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为了取得犯人认罪的供词,采取刑讯逼供的手段,不过,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古代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
然而,如此审案程序,只能说是写“旧小说”之市井文人的想象,不可能是国家司法的制度设计,也不是真实的司法情景。中国古代虽说允许刑讯,但法律对于刑讯的使用其实有着严格的限制,尤以唐宋时期的“拷囚之法”最为周密。《唐律疏议》与《宋刑统》均规定:一名嫌犯不管庭审多少次,刑讯最多只能三次;两次刑讯之间须相隔二十日以上;刑讯只限用杖,杖笞的总数不得超过二百;嫌疑人所犯若是杖罪,则刑讯的杖笞数不得超过其罪罚之数;嫌疑人三度刑讯仍然拒绝招供,必须保释(犯盗、杀重罪之人除外)。
宋朝立国,对刑讯的条件限制更为严格。宋太祖曾下诏:“诸州获盗,非状验明白,未得掠治。”在没有佐证的情况下,不得对嫌犯用刑。太祖立法的本意,大概是为防止司法官滥刑,因为“时天下甫定,刑典弛废,吏不明习律令,牧守又多武人,率意用法”。
不过,这一立法却带来了一个悖论:如果“状验明白”、证据确凿,那又为什么还要逼问犯人口供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一道诏令也许可以回答这个疑问:“自今获贼,如赃伏露验,事实显白,而拒抗不即承引及隐蔽徒伴者,许量拷讯,数勿过二十。”拷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审问出共同犯罪的同伙、破案的线索。
应该说,传统司法确实重口供,但相较之下,宋人更重证据。宋代也是司法证据制度得到空前发展的时代,诞生了《洗冤录》这样的司法检验学著作。《洗冤录》的作者——南宋提刑官宋慈提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今人以为口供是传统司法的“证据之王”,但宋慈显然不这么认为。检验所得的法医报告,其实是比口供更加重要的定罪证据。
一本宋代的州县行政—司法指南书《州县提纲》告诫审案的州县官:“凡事有涉疑似者,虽其辞已伏,亦须察之以缓,或终于疑罪须当从轻。”有口供而证据不足,不可以定罪,只能按“疑罪从轻”的原则作出裁决。
那么有证据而无口供呢?按《唐律疏议》与《宋刑统》的规定,“若赃状露验,理不可疑,虽不承引,据状断之。”意思是说,如果犯罪证据确凿,能够排除合理怀疑,那么即便犯人拒不招供,法官也可以根据证据作出判决,这叫做“据状定罪”。换言之,唐宋时期的司法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从前的“据供定罪”模式。
《宋史•张近传》记载了宋代的一起“据状定罪”案:前副宰相吕惠卿之弟吕温卿,因为胡作非为,“以不法闻”,大理寺正张近“受召鞫治”。哲宗皇帝告诉他:“此出朕命,卿毋畏惠卿。”张近说:“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况惠卿也?”审讯时,吕温卿一言不发,摆出“我有权保持沉默”的架势,始终“不肯置对”。但本案证据确凿,“温卿所坐明白”,法官张近又考虑到“倘听其蔓词,惧为株连者累”,也就没有要求吕温卿招供。在请示皇帝许可之后,最后“以众证定其罪”。这是发生北宋的一个承认犯人“沉默权”、以“零口供”定罪的案例。
由于《宋刑统》有“虽不承引,据状断之”之规定,我们相信宋代还应该出现过其他一些“零口供”定罪的判例。不过,应当承认,“据供定罪”还是当时主流的判决模式。我们也不能苛责宋人为什么不将“零口供”列为普遍的司法原则,以一千年前的刑侦技术,绝对无法做到“零口供”。同时期的西方司法虽然不怎么重视口供,却不能不忍受更荒谬的“神判”,一个人有罪或无罪,取决于上帝;说破了,其实就取决于运气。
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发展也确有令人遗憾之处,那就是唐宋时期萌发的证据重于口供的文明趋势,未能在后来的明清时代发展下去。《大明律》与《大清律》均删去“虽不承引,据状断之”的条款;同时补充规定“凡诸衙门鞫问刑名等项,必据犯者招草以定其罪”,又回到唐宋之前的“口供至上主义”旧路。
而且,唐宋法律对刑讯的种种条件限制,也被《大明律》删得干干净净;同时“拶指”、“夹棍”等以前列为非法的拷讯刑具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因此,刑讯逼供在明清时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泛滥之势,诚如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唐律》于拷囚之法甚详,《明律》概行删去,遂无节度,遇有疑难之案,仁厚者束手难行,暴戾者恣意捶打,枉滥之害,势所不免。”但也不至如旧小说所写:“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
所以,口供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形式,被称为“证据之王”,对证明案件事实确实具有独特的证据价值。在相当长时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曾存在轻信口供的错误证据观,甚至为追求口供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零口供”案件中缺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对刑诉讼规定的其他六类刑事证据而言,直接载明犯罪信息的书证、物证证明力最大,对被告人定罪显得尤为关键。鉴定结论与勘验检查笔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视听资料与传统的证据类别相比,更具直观性,因而证明力都较强。但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同属言词证据,具有不稳定性,且都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带有证人或被害人的主观倾向性,因而证明力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布时间:2022-09-29 16:55
上述文字是💠《古代有没有“零口供”定罪的法律?》✨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带您走进向秀的故事。 向秀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隐居在河南辉县一带竹...
历来帝王都希望自己的陵墓可以建在一个风水宝地,以庇佑子孙万代。可是明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将祖陵修在了水里。这究竟是一时糊涂,还是另有隐情呢?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
一说到包拯,就会有人提到他的死对头庞太师,这是《三侠五义》里讲述的故事。但是历史上的庞太师真的是包拯的死对头吗?并不是,从史书上看,包拯甚至都没资格和庞太师斗。这...
秦始皇,这个皇帝在历史书上面被描绘成了一个暴君,干了很多的坏事,比如说焚书坑儒,实行酷刑等等。但是秦始皇的功绩是无法掩盖的,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他更是统一了当时...
晋朝时期,朝政荒淫,统治残酷血腥,文人如果有任何反对的言论都会被诛杀,因此纵情饮酒高歌成为了当时文人们的最爱,竹林七贤就是这个时候组团成功,强势出道。 七个文化人,...
白起简介 白起(?—前257年),为楚白公胜之后,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
三国历史上,陶谦明明有两个儿子,但是他并没有把徐州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转送给了刘备,陶谦为什么把徐州送给了刘备这样一个外人,而没留给他自己的后代? 正所谓,这个世界...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六个强大的政权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他们的开创者几乎都是胡人,五个外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他们的入主中原,对汉文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杨修的故事,他究竟有多厉害,最后因何而死?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
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可是关于的她的评价有好有坏,其中一项就传闻的武则天杀害孙女,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
自古幼主继位,往往会伴随着朝廷的动荡,康熙却是个例外,在颇具才干的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辅佐下,幼年康熙的江山坐的还算稳当,那么这四位辅政大臣是谁?又...
李世民点薛仁贵充军,在历史中薛仁贵是一位著名的武将,他曾为对抗高句丽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不过大家是否知道当初薛仁贵是如何应征入伍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薛仁贵...
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之后准备起事的时候张飞散尽家财帮助招兵买马,而关羽却没有什么财富,很显然关羽没有张飞有钱,那为什么后来被称作财神的反而是关羽呢? 关羽的出身是...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其中曹魏君主曹操的实力堪称最为雄厚,而曹操也被人们称其为枭雄,可是你知道么多次救曹操的恩人,却被曹操用“奸人”为其命名,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使汉王朝空前鼎盛强大,可谓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
现在的人,每当说起一个男的长得非常好看,非常英俊、俊秀,往往会说,这个人貌比潘安,那许多人不禁又感到好奇了,潘安是谁呢?他是哪个时代的人?真的长得这么好看吗? 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