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然而,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齐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消灭,那么当初齐国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呢?
公元前221年,秦国主力在名将王贲的率领下,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王建在相国后胜的劝解下投降,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霸主齐国灭亡,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秦国统一后,由于遵从法家的治国策略,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中央集权、农本思想与文化专制。秦国的统一一举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基调,在经过一千多年的强盛后,中国最终也尝到了多年处于封建社会压迫下的苦果。
然而反观战国时期,另外一个具有统一天下能力的大国——齐国,在姜子牙立国后,采取妥善的安民政策,并大力发展商业,提倡思想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使齐地很快变得富庶、强大。齐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由此看来,齐文化与秦文化正好相反,前者向来主变合时,看上去似乎更加具有优越性,更容易发展成民主富强的超级大国。假如中国能够沿袭齐人思想,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封建社会故步自封,以至于近代与世界落后的情况。
齐国能够统一天下,这并不是玩笑。经历齐桓公时期管仲改革后,齐国国力迅速壮大。战国初期,齐国两战就打到前霸主魏国由盛转衰。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五十余日攻占燕国。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
前298年,齐联合韩、魏攻秦,攻入秦国赖以为生的天险函谷关,迫使秦王割地称臣。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湣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就算是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在田单的主政下,国力依然得到飞速恢复,虽然不比巅峰,但绝不输于赵、楚等国。
也就是说,齐国在战国时期前数十年内直接与世界上几个强国同时开战,并将对手打得相当狼狈。齐王当时就有一匡天下自己做皇帝的念头,加上当时齐国富饶,国力雄厚,以及背面靠海,在战略上没有秦国那样的后顾之忧,齐统一天下不是没有可能。然而,齐国在强盛的背后,却已经为后来的衰落埋下隐患。齐国在强盛时期的各种讨伐,是与各国都结下了梁子。的确,作为贯穿春秋战国整体的强国,齐国一直以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一方面,战国时期的臣服关系是脆弱的,同为千乘之国,说不定哪天就翻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强弱是相对的,各国都在积极变法,寻找图强的方式。其二,齐国在强盛期的讨伐不像秦国一样,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即目的仅在于称霸,而非大一统。齐国漫长的巅峰使后期的历代国君失去忧患意识,后世鲜有齐桓公那样雄才伟略的君王;加上五国伐齐后齐国产生巨大心理阴影,采取“不结盟”的策略,渐渐退出战国时期的纷争。各诸侯国失去了齐国的支持,秦国无论是灭三晋还是楚国,都没有了后顾之忧。
司马迁曾盛赞齐国:「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到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国「冠带衣履天下」,到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终春秋战国之世,齐国一直是各方角逐中的重要力量,工商、文教发达,国富民殷,与「西帝」秦国并称「东帝」。那么,这个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齐国,为何无缘统一大业呢?
齐国的地缘劣势
春秋战国乱世中,能够幸存下来并撼动风云的诸侯,大都兴起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出身南蛮的楚国曾问鼎中原,与楚争雄的晋国和狄人为邻,秦国原本是作为西戎的屏障,而封建齐国的用意也在于镇守东夷。山东半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东负海水,而无后顾之忧,西抱中原,便于逐鹿其间。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分封在今天山东北部,方圆不过百里,四周被东夷部落包围。
其后经过数代经营,至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改革,实力大增,「并国三十」,齐国疆域拓展至「方五百里」,北抵黄河,西临济水,南界泰山,东望海水。在之后的诸侯征伐中,虽然疆域盈缩变迁,其领土范围始终以山东半岛为主体。春秋时的大国齐、秦、晋、楚等国在西周时疆域狭小,仅有几十里到百余里的地盘。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封国有一百多个,处于大国之间的小国既作为缓冲,也一步步被蚕食鲸吞。
山东半岛地理空间有限,地形破碎,小国林立,齐国整合该地缘板块的阻力相对较小,在春秋初期秦国与西戎周旋、晋国内乱频生之际,齐国能够率先安内而攘外。在齐桓公的励精图治下,国富兵强,北拒戎人,南御强楚,成为春秋首霸。但此时齐国生存空间的拓展已经接近极限,在后世的博弈中,齐国虽然长期是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但其领土核心一直未能突破山东半岛。
战国七雄中,仅有齐国未置郡,一方面齐国的五都制大致替代了郡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齐国开拓的疆土不广。究竟是什么原因限制了齐国的扩张呢?
先看齐国东部。齐国以东是茫茫大海,不像秦国、晋国那样需要提防来自后方大陆的外族侵扰,但也正是因此,齐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限制,以其偏居一隅的体量,虽能称雄一方,却难以号令天下。齐国西进步伐被遏阻时,只能原地踏步,即使经过韬光养晦之后能蓄积强大的爆发力,但也因为后劲不足而很快偃旗息鼓。
反观秦国,在殽之战中被晋国打败后,东进无路,却能转而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可以说秦国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兵锋受挫,仍然有转变战略的余地。后来秦国在三川与山东诸国反复拉锯,也是通过南取巴蜀取得战略优势。再看齐国西部。齐国南以泰沂山脉为界,东部半岛三面环海,西北方向有黄河、济水天堑,在战国纵横家看来是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齐国立国八百余年,除了齐胡公短暂迁都薄姑以外,临淄一直作为齐国的首都,这似乎也印证了以上说法。
临淄位于西北平原与东南山地丘陵的结合处,处于国土中央,交通便利,进可控扼西北平原,退可保守山陵之间,如果转移至险要的山地中,相当于将西北平原拱手让人;迁都西境前线又不利于国家安全。建都临淄是各种因素权衡下最不坏的选择。实际上临淄以西的平原地势平坦,门户洞开,几乎无险可守。前555年,晋军兵临临淄城下,「焚郭中而去」;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势如破竹般攻下包括临淄在内的七十余城。
晋国在鞌之战中打败齐国,提出的和谈条件之一就是将齐国耕地的田垄全部改成东西走向,以便晋国战车长驱直入,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这也足以说明齐国西境的防御条件并不优越。秦国咸阳城没有外郭,而临淄的城墙宽数十米,高十几丈,在列国都城中最为雄伟,秦国的防御战略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而齐国做的是御敌于城门之下的准备。姑且不论齐国西境因靠近四战之地而使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即使齐国能顺利向西挺进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其战线也将不断拉长,防御压力将大大增加。
总体看来,齐国的国土呈由西至东逐渐收窄的喇叭状,西部防线过长而东部缺乏纵深,一旦西部防守崩溃,齐国全境随之土崩瓦解。而且西北方向一直是齐国的软肋所在,前706年,北戎侵扰齐国,齐国难以招架,只能向郑庄公求援,其后乐毅伐齐以及秦国灭齐都是从齐国西北边境进行突破。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居高就下易而仰攻难,况且东部平原的开发条件更优越,诸侯的攻略方向与经营中心集中于中原一带。尤其当一些国家慑于秦国兵威而将国都东迁时,齐国的战略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楚国在秦国吞并巴蜀进而对楚国形成直接威胁以前,一直对秦国消极防御而与齐国在淮泗争锋。有限的体量必然限制硬实力的发展。即使是在桓公当政期间,齐国称霸的资本很大一部分也是借力于国际舆论环境。
前663年,燕国受到山戎侵扰,齐桓公应邀击退山戎,在送齐军回国途中,燕庄公越境送到了齐国国内,而依据周代的礼制,「诸侯相送不出境」,齐国便将燕君送到的地方划给了燕国,「诸侯闻之,皆从齐」。齐桓公五年兴师伐鲁,鲁国战败,割地请和,于是两国在柯地会盟,鲁国的曹沫却在盟会上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挟齐国归还所占的领土,桓公无奈先答应了下来,事后想反悔,却被管仲劝阻:如果这次失信,将会「失天下之援」。
桓公只好归还土地,因此诸侯「皆信齐而欲附焉」。齐国与当时的晋、楚等强国基本没有正面冲突,向楚国问罪并缔结召陵之盟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齐国这种厚往薄来、笼络人心的策略既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受限于自身实力的妥协。
缺乏长远战略目标
齐国南有悍楚,西有三晋,北有燕国,每一个都是大块头。齐国位于列国抗秦后方,对于其他国家如同芒刺在背,而非休戚与共的可靠同盟,最多只是在关键时刻将其作为重要的制衡力量拉入己方,对于夹在齐、秦之间的国家来说,两者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齐国每打破一个方向的平衡,都必然引发其邻国的忧患意识,而齐国既缺乏有利的地缘,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主导局势,只能伺机而动,结果就是四面出击,四面树敌,而且收效甚微。
齐国在楚国背约合秦之后,曾攻取楚国淮北之地,但不久又丧失。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燕都,却因为大肆掠夺、不得民心而在两年后被迫撤军,而这也为后来乐毅破齐埋下了伏笔。与齐国仅仅一山之隔的鲁国最后都是被楚国所灭。在强秦崛起之际,因为齐国三面有强邻包围,如果与秦连横,则相当于三面树敌,中原诸国在被秦国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大可能会从齐国找补。
战国后期,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壮大为山东六国的头号强国,却没有积极主动地制衡秦国,而是避重就轻地拿中山、齐、魏开刀。反之,如果齐国积极参与合纵,因为齐、秦悬隔,齐国也很难从中获益。前298年,齐、魏、韩合纵攻秦,历时三年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献地求和,归还了韩、魏故地,而齐国却没有收获。而且三晋坐大也不符合齐国利益诉求。
齐国的策略与最终亡国
齐国的破局策略就是假意合纵伐秦而不出兵,同时在秦国与联军酣战时,在联军后方趁机扩张,以便坐收渔翁之利。前318年,在公孙衍撮合下,以楚怀王为纵长,东方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在函谷关外被秦军击溃。第二年,秦国又在修鱼击溃韩赵魏联军,斩首八万,而此时齐国趁机偷袭赵、魏,在观泽打败两国。
秦昭王十九年,在秦国的建议下,齐秦两国相约伐赵,两国互尊帝号,秦称「西帝」而齐称「东帝」。后来在苏秦的游说下,齐国撤去帝号,答应合纵攻秦,实际上却准备攻宋。前287年,齐国趁联军在前方时攻取宋国。夺取宋国之后,由于危及到三晋利益,且宋国受到秦国保护,最重要的是燕对齐有夙怨,而派苏秦劝说齐国伐宋以激起众怒,都是燕国一手安排,燕昭王也为报仇养精蓄锐了很久。
三年之后,以燕将乐毅为统帅,燕、秦及三晋五国联军大破齐国,取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落入敌手。虽然后来田单复国,齐国却从此一蹶不振,也不再主动用兵。由于齐国的相国后胜被秦国收买,齐国战备懈怠,也不出兵援助五国。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借粮食,却因为齐王建「爱粟」而作罢。齐国的不作为加速了五国的灭亡,唇亡齿寒,最终齐国也在公元前221年被秦灭亡,而秦国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发布时间:2022-05-27 19:53
上述文字是💠《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 在战国中期国力仍超秦国 为何没能统一天下?》✨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大德九年六月初五庚辰(1305年6月27日),元成宗册立他为太子。十二月十八庚寅(1306年1月3日),德寿去世。 皇太子 孛儿只斤·德寿(?-1306年1月3日),孛儿只斤氏,元朝皇族。元...
清朝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自然不可能雨露均沾,那么选择哪位妃子来侍寝皇帝,就成了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前几年的一部宫斗剧《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剧中对于清朝时期的...
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一个角色因某件事拜访某人或者进入某些敏感的地方,手中总要拿上一个牌子样的东西证明自己的身份,一些检查严密的甚至会拿出另一半与之相对的信...
何谓教案?是指中国百姓与西方传教士及其中国教民之间的到达司法层面的冲突。最早的教案发生于1842年的北京,最后一场教案则发生在1911年陕西武安,时间跨度60余年,恰好是晚清之...
中国古代,无论是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还是秦扫六合、楚汉大战、三国风云等等,凡有征战自然难免杀戮,秦始皇杀人不眨眼,曹操杀人如麻;那创立新朝的功臣末路又可能是染血的断...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
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可是关于的她的评价有好有坏,其中一项就传闻的武则天杀害孙女,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
中国的秦始皇陵,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这个震惊中外的兵马俑,秦始皇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建造的呢?科学家认为,秦始皇建造兵马俑的目的非常简单,可能仅仅是因为好玩,好看...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
朱元璋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杀人无数,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个官员死刑以后,在行刑前朱元璋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陆逊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陆逊是继周瑜之后,东吴的又一个军事天才,其水平不亚于诸葛亮...
说起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将领,就不得不提徐达,他几乎参与了全部重大战役,是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将领,却没逃过朱元璋的大清洗。 徐达生于1332,1385卒,...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推行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在古代有一句叫做祸不及妻儿,在此基础上株连九族的刑罚算是极其残忍了,不仅妻儿被连累就连亲戚朋友都被连累...
风起霓裳武才人黑化了吗?武才人也就是武媚娘这个角色,非常有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武才人当然是历史上的武则天,很多人关注她成为皇帝,但在那之前,刚进宫的武才人也...
太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独有不人道的职业,一说起历史上最厉害的太监,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都是都会想到太监专政、宦官误国的赵高和刘瑾等人,然而说到最却并非是他们,今天...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以来,皇帝也成了九五之尊的代言人,然而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不乏冷血的,但是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堪称之最,他废了2个皇后,其中一个被踹死,另外一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