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赵氏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赵氏孤儿”事件中,赵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氏复族后,又多次遭遇灭族危机,命悬一线。
但是,务实的战略调整、比较先进的制度优势和灵活的伐交,使赵一次次渡过危机,最终“化家为国”,加入了“七雄的游戏”。
下宫之难中,赵氏几遭灭门,其封地转由公族羊舌氏统领。
只有“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拼死保护下幸存了下来。
不过,当年赵家先人积的余德,使赵氏又复活了。
当年,韩氏没落时,韩厥曾经为赵衰的家臣。赵衰、赵盾十分欣赏韩厥,多加提拔,使韩厥得以出头。
由于韩厥能力、品德出众,到下宫之难时,他已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卿士。
赵氏惨遭灭门之祸后(一说是15年后,一说是事发当年),韩厥找了个机会,力劝晋景公:赵氏先人有大功于国家,应该存续下去!周礼不欺孤儿寡母,应该给人家赵武继承赵氏宗主!
晋景公于是“复赵武田邑”,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并恢复了封地。
尽管赵氏复活,但元气大伤。
首先,在下宫之难中,赵氏家人及其亲信势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武虽然恢复领地,但当年赵衰、赵盾积累的政治资源早已灰飞烟灭。
除了赵家当年留下的一些关系,赵武本人既没有自己家族的人才班底,也没有通过官职而获得的政治资源,势单力薄!
其次,以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出五服之后,宗法关系就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时,赵氏下面的一些庞支,尽管也是赵氏,但与赵武之间的宗法关系淡薄,相反,他们与其他大族反而因为姻亲等关系而关系紧密。
显然,劫后余生的赵氏能给与小宗们的资源、庇护,远远不如如日中天的中行氏、范氏。
赵武虽为大宗,但内部的统治力却严重不足!
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重归中心
此时,如果靠力量,赵武不但无法与各大家族抗衡,就连压制内部小宗都成问题。
如果急切扩充实力,又会过早遭到其他大族的警惕、打击。
因此,赵武采取了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的策略。
当时,晋公仍有相当实力,各卿实力虽有强弱但基本平衡。
因此,低调不争夺利益,可以避免过早成为打击对象;积累政治声誉,实力平衡的各方中也愿意拉拢他,分一杯羹给他。
赵武的具体做法是:
1、赵武谦卑、低调地处理与各大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与韩氏特别亲善外,赵氏不参与大族之间的斗争。他以低姿态交往所有大族,即使对有灭族之恨的仇人栾氏、郤也友好拜访。
当时,各大族之间,晋公与大族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赵氏“人畜无害”的渡过了危险期,积累名誉。
在栾、郤倒台后,赵武分得一杯羹,出任卿士,虽然只是八卿之末,但好歹重新回到了舞台。
2、跟随韩氏“道义崛起”,获取政治声誉。
在普遍以军功崛起的时代,赵武虽然名字有武,但军事才能一般,以文治见长。
恰好,赵武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少有的可以以文治、礼仪获取资源的时代。
当时,晋楚争霸百余年,各国都疲惫不堪,呼唤停战。
赵武得以靠着文治、礼义,逐渐提高地位。
一方面,韩厥、韩起的大力支持、提携;另一方面,各家世卿老一代人物相继去世,赵武得以逐渐前移自己的地位。
前548年,韩起谦让,赵武成为晋国正卿。
前546年的弭兵之盟中,赵武主持会盟,获得了诸侯一致赞许,威望大增。
靠着韬光养晦和道义崛起,赵氏重回舞台中心,带领赵氏进入了“六卿”时代。
韬光养晦是有前提的:不能太强。
赵武主持弭兵之盟时,吴国使臣已经预言:赵魏韩将来会替代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还想靠低调、谦让躲过纷争是不可能了。
随着六卿实力的膨胀,晋公已经失权柄,各卿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
韩、赵已经联合百年,相互提携,是天然盟友。
范氏、中行氏早已成死党。
此外,魏氏的立场不明确。但是,军功崛起的魏更倾向于韩、赵。
智氏当时实力最弱,因与中行同宗,当时依附中行氏,但雄心勃勃,等待机会,企图利用同宗关系反手控制中行氏。
如此,韩赵一派,中行、范一派,魏、智骑墙(虽各有倾向)的局面形成了。
改革渡过低谷期
运气暂时用完了。
赵武、赵成都早早去世,赵鞅年幼接班,同时,盟友韩氏、潜在盟友魏氏,同时出现了祖死孙继的局面。
范氏、中行氏得以掌握大权,压制各家。
在几次交手后,赵鞅认识到:自己在权力场上不是老道的士鞅对手,遂开始专心向内发展。
改革,使赵氏的实力发生了爆发式增长。
1、新兴团队的形成。
下宫之难中,赵氏族人遭到毁灭性打击,本族人才不及其他各族。
于是,赵氏大力吸纳、培养非本族,甚至非本国的人才。
于是,以董安于、尹铎、阳虎、烛之过等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成为赵氏的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大家彼此之间的羁绊不是宗法关系,所以,相关制度也放得更开。
赵氏确立了奖励军功,军功可以释奴的新型激励制度。
2、大亩制。
当时,井田制瓦解,以种地交租的新型生产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农民按照亩数交租,因此,如果你把“亩”的单位搞大,实际上就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压力,农民自然更乐意去替你劳动。
各族为了吸引劳动力,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限制。
赵氏的亩制是当时最大的,韩、魏次之。因此,农民都乐于去赵氏地盘种地,劳动力大量进入赵地。
如此,赵氏的经济迅速发展,崇尚军功,朝气蓬勃!
当时,孙武得知此事后,判断:赵会取代晋!
经营晋阳与北进战略
除了内政改革,还可以如何扩充实力呢?
当时,晋国南部、中部,多为诸卿的地盘,向这些地方扩张,过早与各卿冲突,绝非良策。
赵氏选择以晋阳为中心,向北方边远地区发展。
赵吞并了代地,拓展了地盘。(先通过联姻,后通过欺骗。过程较长,直到赵襄子时才靠卑鄙手段完成)
同时,大力修缮、发展晋阳,使之成为赵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赵吞并代的手段极为卑鄙。
这也说明:赵已经务实地放弃了依赖道义崛起的道路,悉心扩充实力,准备决战!
苦战+同盟,渡过危机
中行氏、范氏不傻,他们可不会看着赵氏这么膨胀下去!
赵氏的危机来了。
前文提到,当时,赵地的一些小宗,与大宗之间已经不再有宗法关系,他们独立性极强。
在赵鞅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时,范氏、中行氏发兵来支援邯郸氏,大败赵军!
赵鞅被迫退守晋阳。
赵氏,面临着自下宫之难以来,最大的危机!
不过,韩魏智三家出手,击败了中行、范氏,赵氏得救。
韩是老盟友,魏与范氏不合,支持赵都好说,原本倾向于中行、范氏的智氏为何也支持赵呢?
因为智氏被韩魏耍了。
韩魏为了与智氏一起出兵,给出了诱饵:同意让智氏的宠臣来接管中行氏,以此换取智氏出兵。
可是,出兵成功后,赵鞅带头,赵韩魏三家一起反对,智氏控制中行氏的计划未能实现。
不过,为了维系智氏脆弱的同盟关系,赵鞅还是应智氏要求,除掉了自己信任的功臣董安于。
前498年,赵鞅率领晋军在铁之战中击败了中行氏、范氏以及支持他们的郑军,奠定了胜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赵鞅发出了解放奴隶,论功行赏的号令,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至此,赵氏控制了邯郸等地,实力再次膨胀。
再陷低谷
铁之战后,“双喜临门”,正卿荀跞当年去世,赵鞅接过了正卿地位。
此后17年中,赵鞅领导晋国,与吴、齐争雄,“实专晋政”。
不过,智氏人才辈出,赵鞅死前,深感形势不稳,赵氏可能再陷低谷,遂做出了两项安排。
1、不立嫡长子继承,由才能出众的赵襄子接班。
2、告诫后人:赵氏有难,要依托晋阳死守!
果然,低谷来了。
赵鞅死后,才能出众的智瑶担任正卿。
智瑶确实厉害,他带领晋国屡立功勋,威望极高。
此外,智瑶又率领韩魏赵彻底攻灭中行氏、范氏,智瑶独得最大利益,膨胀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
智瑶威震华夏,有独代晋国之像。
他凭借实力,向韩、魏索取地盘,都如愿以偿,但在向赵索取时,遭到拒绝,遂联合魏韩攻打赵。
赵难以抵挡,值得退守晋阳,苦苦支撑。
危机,再次来临。
三家分晋
在智、韩、魏的围攻下,赵氏苦守晋阳,形势十分危急。
智伯以水攻,晋阳几乎被淹没。
晋阳赵军被困于城中三年,财食将尽,难以坚持了。
智伯水攻,本是又一次惊人的神来之笔,但却使韩魏感到恐惧。
你能以晋水攻晋阳,就能以汾水攻安邑,也能用绛水攻平阳,魏韩何以抵挡呢?
赵襄子本来坚持不下去,有放弃之心,但谋士提出:利用韩魏与智氏矛盾,分化对手!
智伯英雄一世,此时却大意了!
赵氏的外交活动已被智伯手下察觉,但智伯不以为意。
韩、魏果然在赵氏的活动下,倒向了赵人一面。
不久,韩、魏偷袭,杀死守堤士兵,反水灌智伯军。(这才叫名副其实的“反水”)
智伯军遭遇水攻,一片大乱,三家联合,猛攻智军,一举擒杀智伯!
不久,三家联合瓜分了智氏之地。
尽管距离三家被承认为诸侯还有几十年,但是,三家分晋,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
赵氏的崛起之路,是颇为坎坷的,甚至数次面临灭亡的危机。
赵氏的对手,士鞅、智瑶等人,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赵氏之所以能挺过危机,发展壮大,靠的是几代人务实的努力和正确的战略。
复族之初,赵氏元气大伤,实力羸弱,赵武以其谦卑、低调,韬光养晦,避免不必要冲突,以礼、和,积累政治声望和影响力,为其后吸引人才、劳动力打下了基础。
但是,韬光养晦,只可能是阶段性的。对手都不傻,当你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警惕你、压制你,你也就失去了韬光养晦的条件。
赵鞅在朝政上遭到压制时,集中精力于内政,通过经济、政治上的改革和对晋阳的经营,使赵国完成了“热战”的准备。
在与中行、范氏的决战,与智氏的对决中,赵以坚守晋阳争取时间,积极施展外交策略,终于击败强敌,化家为国。
发布时间:2021-11-23 02:34
上述文字是💠《没有封地的赵氏是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朱元璋建立明朝离不开手下人的帮助,而在明初建立大功的将军中,徐达和常遇春是其中最杰出人物。然而徐达常遇春没读过兵书,又生在底层,为何能成为明军正副统帅?为什么说徐...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今天小编就说说战国时期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他们师出同门,最终却相互残杀。 战国中期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庞涓,孙膑,竟然恰好就是同学...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秦国江山在短短几十年里终毁在子孙手中难免令人惋惜。如果秦国多统治几百年,中国的历史会怎样?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晚年的时候想得道成仙,于是得道成...
在第一批出国闯荡的中国人中,绝大部分经受着非人的待遇,他们被视为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践踏,这就是弱国人民的悲哀。 在南方方言里,“猪仔”“猪花”一般指刚出生的...
在包公的戏里,最重要的,出场率最高的莫过于包公的那三口大铡刀,满满的,这三口大刀成了包拯的符号,包公的戏也总是以“开铡”这一词作为进入剧情的高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邦在起兵之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流氓,但其实在他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品质,能在乱世中吸引大量的人才,并让他们为自己效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刘邦,...
在能力不够的时候韬光养晦,曲意逢迎,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手段,唐宣宗李忱就对这个方法非常熟练。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勤俭治国,减少赋税,爱民爱子,人们的生活...
被迫为女儿筹备实物嫁妆的风气从宋朝初期开始增长。 到11世纪中期,事情看起来表现为,嫁女比娶妇要花更多的钱财已成理所当然。 比如,范仲淹(989—1052)1050年为义庄制订支出的规...
吕布被曹操擒住后,发生了如下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由此看出吕布苟且偷生的性格,以及刘备的果断以及远见卓识。 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盘踞徐州的吕布...
说到岳飞,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他的忠烈以及战绩战功,这样一个人几乎没什么时间去谈情说爱的,所以历史记载岳飞的女人是少之又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岳飞一生中有过几...
导读:揭秘李鸿章出访外国惹出了哪些笑话?慈禧太后曾被下嫁给李鸿章? 清政府闭关锁国期间,大清与外界联系少了很多,再加上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根本上的不同...
现代人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就是《三国志》了,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而陈寿的老师,正是被后世骂作卖国贼的蜀国大臣谯周。 蜀国是三国时期政权维持时间最短的一方,...
在祖先的祭祀活动中,不论是否出自真心,后代往往都要表现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这种奇怪而尴尬的作秀也算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之一,雍正皇帝继位后,为康熙筹办丧事同样难逃这...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朝康熙时期名臣纳兰明珠之子,他是清朝最为才华横溢的词人,那他的人生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纳兰容若和纳兰性德是一个人,他本名纳兰成德,因为犯了太子的...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谈论到其清官大多数人想起的是,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与和珅斗智斗勇,可是你知道么,真实的纪晓岚有一个缺点,被老师嘲笑了半辈子。...
秦亡国后的楚汉之争以楚霸王项羽的败北收场,更加年轻,更有声望,更加兵强马壮的项羽的失败,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刘邦的离间之计,很可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说起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