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的人。在襄樊之战被关羽击败,后投降关羽。于禁为何却要投降关羽?三国降将无数,为何容不得于禁投降?
曹魏有五子良将,即前将军张辽、后将军徐晃、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以及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在这五位曹魏名将中,要么战死,要么病故,而归宿最差的要属于禁了。于禁一生战功赫赫,却晚节不保,就因为投降了关羽而被曹操看不起,曹操死后,曹丕也是加倍地羞辱于他,使他羞愧而死。然而,于禁的死,是不值得的,是最可悲的,是帝王无情的产物。
于禁原是汉末军阀鲍信的部将,鲍信死后,就奉迎曹操当了兖州牧,并誓死追随。在跟随曹操的三十余年间,于禁立下很多战功,比如在濮阳大战吕布,平定黄巾,破袁术,后又随曹操南下征服张绣,并在官渡之战中堆砌土山,以抗击强大的袁绍大军。于禁不贪恋财物,从曹操那得到的奖赏,会毫无保留地分给自己的部下与士兵,可以说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军。
在治军上,于禁非常严格,奉法至公,绝不徇私情。他的至交好友昌豨屡次反叛曹操,后被于禁围城而投降,于禁没有事先报给曹操,就将昌豨斩杀,并说:“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于是,于禁流泪将昌豨斩首,曹操知道后,对于禁更加器重,向朝廷表奏他为虎威将军。
公元216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可以有生杀大权,食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于禁的事业算是达到了顶峰。三年之后,关羽举三郡之兵围攻驻守樊城的曹仁,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引汉水来个“水淹七军”,于禁见大势已去,率三万大军投降。而庞德誓死不降,最后被关羽处斩,曹操得知后,哀叹良久,说道:“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于禁追随曹操戎马一生三十余年,结果只因这一次投降,就身败名裂,遭到曹操的质疑,乃至整个曹魏集团的唾弃。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被遣到了东吴,受到了吴侯孙权的赏识,但却遭到了吴国经学大家虞翻的鄙视,大骂他是俘虏、卖主求荣之人,于禁抬不起头,终日以泪洗面。曹丕即位后,孙权担心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讨伐东吴,所以将于禁遣返回魏,想和魏国交好,而这恰恰将于禁送上了鬼门关。
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但却暗地里嘲讽于他。于禁想去祭奠武皇帝曹操,曹丕就命人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降、于禁屈膝投降的情景送给他。于禁自知他已经被整个大魏所抛弃,不久在悔恨与羞愧中死去,死后还被封了很不雅的谥号“厉侯”。
于禁一生为曹魏立下三十余年功劳,五子良将中,他是资格最老的,却因为一次“无奈之下的投降”而遭到曹操、曹丕的唾弃,不得不令人感到万分叹息。难道武将在那个年代的归宿,就只有战死而已吗?难道只有战死才能得到帝王的认可与追悼吗?只能说,自古帝王都是最无情的,于禁就是血淋淋的事实。就连罗贯中先生也没看好于禁,“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所以《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把于禁演绎得很窝囊,极其贪生怕死。
于禁投降关羽,真的是不忠心于曹氏吗,其实不然,于禁投降关羽,乃是不得已罢了。于禁是个比较爱戴士卒的将军,他投降关羽乃是为了保全三军的将士性命而已。当时天命压根不在于禁,连夜大暴雨,汉水大涨,关羽引汉水水淹于禁大军,本身就不是很仁义的举措。不论是火攻,还是水攻,都是比较残酷的军事打击手段,可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生灵涂炭”。
于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关羽,乃是为保七军的所有将士性命罢了。为了三万大军的性命就得舍弃忠义,若为忠义又得舍弃三万将士的性命,两者孰轻孰重,实在让于禁太为难了。而且当时曹操制定的军法是比较严酷的,在军中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家里人都得受到朝廷严格地监视。就比如当年曹操命马腾入朝为人质,这样才放心马超仍在西凉带兵。
所以只要投降,家里人肯定是要连坐的,于禁身为久经沙场的名将,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本国的军法,而他最后为保三军性命而无奈投降,可见他当时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是非功过,总有明理人,司马懿曾评价于禁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大家知道,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着很多厉害的武将,他们或许各有所长,但是真正被曹操所重视的只有于禁,因为曹操曾经赐予过于禁“假节钺”,也就是说,只要于禁认为谁有过错,就可以先斩后奏,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程度。但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却因为战局失利,因此只好率领军队投降了关羽。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跟随曹操30多年,前半生忠心报国的武将,为何会轻易投降关羽呢?为何他不选择和庞德一样欣然赴死呢?
对于于禁投降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3种观点:首先,有部分学者认为,于禁投降是为了顾及自己手下3万士兵的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于禁的3万士兵士气十分低迷,就算于禁选择和关羽决一死战,自己手下的士兵也会产生较大的伤亡,而平时于禁爱兵如子是出了名的,因此于禁为了顾全自己手下3万士兵的性命才不得已投降关羽。
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是有很大漏洞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关羽又不是白起,就算曹魏的士兵投降了,关羽也不会拿这3万士兵的性命怎么样。一方面,自古有云“杀降不详”,而另外一方面,杀掉这3万投降的士兵也会对刘备的声誉造成不利的影响,关羽纵然狂傲,但是却不会在这种事情上犯迷糊。
而第二种情况,有很多学者分析,于禁之所以投降是想要让自己的士兵吃光关羽的军粮,然后再伺机杀掉关羽。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因为关羽既然有能力俘虏魏国的3万士兵,事先肯定有充足的军粮进行准备,于禁肯定不是这样想的,因为纵观于禁后来的行动,他是不能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那么最后一种情况,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却也是客观事实:那就是于禁被关羽的“水淹七军”吓破了胆,下意识的就跟随其他士兵投降了。在樊城之战的时候,于禁已经在曹操手下混了30多年,已经有了很多不能舍弃的东西,此时的他自然变得贪生怕死,但是我们也不能苛责于禁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于禁投降不被当世人们原谅,也受到后世人们的微词,主要原因是他投降以后有一段复杂而特殊的经历,这是其他降将所没有经过的。投降虽不光彩,但也不是对一个人的“一票否决”。三国时代各处交兵,胜败是家常便饭,没有人的胜率是100%,曹操做不到,诸葛亮也做不到,名将如关羽,真实的胜率不超过30%。
打了败仗,大部分人都逃跑了,但也有来不及跑的就成了俘虏,三国时代其实不轻易杀俘虏,尤其是名将,因为他们都是宝贵资源,是重要的战利品。名将被杀也有一些,但都有特别的原因:如吕布,那是因为之前与曹操有过节,而且吕布的名声也太差;再如高顺、沮授,那是因为他们只求一死;还有如关羽,那是因为出于担忧,害怕其东山再起,所以杀了。
大部分名将被俘后都效忠了新主人,如张辽、徐晃、张郃、太史慈、庞德、甘宁、黄权、马超、夏侯霸等,他们并没有因为有过投降的经历而被人唾弃,也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投降的那段历史,甚至都算不上人生的污点。但于禁的经历太特殊了,与以上众人皆不同,这主要是他投降以后的曲折经历。
于禁投降的是关羽,如果刘备、关羽后面发展顺利,于禁也许会在刘备手下效力,如果再立一些战功,于禁仍然可以延续他的名将之路。一般来说,将一名将领收降,事先会有一些谈判,比如一些承诺,于禁那么容易就投降了,也许关羽给他过什么承诺,但不幸的是关羽很快失败,即使有过承诺,也都不存在了。
于禁的处境变得尴尬了:他这时落到了孙权的手中,孙权不杀于禁很好理解,因为于禁不是他的仇人,孙权又在暗中向曹操靠拢,于禁成为孙权手中的一张牌。如果孙权打算使用于禁,于禁还有再立战功的机会,那于禁的结果也不会太悲催,可孙权只想打他这张牌,并没有要用于禁的意思,于禁的处境继续尴尬着。不过孙权无意识中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没有在曹操生前就把于禁放回去,那样以来就轮到曹操尴尬了,用不用、杀不杀,对曹操来说都是头疼的事,曹操必然会在情、理、法之间纠结。
曹丕继位后于禁被孙权送了回去,叛而降、降而再叛,这种事也不是说不可行,孟达就差一点这样做,如果于禁是从敌国再叛降回来的,如果再能立点儿功劳,那他一样可以继续之前的路,可像他这样被人送回来,就很难受了。于禁的整个经历十分复杂曲折,三国的降将里还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注定了于禁的命运与众不同,这是他的悲哀。大概于禁投降关羽的时候完全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宁愿如庞德一样战死。
对于曹丕来说,杀于禁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曹丕与于禁的关系不如曹操,没有感情上的障碍;曹丕新登帝位,需要立威,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将于禁杀了,军中的将领自然对曹丕更忌惮;于禁临阵投降,如果回来还能继续做官,以后谁还拼死一战?杀于禁可以严明军纪。
所以,于禁回归后面临的结果其实是注定的,只是曹丕做得很有技巧,没有直接下令处置于禁,而是将其逼死,这样不会连累于禁的子女家人,目的达到,副作用较小。综上分析:于禁不被曹丕原谅是形势演变的结果与人情的必然,是于禁投降以后极为特殊的经历所造成的,当初投降关羽虽是求生的人之常情,但后面的事已经让于禁始料未及了。
发布时间:2022-05-27 08:09
上述文字是💠《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为何会选择投降关羽?三国降将无数 为何容不得于禁投降?》✨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大德九年六月初五庚辰(1305年6月27日),元成宗册立他为太子。十二月十八庚寅(1306年1月3日),德寿去世。 皇太子 孛儿只斤·德寿(?-1306年1月3日),孛儿只斤氏,元朝皇族。元...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陆逊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陆逊是继周瑜之后,东吴的又一个军事天才,其水平不亚于诸葛亮...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以来,皇帝也成了九五之尊的代言人,然而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不乏冷血的,但是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堪称之最,他废了2个皇后,其中一个被踹死,另外一个被...
中国古代,无论是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还是秦扫六合、楚汉大战、三国风云等等,凡有征战自然难免杀戮,秦始皇杀人不眨眼,曹操杀人如麻;那创立新朝的功臣末路又可能是染血的断...
朱元璋的杀伐果断是出了名的,杀人无数,但唯有一次,在他判了一个官员死刑以后,在行刑前朱元璋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
何谓教案?是指中国百姓与西方传教士及其中国教民之间的到达司法层面的冲突。最早的教案发生于1842年的北京,最后一场教案则发生在1911年陕西武安,时间跨度60余年,恰好是晚清之...
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一个角色因某件事拜访某人或者进入某些敏感的地方,手中总要拿上一个牌子样的东西证明自己的身份,一些检查严密的甚至会拿出另一半与之相对的信...
太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独有不人道的职业,一说起历史上最厉害的太监,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都是都会想到太监专政、宦官误国的赵高和刘瑾等人,然而说到最却并非是他们,今天...
中国的秦始皇陵,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这个震惊中外的兵马俑,秦始皇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建造的呢?科学家认为,秦始皇建造兵马俑的目的非常简单,可能仅仅是因为好玩,好看...
说起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将领,就不得不提徐达,他几乎参与了全部重大战役,是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将领,却没逃过朱元璋的大清洗。 徐达生于1332,1385卒,...
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可是关于的她的评价有好有坏,其中一项就传闻的武则天杀害孙女,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推行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在古代有一句叫做祸不及妻儿,在此基础上株连九族的刑罚算是极其残忍了,不仅妻儿被连累就连亲戚朋友都被连累...
风起霓裳武才人黑化了吗?武才人也就是武媚娘这个角色,非常有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武才人当然是历史上的武则天,很多人关注她成为皇帝,但在那之前,刚进宫的武才人也...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
清朝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自然不可能雨露均沾,那么选择哪位妃子来侍寝皇帝,就成了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前几年的一部宫斗剧《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剧中对于清朝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