣再次回京时,朱高炽迎驾晚了一点,朱棣竟然勃然大怒,把东宫的几个官员下狱了,杨士奇赶紧承担责,说都是他的错。朱棣便把杨士奇也下狱了,但不久又放了他。为什么把杨士奇放了?因为朱棣担心朱高炽心中不平而谋反。朱棣知道杨士奇是不会要朱高炽谋反的,所以就不追究他的责任了。
后来,朱棣听闻朱高煦图谋不轨,就找杨士奇问话,杨士奇说:“我们是侍奉东宫的,其他人不会和我们谈论汉王的事,汉王不愿就藩,要留守南京,请陛下要考察他的想法。”朱棣听后,就去了解情况,而且情况属实,于是削了朱高煦的兵权,要他去了乐安。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杨士奇懂得说话的分寸,也了解皇帝一家子的心思。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很委婉地提醒朱棣,让皇帝自己去考虑。他也没有直接批评朱棣,或者说朱高煦的不是,这就躲过了被陷害或被杀的祸事。正是因为他的头脑灵活,才保存了自己,也帮了太子朱高炽。
忠于职责
杨士奇在明仁宗时期成为了内阁首辅,很明显是他保护朱高炽有功。那么杨士奇为什么如此忠于朱高炽呢?他不是忠于朱高炽,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朱高炽还是太子时,杨士奇作为太子属官,帮朱高炽那是职责所在。
到了朱瞻基登基后,他便一心辅佐朱瞻基。这说明杨士奇一切从大局考虑,不管是谁做皇帝,他都尽心辅佐,因此仁宣之治也有杨士奇的功劳。明英宗登基时只有八岁,张太后还是要杨士奇辅政。这说明杨士奇工作能力强,否则不会一直被重视。
杨士奇为人正派,有文化又富有责任心,深得朝廷信赖。他辅政时期,明朝越来越强盛。后来杨士奇去世了,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明朝前后的国力反差,也证明了杨士奇精明强干,品德卓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杨士奇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职责,所以才会被几代帝王重用。杨士奇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仅办事能力强,而且还不用伤害别人。现代社会上,有一些人,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和杨士奇相比,高下立判。
发布时间:2023-04-01 18:34
上述文字是💠《大明首辅杨士奇是明朝五朝元老 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 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 受到重用?》✨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为加快人口繁衍速度,解决人均寿命短、人口总量不足的社会弊端,通常采用早婚早育的婚姻模式来加以平衡,男子一般在十四五岁、女子一般在十...
相传通往阿房宫大殿的主干道两侧,曾经有十二个巨大的铜人像,这是秦始皇下令所铸,那么他铸造这个是作何用的呢?这些铜像又现存何处呢? 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秦始皇为一了巩...
历史上太多的事情,真想和正史记载总是有出入的,比如岳飞被杀真实目的是因为赵构想夺回兵权,同时接回二圣,高宗只是说说而已,而袁崇焕被杀的原因真的是清史中记载的那样,...
邓世昌是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
公元383年八月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象中国北方的土地上集结了九十万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向当时的南方进军,在中国大规模的作战历史有名的有很多,插句题外话...
华佗,对于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曾写《青囊书》记录其行医治病的方法。他所创造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被中医界沿用至今,又创造了五禽戏在首用...
宇文邕的妃子,最近热播的《兰陵王妃》再度掀起了一股对南北朝研究的热度,而在剧中北周一代帝王最宠爱的一个女子就是云清锁,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元清锁这个女人吗,她真的是宇...
最近很多人在说了这个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老是记不住,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轻松的记住这几个国家的名字呢?其实也简单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顺口溜和记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慈禧作为最后的女性掌权人,围绕着她的总有着许多的传闻,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咸丰皇帝死后,慈禧传出的诸多绯闻,都是真的吗? 慈禧之所...
雍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一直是个谜题。从他继位那天开始,到现在争论都没有停。有很多学者认为雍正登基并非是合法继位,那么关于雍正登基一事众学者都有哪些看法呢? 图片来源...
三国中诸葛亮可谓算是个神算,在临死前便算到杨仪和魏延之间有一劫,留下一个锦囊妙计告知杨仪若是和魏延对上打开锦囊便可化解。 果不出神算子诸葛亮所料,诸葛亮一死,魏延反...
清乾隆皇帝曾经说过,有三个帝王,他最为佩服,一是康熙皇帝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便是宋仁宗赵祯,那么赵祯到底做了什么,能与这么两位皇帝相媲美,并且得到乾隆皇帝的...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从家族视角给读者讲述了生活中的慈禧———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女人。 今年54岁、在颐和园工作的叶赫那拉·根正身世确实值得一提:慈禧是他爷爷的亲姑姑...
导语:在历史上,基本上每一个帝王的出生都非常的喜欢喝,因为他们既要讲究血统的纯正性,而且要讲究他们自身的高贵性。基本上只要是任何一位帝王,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
董其昌的书法天下一绝,愤怒的老百姓为什么烧了他的豪宅。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朝时,再度出现一个书法创作繁荣高峰期,...
在我国历史上每逢乱世都会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其中三国时期的将领尤为让人印象深刻,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中谁的结局最惨?此人妻子沦为玩物,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