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清明廉洁、为国为民的好官被称为循吏,下面这位可谓是循吏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却被免了官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消除地方陋习,他不怕传染,与病人同住在一起;为了医治贫困病人,他不惜钱财,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为了方便断狱审案,他不辞劳苦,把办公室设在了牢狱一旁;为了秉公处理政务,他不畏强权,结果遭到谗言被免职;为了效力辽东战场,他不顾年迈,最终殒命于行军途中。如此忠君、爱民、大义、无私的清官,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难得一见的。他,就是一代循吏辛公义。
所谓循吏,说白了就是奉公守法,造福百姓,而受到百姓一致称颂的好官。循吏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在中国历朝历代所记载的循吏中,辛公义无疑是最典型、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
辛公义,生年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并亲授书传。北周时期,辛公义入选太学,因勤苦好学,熟悉道义,见解高远,颇受儒士们赞赏,历任掌治上士、扫寇将军、宣纳中士、内史上士。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辛公义历任主客侍郎、驾部侍郎,因政绩突出,得到了隋文帝“唯我公义,奉国罄心”(《隋书》)的赞扬。
后来,辛公义因随军灭陈有功,被提拔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岷州,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知识匮乏,尚未开化,文明程度很低。辛公义就任岷州刺史后,发现此地有“畏病”的“土俗”,即“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若家里有人生病,家人不但不照顾,反而远远地躲开,就连父子、夫妻之间都如此。这种畏病如虎的可怕民俗,致使“病者多死”(《隋书》)。
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因为当地人怕被传染而对病人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任其在病痛煎熬中活活等死,这完全与汉民族倡导的孝道主义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在辛公义看来,真正可怕的不是病,而是当地人的这种“孝义道绝”,这种不通人情的愚昧不化。此风不除,岷州难以安定,也难以发展。对此,辛公义非常担忧,决定从根上整治,移风易俗,“公义患之,欲变其俗”(《隋书》)。
主意已定,辛公义派人分头去巡视全州,发现患者,一律抬至官衙厅堂,请医生为他们诊治。酷暑疫情高发时节,厅堂里的病人多达数百,走廊也住得满满的。为便于照顾病人,辛公义则“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一边就地办公,一边关心治疗。此外,辛公义还将“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隋书》),把俸禄全部捐献出来,为病人求医买药,供给饮食。在辛公义的精心护理下,许多病人都转危为安,渐渐恢复了健康。
待病人痊愈后,辛公义派人找来其亲属,推心置腹地当面对他们说:“一个人生死由命,与接触病人身体无关。之前,你们因为怕传染,对病人不管不顾,他们才会死去。你们看,如今我把病人都聚集一起,日夜坐卧在病人中间,我不是没被传染吗?这不是好好的吗?从此以后,你们就不要再相信那些土俗了!”病人的家属们听罢了辛公义这番话,无不羞愧,再三叩谢后领着亲人而去。
作为亲身照顾病患的榜样,辛公义的一言一行让岷州百姓在思想上觉醒,“此风遂革”,“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从此以后,百姓凡有生病者,其家人都会带着病人争相到辛公义那里去接受救治,对无亲属的病人,辛公义则把他们留下来供养,岷州境内出现了“始相慈爱”的良风, “合境之内呼为慈母”(《隋书》),岷州百姓发自肺腑地称辛公义为慈母。
因官风好,口碑佳,在治理好岷州后,辛公义又被派往牟州(今山东莱州)担任刺史。赴任路上,辛公义听说牟州监狱人满为患,觉得很不正常,又觉得事关重大,故到任后,不是先去官衙歇息,而是直奔监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现场办公,对在押之人进行盘问,一连工作了十余天才回到官衙,“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隋书》)。
对于新的诉讼,辛公义不急于立文案,而是先行审问;若遇疑难案件,当天没审完,才将罪人暂时关起来,他自己也不回处所睡觉,而是睡在在大厅里。有人劝他:“此事有别人办理,你何必自找苦吃呢?” 辛公义说:“我作为刺史,没能引导百姓向善,才出现了百姓犯罪而被关押。子民被关押,我能心安吗?”一些罪人听到辛公义这番言论,“咸自款服”(《隋书》),诚心服罪。
辛公义不辞劳苦、勇于自责的事迹传开后,“讼者多两让而止”,因为不肯劳累辛公义,矛盾双方都不想再打官司了,狱讼迅速减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除了引导百姓遵法守纪,辛公义还关爱民生,率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走致富之路。史载,有一年普降暴雨,山东“自陈、汝至于沧海,皆苦水灾”,独而牟州境内“犬牙交错,独无所损”(《隋书》),不能不说是辛公义的功劳。
仁寿元年(601年),辛公义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大使,负责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当时,太子杨广之子豫章王杨暕在扬州欺男霸女,作恶多端,干了不少坏事。杨暕害怕辛公义会对自己不利,便派人提前去境外迎候,求其手下留情。辛公义明白杨暕的用意,以“奉诏不敢有私”予以拒绝。到达扬州后,辛公义秉公办事,对混蛋官员“皆无所纵舍”(《隋书》),并将杨暕的罪行如实上报朝廷。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去世,太子杨广登基,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后,听信了儿子杨暕、原扬州长史王弘等人的谗言,“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将辛公义罢官,但“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隋书》),很多人聚集在宫门为辛公义鸣冤叫屈。几年后,隋炀帝一则了解实情,二则为了笼络人心,便让辛公义任职内史侍郎,后任司隶大夫,检校右御卫武贲郎将。
后来,隋炀帝因高句丽不遵臣礼,举全国之兵远赴辽东,志在彻底征服朝鲜半岛,年过花甲的辛公义也在随行队伍中。因为年老体衰,辛公义在大军行至柳城郡(今辽宁西部)时病亡,一代循吏竟客死他乡,时年六十二岁。辛公义一生不仅爱民如子,倾力教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不畏强权,公正廉明,深明大义,他对得起“慈母”这个称谓,也对得起他名字中的“公义”二字。(刘秉光)
发布时间:2021-07-27 02:21
上述文字是💠《他被万民呼为“慈母”,为隋朝鞠躬尽瘁却为何被隋炀帝罢官?》✨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设置斋戒铜人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铸铜人以示警 祭天作为乞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仪式,曾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有祭天活动,据《尚...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丕是他的哥哥,曹植自幼对诗词有着超群的天赋,在十多岁便可以诵读《诗经》、《论语》等。从小思路敏捷、谈锋健锐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植...
梁山好汉一个比一个能打,互相谁也不服谁也很正常,好汉之间切磋比武再正常不过了。 水浒里有很多人喜欢单挑,都是粗鲁汉子,都是草莽英雄。就如刘唐和雷横的单挑就非常有意思...
在中国历史当中,战争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了,而战争的存在也催生出一批杰出的将领,他们用兵如神,以少胜多,他们让中国的历史更加精彩,比如说“兵仙”韩信,韩信的军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相传最早的麻醉和开腹手术就是他发明的,那么这些说法有多少可信程度呢? 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不知何时起帝王陵墓成了盗墓贼眼中金灿灿的宝藏,从而拉开了一场墓主与盗墓贼之间的战争。陵墓主人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想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招数,具体有哪些呢,我们一...
说到福金帝姬估计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其实很著名的,其实也不是因为她有多厉害,更多的人知道她是因为她非常的惨烈了,但是又不像命运屈服的一个人,最近很多...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779年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
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墓穴至今还没有被发现,让人不禁感叹真是处心积虑,历史上关于他和甄姬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就连史料中记载的墓地位置,二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曹操七十二疑...
在古代的时候工业发展相当低下,那个时候都是以农业为主,有时候就是靠天吃饭的;气候好则丰收,气候差则颗粒无收,特别是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 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有一种...
三国时期的历史,其实并不像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小说能够经过艺术加工,但历史是严肃的,由于小说被误解的历史人物非常多,但私以为最严重的当属刘禅了。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
公元196年,正月。 汉献帝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建安。 这一年是曹操成长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袁绍渐渐落幕的一个开始,它还是刘备最为狼狈的一年。 这一年,在外漂泊的一年多的汉...
历史上有许多威武不能屈的人物,但是明朝方孝孺算是其中最为刚硬的了,面对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诛十族重罪,亲人在他面前被逐个杀害,我们很难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朱棣在攻下南京...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可以说是进行了神话,不仅策算无遗还精通奇门遁甲,可是历史上的形象却并非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代...
无路费返京候选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客死他乡 韦应物(737—792),世称韦江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著名诗人,与“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其作品相传至今10卷本《韦江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