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霸王往事,诗人杜牧挥毫写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也感慨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如果重回江东,还有机会选择重来吗?
垓下战役:楚汉之争的分水岭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支义军,在推翻暴秦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由此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帷幕。
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据统计,楚汉间曾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双方僵持不下。
由于长时间对持,双方都非常疲惫,公元前203年8月,刘邦派人去楚军阵前谈和,项羽同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
根据双方协议,“楚汉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这一协议,也就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由来。
同年9月,项羽率十万楚军由固陵方向撤军,而刘邦也欲西归。但这时,刘邦手下的两大谋士张良、陈平却建议刘邦撕毁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从其背后发动偷袭。
此二人认为,此时刘邦集团已经占领了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四川、贵州、湖北、安徽等天下的大半势力,但项羽集团只占领着苏北及河南荥阳的小部分土地,并且项羽军远离苏北,不但退路被切断,粮食也已用尽,正是“天要亡楚”绝佳之机。
刘邦虽然不善领兵打仗,但他却能听从下属建议。于是,他果断撕毁和约,遂向楚军发起追击战,还约集韩信、彭越共同合围。
哪知,韩、彭未如约出兵,孤军作战的刘邦集团又一次在固陵被项羽军打败。刘邦连忙率军退入陈下(今河南淮阳县)。
对于刘邦这种毁约行为,项羽大为恼火,立即率十万楚军又一次包围了刘邦军队。
这一结果让刘邦措手不及。而张良认为,韩、彭二人之所以不出兵相助,是因为没有利益相许。于是,刘邦再次听从建议,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又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合围,五路大军60万共同伐楚。
终于,项羽率十万楚军在向南撤退至垓下时,被层层汉军包围,这便是史上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趁着黑夜率精锐骑兵突围。最终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的乌江浦)边时,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年仅31岁。
随后,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位皇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垓下之战结束了秦末混战局面,统一了中国。这次战役,刘邦集团可以说羽翼已丰,项羽再没有实力与之抗衡。
可如果我们做个假设,项羽过江逃到了江东,刘邦会放过他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项羽逃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刘邦迟早还是会追杀过来的。且做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以多打少的围歼战,不要说六十万的五路大军,仅擅于征战的韩信率十万大军也足以把江东踏平。项羽想在短时间内翻身,根本没可能。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却“伤不起”
但是,项羽也不是没想过卷土重来。
作为司马迁比较喜欢的人物,《史记》中甚至不惜用帝王“本纪”的规格来描写项羽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他生命的尾声,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据司马迁记载,项羽被围攻时,曾率精兵成功突围,这说明,他本身是打算卷土重来的。
可是,为什么最终项羽又选择自刎了呢?
镜头再回到那个年代。垓下之战被围攻时,项羽深感大势已去。在送别虞姬后,趁着黑夜,他从大军中抽调了800精锐骑兵突围。这部分人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东子弟,可由于黑夜,再加上急于奔命,骑兵队伍渡过淮水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立即派遣五千骑兵快速追击。项羽一行人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时,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遂即又突至东城。当到达乌江边时,项羽手下仅剩28骑军士。
应该说到这个时候,项羽也还没有放弃。根据《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一节记载,项羽本身是打算渡过乌江的。然而,看着身边仅数几名狼狈不堪的残兵败将,他又万念俱灰、感慨万千,开始感到犹豫。
此时,乌江亭长劝他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十万人之多,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唯独我有船,汉军即使赶来,也没办法渡江。”
从项羽与乌江亭长这段对话来看,此时,追兵距离还远,项羽完全可以在亭长的帮助下,渡江后跨马东去。不过,项羽从被围后的慷慨悲歌、到埋葬送别美人虞姬、带八百将士溃围出逃,再到乌江边遇乌江亭长,他内心的思想斗争是持续不断的。而乌江亭长言辞诚恳的一段劝话,竟起了反作用,让项羽彻底认清形势。他深感大势已去,气数已尽,于是,瞬间做出了拒绝过江的决定。
更加无奈的是,项羽其实也确实没有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首先,乌江亭长虽说江东有民众数十万人,但如果依据秦末战乱时的人口结构,十万之众除去女人、老幼,具有作战能力的青壮年估计不会超过2万人。
更何况,能征战沙场的将士们,当初早已都被项羽带到战场上厮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相当严酷,基本上是靠硬实力来证明。可以说,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军队伤亡过重,在战斗力方面,他已不再有与刘邦决战到底的资本。
其次,当初项羽起军时,是打着“灭秦复楚”的旗号,大批江东子弟背井离乡追随他征战,自然是众志成城,所到之处才有“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大好局面。
而此时的现状是,秦政已灭,项羽没有反秦这面“大义旗帜”,出师无名,难以得到民众响应。
此外,平心而论,垓下之战中,项羽几乎“全军覆没”的败局实在太过悲惨。正如项羽所言,如果八千子弟兵只有他生还江东,百姓会心寒的,他又有何脸面去面对乡亲呢?
更何况,这些兵卒都是有家室的,甚至还有妻儿老小要扶养,即使项羽想再东山再起,江东子弟会听从他的号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并且,由于连年作战,江东的经济实力大幅下滑,甚至普通百姓的温饱都成了问题,项羽即使能召集一批军队,后勤供给也是很大的难题。
天时地利人和都大势已去,如此看来,项羽的不肯过江东,也是无奈中的必然之举。
凶狠残暴:丧失民心的楚霸王
当然,这还不是压倒项羽东山再起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较于刘邦出身草莽,项羽是带着“复仇”角色登场的,这也注定了他的历史使命——反秦复楚。在战争中,他不是坑杀屠城,就是烧杀掳掠,这种凶残使他丧失大好民心,更失去了壮大的机会。
公元前207年,项羽集团军在巨鹿之战大胜,降俘20万秦兵,也铸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威名。原先,秦军对楚国百姓百般欺侮。如今,复仇的奴役者翻身做了主人,为了发泄当年的屈辱,他们也随意侮辱秦国降卒。
尤其当胜利的队伍行至新安时,被俘的秦军将士想到很快就要进入函谷关回到家乡,心情格外复杂,不免感慨战争胜败之多变,发出一些悲愤情绪。
这下可好,楚军耳目认为,此举代表秦军仍意欲谋反。生性多疑的项羽因此怒不可遏,随即做出一个“皆坑之”的可怕决定。
而想要坑杀20万兵士,恐怕没有人会坐以待毙。根据《史记•秦楚之际》的描述,最后项羽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秦军兵士,将其残忍杀之。
据说,楚军先以劳役作掩护,趁着黑夜把秦军赶到新安故城外的深壕里,而后又浇上火油进行烧杀。可以想象,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并疯狂地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在一起,惨绝人寰的血腥之光撕裂长空。
要知道,这些士卒也是有家庭的。保守估计,如果每一降卒有至亲四、五人,这一坑杀事件就使项羽与百余万秦人结下血海深仇。
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据《项羽本纪》记载,除了坑杀20万秦军降卒,项羽还犯下好几件滔天罪行:
进军襄城时,久攻不下,项羽就威胁说,如果拒不投降就“屠城”。后来,楚军果然付诸行动,将数万秦军全部杀光;
进兵咸阳后,又杀秦降王子婴,并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
攻打齐国时,杀田荣,坑降兵,还掳妇女,毁城烧房屋无数。
这些事例表明,项羽对战败国从不会有一丝仁慈,他对百姓生命极端蔑视也导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但反观穷苦百姓出生的刘邦,则大不一样。
比起项羽的残暴,刘邦更喜欢打“感情牌”。比如,入关后,刘邦深感民间疾苦,每每行事,总是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不但约法三章抚慰百姓,还封存国库,重用前秦贤才,深得民心。因此,四方豪杰来拜,刘邦队伍由弱变强,不断壮大。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的不变规律。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但项羽非但没吸取教训,反而重走以暴制暴的老路。如此看来,即使过了江东,也注定他不可能东山再起。
刚愎自用:谋略不足终失败
当然,还有一个疑问是:楚汉之争中大小战役数以百计,项羽几乎百战百胜,刘邦则是屡战屡败,但为何形势大好的项羽,最终还是被刘邦给灭了呢?
前人公认,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攻定陶”、“拔襄阳”、“杀宋义”、“攻巨鹿”、“霸咸阳”等,这些无疑显示出他的豪气和神勇。然而,他的致命弱点正是他的优势——过分崇尚打仗。
项羽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却不懂谋略之道。他虽然在战场屡屡获胜,但除了掳夺一些战利品外,基本没有太大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甚至狂妄自大到认为,只有项家军才能打胜仗,其他杂牌军是在“拖后腿”。
试想,大小战役中俘秦将士保守估计也有50万人,项羽如果将这些俘兵收编、分流到自己麾下,这样的战斗力想要取得天下,将何其容易。然而,项羽却对俘虏选择了不是坑杀,就是流放。
至于刘邦,在推翻暴秦之后,项羽自认为霸业已定,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以至于鸿门宴上几次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甚至连身边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已纷纷背楚归汉时,项羽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刘邦已成为自己的劲敌。
直到楚汉两军在荥阳会战,汉军夺取了齐地,项羽这才感到刘邦的威胁,但也为时已晚。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细节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
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推翻暴秦之后,杀了子婴,烧了秦宫。正当他掳宝货妇女要东归时,有人曾劝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者大为吃惊,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这句话彻底触怒了项羽,他不但不听劝,还残暴的把劝说者活活烹杀。
事实上,这个时候正处于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项羽衣锦还乡的虚荣心让他错失良机。由此看来,性情浮躁的项羽确实目光短浅,在他心中,只把“仇秦复楚”看作自己主要的历史使命,而对“平天下”却缺少政治眼光和谋略。
这也间接的显示出项羽领导才能的薄弱。《史记》称,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士兵有了病,他也很关心,甚至痛哭流泪,但对有功将士,项羽却非常吝啬,不愿奖赏。不少人认为,项羽领兵打仗可以,管理团队不行。
出身名门的项羽身上有讲义气、重信用等优点,然而他年轻气盛,好面子,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为,这种个性是战场大忌。
相反,刘邦起初表现平平,但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不拘小节。胸怀大志的他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始终不服输,从不放弃任何一次追求目标的机会。因此,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即便项羽卷土重来,最终还是会输给刘邦。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曾从用人之道上加以总结。在洛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刘邦与王陵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
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能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此,司马迁也作了较为中肯客观的评价:
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伐功,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一场楚汉战争,刘邦以其胜利而登上了政治舞台,项羽却以其失败而戴上了盖世英雄的桂冠。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的霸气形象至今令人难以释怀,尤其他在乌江边的悲怆自刎的壮举,更让人们对他卷土重来充满想象。
然而,是非功过自有人评说,历史终究会作出公正的判决虽然说项羽有千钧之力,但是他易怒暴躁。目光短浅、不会用人,这些事实也决定了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即使项羽肯乘小船渡过乌江到江东去,招兵买马,加紧操练,等待时机,有朝一日再次领兵过江,再次卷土重来,与刘邦再来决一高下,争霸天下。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的刘邦、韩信不会允许。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发布时间:2022-09-28 23:13
上述文字是💠《如果项羽肯过江东 选择卷土重来有机会打败刘邦吗?》✨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兄弟两人为争皇位打的头破血流,其中一个为了战胜另一个,去别家来请求外援,结果别人进来自己家洗劫一空,听起来是不是很蠢,这就是历史上有位皇帝办的蠢事。 自古以来皇帝的...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也是为什么美人计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历史上最著名的美人计应该就是王朗离间董卓父子了,但是最早的美人计,却是用来对付夏朝的暴君桀的。 夏朝,中国...
在古代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掌握着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利,拥有数不尽的财富,若是能成为皇帝的女人也意味着飞黄腾达了,那么,在古代皇帝选妃子有哪些要求呢?这些要求,现...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
在历史上,蒙古人一共进行了三次西征,第一次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目的是为了作死的花剌子模。为什么说花剌子模是作死呢?事情是这样的,本来开始是一个贪婪的花剌子模官员把成...
开皇九年,隋文帝派五十多万大军碾压了最多只有十万兵力的南陈后,陈朝这个国号就此成为历史。陈朝后主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连同他的姐妹和女儿们一起被送到隋朝皇宫。而在这...
明朝16任皇帝,个个都不是一般人奇葩代代有,明朝特别多。自从猪腰子脸朱重八建立明朝以来,继位的十六个皇帝一个比一个那啥,一起来感受下! 01 杀人狂魔朱元璋 职业:老祖宗...
导读: 唐太宗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对民生百姓多有体恤,一直为后代史学家称赞。然而这样一位对百姓宽容,对囚犯仁慈的君主却对功臣接二连三的发动“冤假错案”,他到底是...
自从‘电’被人们发现所应用之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方便,现在很多人基本上都是要到深夜才会入睡,有电有灯都能看的见;但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电和灯人们晚上都是怎么度过的...
孔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去世以后孔子弟子将其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可...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叛国投敌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像吴三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还真的不多。 吴三桂本是大明总兵,可他却在明朝最需要的时候,投降了满清。据说这里面还有...
息夫人是谁?息夫人容貌复原图介绍,息国夫人为什么改嫁给楚国国君?息夫人是古代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她原本嫁给息国国君,但此后被楚王看上。因为楚国国力强于息国,息夫...
人性的本质是兽性,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弱者往往要为自己的弱小付出代价,更何况是在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山东地区被称之为“齐鲁大地”。而这个...
古代的国家皇室之间联姻,除了出于政治目的之外,更多的目的就是保证彼此之间血统的高贵了,因为王室是不可能与低贱的平民通婚的,但是王室成员就那么多,近亲通婚是不科学的...
皇帝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与普通百姓有着云泥之别。 在过那封建的时代,一个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死后也是风光大藏,即便他们在百年入葬陵墓后,...
靖南王耿仲明是三藩的的其中势力之一,他在早期的时候在明朝总兵的手下做事,但事后来总兵被杀死后,耿仲明就逃到孙元化的手下做事,在此后他便与孔有德两人一起做事,最后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