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无比灿烂,孔子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不过明朝时期的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给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引发了新一轮的变革,因此王阳明有着比肩与孔子的历史地位。
明代有三位文臣由于军功被封爵,王阳明(王守仁)就是其中一位。他去世半个世纪后,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从祀于孔庙。
那么,王阳明究竟是凭什么获得如此地位可以和孔子比肩的呢?
王阳明家世非常好,自身又聪慧,不过,他不同于一般读书人,只在文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更喜欢用实践去检验,这也决定了他的格局是放眼于国家命运,而不是仅盯着科举功名,他的兴趣更多放在了军事。
关于王阳明的军功,提及最多的是平定宁王叛乱,但这其中还夹有其它故事。他也并没有因为此次军功而被及时褒奖,不过,这个事件足以看出他思想的精髓。当宁王造反一事传到京城之时,大臣们惊了,皇帝乐了。
朱厚照有军事天赋,但是,玩心更重,之前有过亲征的小胜利,这一次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只是在这紧要关头,他却忙着和美人卿卿我我,甚至,为了寻找美人给的簪子驻兵不前。若是换了旁人,得知皇帝要争这个功,基本就是退于一边。
王阳明却是明白此事不宜耽搁,得速速解决,不然的话,小患就成大祸了。但是,他没啥兵力,咋办?王阳明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思想: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主动出击,创造机会。宁王造反是有备而来,某种层面说是占有军事上的主动权,这时要破解宁王的进攻,就不是正面取胜这么简单,更需要瓦解宁王叛军的军心,这样才能彻底解除隐患。
王阳明知道自己手上的那些兵力,若是直接和叛军交手,无疑于以卵击石,但是,这时形势又如此急迫,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破,制造“谣言”。这一招在史上的很多战役中都用过,极其管用。秦赵长平之战,谣言让赵王临阵换帅;燕军围困齐国城池时,齐国岌岌可危,那时就剩两城,这时传出谣言,让燕王换了大将乐毅,结果,齐国赢了。
那么,王阳明是如何制造“声势”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先是各渠道散布消息,围剿宁王的兵力有十六万之多。然后,又借鉴了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的套路,让宁王产生疑心,没敢轻易出兵。
这就为王阳明争取到了时间。
最终,这场持续只有35天的叛乱,能迅速被平定,关键还在于王阳明抓住了机会。这其实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善于发现机会,还要将其作用放大。
宁王等了几天,发现之前的消息不过是假的,于是,率主力倾巢而出,而王阳明带着他临时组合的部队直扑宁王的老巢,这时王阳明已经抓住了主动。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攻城,兵书一直说攻城是下下计,当他得知南昌城外有敌军1000多人时,他又有主意了。他让部队做出誓死也要拿下南昌城的姿态,一边派精锐剿灭了这支敌军,不过留有活口,就是要让这些败兵进城“放话”:南昌城已经被包围了。
对此,守城的官兵能不心慌慌么,对方攻城势头那么猛,城外的自己人都已经领教过了,再守城还不是死路一条?于是,守城叛军选择了弃城。就这样,王阳明断了宁王后路,在士气上先折杀了宁王的气焰,直到双方最后对决时,也就是三天时间,宁王完败。
当皇帝朱厚照兴致勃勃赶到时,居然一切都结束了,心里有点恼,居然还起了心思想将叛贼给放了,再打一仗。王阳明反应很快,赶紧说自己身体有恙,不再过问此事了。
王阳明之所以跟孔、孟比肩,是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现在最常用的王阳明的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和行不是“指导”的关系,而是表里关系,心中有所思,便用实践去执行。
就如这次平定叛乱一事,在王阳明心中,心中只想一事,尽快灭了叛军,他所作一切都是为了执行这个想法。这在如今的商界看来,更有启发意义,用实际的行动力践行“规划”,而且,会根据局面的变化,实时的做出调整策略。事实也反复证实,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更多机会达到目的。没有绝对的“死胡同”,多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将“想法”付诸于实现。
王阳明被人推崇的原因,是他第一个提出,知和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他的思想更加强调道德的建设,但是,衍生来看,知行也是互为促进的,在执行某件具体事件之时,一样可以提升自我内心对自己、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也因此,阳明学后来成了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同时期传于日本,更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世界从没停止往前走,至于古人的思想,也需用时代的眼光去看,不过,从善从来都是不过时的。甚至,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也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17 01:45
上述文字是💠《王阳明有什么著作和贡献,能够地位比肩孔子?》✨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秦时明月中谁是萧何,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何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么在秦时明月这部电视剧中也有萧何的存在,这引起了大家对于萧何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历史...
古代帝皇为了让后世人能知道记住他们,专门为自己在死后修建了陵墓。秦始皇墓,明十三陵、清代的陵寝都是的埋葬了死去的皇帝。而秦始皇墓的规模之大,陪藏品之多也是令世人惊...
一个人的性格基调和心理活动,能够在他的笔迹上有很清楚的反映,通俗来讲,你能通过一个人的笔迹来大致判断这个人的性格。 在国外,通过笔迹来分析人的心理,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神童,如曹操之子曹冲,关于曹冲的传奇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恐怕就要数曹冲称象了,我们今天说的这位神童一样传奇,他5岁封王深得恩宠,身兼数职,做...
公元前206年,项羽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宴请刘邦,准备在宴会上杀掉刘邦,最终刘邦得以逃脱。这次宴会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那么,项羽为...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近代史上我们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条约又不能把人限制死,总有办法解决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是不惧困难的人,其中袁世凯拆的这一招就...
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他是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因此,稳定其江山整整六十年。但是,乾隆还是输给了骄傲,他志满意得,骄傲起来,进而,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于是他还沉醉于...
在楚汉之争中,几乎所有人都看好项羽,可是最终却是最不被看好的刘邦获胜了,那么是什么导致项羽的失败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项羽有多厉害。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陈叔宝这个名字我们一定陌生,历史上明君有明君的出名方法,昏君也有昏君的出名方法。这位陈后主就是一位典型的昏君,明君有明君的荣誉称号,昏君自然也会被人用各种称号嘲笑...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和硕和惠公主的故事。 《步步惊心》承欢格格是怡亲王胤祥与绿芜在夹道峰生...
很多人认为嘉庆杀和珅是因为他看中了和珅的钱财,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在乾隆没事的时候,和珅就不得人心,他与许多大官都是死对头,唯独乾隆喜欢他,只要有皇上的喜爱,其他人...
隋文帝其实严格来说并未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女性,晚年他后宫仍是有几位妃子,可是在孤单皇后在世时,隋文帝从未有过其他女性,这是在中国帝王史上很少见的事情。在独孤皇后在世...
“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北宋经济非常发达,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物资,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只是武...
故事中的诸葛亮,不仅学贯古今,简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精通玄学和风水学,有关他的下葬,还有很多离奇的故事发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这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名号...
运河作为我国古代交通不发达时候的主要运输工具,一直都起到了重要的运输作用,隋朝时期开凿的京杭运河直到现在还在使用,造福的不仅仅是当代,还有子孙后代。 运河,顾名思义...
雍正王朝百看不厌,可谓计中有计,这一出可谓斗智斗勇,但又险象环生,堪称绝妙。 雍正本来是要准备查察刑部冤狱的,但在听了邬思道的分析后,明白了其中利害得失,尤其是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