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古代举人是什么职位?有什么特权?为什么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古代举人是什么职位?有什么特权?为什么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古代举人是什么职位?有什么特权?为什么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还不知道:古代举人特权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知县,品秩为正七品,就行政级别和具体职务而言,基本相当于现今的一县之长;但就具体的职权而言,“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甚至“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的知县,远远大于现今的县长。尤其在“皇权不下县”的清朝时期,知县几乎是一县的“土皇帝”,实际权力巨大。

知县形象

可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甚至官方正史的记载中,实际权力巨大的知县在面对“举人”这个特殊对象时,竟然也不敢轻易得罪,甚至还会主动靠拢、巴结!《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范进中举”中,那个得知范进中举就赶紧送钱、送房的张乡绅就是前任知县。

“举人”,到底有何特殊,能让坐镇一方、实际权力巨大的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

“举人”,到底是干嘛的

封建朝廷用以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大致分为五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会试。其中“县试”、“府试”、“院试”,乃系“童试”的三个等级,成绩合格者被称为“秀才”;“秀才”于一省省会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成绩合格者即为“举人”。

成为“举人”以后,便直接具备了两项资格:1、有资格参加于京城举行的“会试”;2、正式拥有了做官资格。

“乡试”考生形象

两项资格,带给“举人”的特殊地位

“会试”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即为“荐举给天子,可以出任朝廷官员的优秀人才”。“贡士”可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没有淘汰一说,只有一二三甲排名之说,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只要“举人”于“会试”中考试合格,最差也能获得一个“同进士出身”,就能被外放实补正七品或者经人举荐,出任更高品级的官缺。所以,对于知县而言,每一个“举人”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自己的同事或者上级,肯定不敢轻易得罪。

“进士及第”报喜图

即使“举人”于“会试”中落第,也具备做官资格,一般出任县丞或者主薄、教谕等知县的“佐贰官”,或者经人举荐直接出任知县。此等资格,知县自然不敢轻易得罪,为自己树立日后的官场政敌。

“举人”的其他特权

所谓“皇权不下县”,即县级以下不再设行政单位,封建皇权延伸到县级单位为止。县级以下的基层社会,在“律法”和“礼教”的双重约束下,由地方乡绅协助治理。而“举人”和“秀才”,就是地方乡绅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治理力量,“举人”自然会得到知县的充分尊重。

晚清时期“乡绅”形象

所谓“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排名第一,地位最为尊贵,也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中坚力量,统治阶层必须绝对保证其根本利益。拥有了“举人”功名,就等于跻身于“士”之阶层,就会得到统治阶层的特别尊重和格外照顾。出于这种目的的考虑,封建统治阶层给予“举人”和知县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免除其和家人徭役田粮,甚至免除挂靠在其名下田亩赋税的特权。

也就是说,就算“举人”不进入仕途,也会成为拥有和知县同等地位的大地主,同样是知县不敢轻易得罪的嚣张群体。

除此之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举人”们,还拥有乘坐朝廷派遣的“公车”待遇,“公车”之上插有黄旗,有着“天子门生”的意思。此等荣耀,别说是知县,就是更高级别的官员,怕也是不敢轻易得罪。

清代“公车”

后记

“举人”,虽然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功名称呼,但其代表了读书人所处阶层的巨大转变,社会地位的急剧提升,更代表了入仕为官的特殊资格。单就“举人”所具备的特殊待遇,知县就不敢轻易得罪;更何况谁也不知道今日的“举人”,明日会成为何等级别的官员,这种未知更令知县畏惧。

作为一县的“土皇帝”,知县的实际权力固然很大,但面对已经身处士绅阶层、仕途前景不可估量的“举人”,也只能给予绝对尊重,不敢轻易得罪。

参考文献:《清史稿·选举志》、《清史稿·职官志·外官》、《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钦点大清会典则例》

发布时间:2021-04-19 07:09

上述文字是💠《古代举人是什么职位?有什么特权?为什么知县都不敢轻易得罪》✨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历史上曹彰有多勇猛?不到三十岁便威震边疆

历史上曹彰有多勇猛?不到三十岁便威震边疆,说历史的时候,提到曹操的儿子们,我们经常提到的是英年早逝的长子曹昂,继承大位的曹丕,才华横溢的曹植。其实还有一个便是勇猛...

[历史] - 2021-08-05 21:14:42

王熙凤设相思局害贾瑞为何还拉上了贾蓉和贾蔷

贾瑞好色瞄上王熙凤,这的确是他的不该,王熙凤反击也情有可原,可是这一反击竟然把人给弄死了,这就有过防卫过当了吧。但是王熙凤设相思局害贾瑞为何还拉上了贾蓉和贾蔷?...

[历史] - 2023-01-06 04:45:22

元成宗在位时与民休息,驾崩之后的动荡不安

元二十二年(1285年),忽必烈的太子真金逝世。按照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观念,忽必烈把希望寄托在真金之子铁穆耳身上。为培养储君的各方面才干,忽必烈派铁穆耳统兵征伐叛王哈丹,...

[历史] - 2021-09-27 09:51:02

古代中的洛神到底是谁?为什么众多的文豪都对她倾心呢?

古代有一个女子她是众多古人心中的女神,屈原、司马相如、曹植为首的一众文人都曾倾心于她。他们为她写词作赋,抒发爱慕之情,优者流传千古,人们也称她洛水女神。这位洛神究...

[历史] - 2022-08-23 03:24:35

花木兰替父从军上阵杀敌的时候面对的敌人到底是谁?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人尽皆知,为此还有一首木兰辞来介绍,当时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的进攻中原烧杀抢掠,朝廷为了剿灭战乱开始征兵,那时候花木兰到战场...

[历史] - 2022-07-15 15:53:51

历史上真实的杨素,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最后是什么结局?

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是一个传奇人物,杨坚建立隋朝,他居功至伟,那这样一位功高盖主的大臣,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杨素是被误读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死倒是很明确,他就...

[历史] - 2022-03-14 06:40:35

曹操迎接汉献帝时还有二十万兵力为啥到了官渡之战就剩七万了

相信每个熟悉演义的人都知道“八十三万”,作为文学形象中一个经典镜头,很长时间我当那是历史真实的。后来我知道我错了,教科书考证了一个二十多万出来,估计是这样来的。假...

[历史] - 2022-12-13 19:57:46

作为西游记中一个伟大的父亲角色,他为孩子考虑了很多很多

西游记中的父亲角色并不是很多,这也不是西游记想要表达的,但是西游记中有一位父亲却有很重的戏份,他就是哪吒的父亲托塔天王李靖。 每一个当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

[历史] - 2022-03-17 02:32:43

最早的火锅可能诞生在商周时期

火锅是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美食,但是你知道火锅的由来和历史吗,其实真正可考的火锅历史,是商周时期的铜鼎火锅。 眼下正处寒冬。火锅,大概是这个时节消费者最喜欢点的一道菜...

[历史] - 2021-12-12 23:14:25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指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原因:以...

[历史] - 2023-02-25 14:21:18

《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是虚构的,哪些却又是真实的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都是从当时记载的史官书写传承下来的,然后有些被那些作者写成了故事,传记。今天我们来分析下三国中到底哪些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哪些却又是...

[历史] - 2022-06-29 19:06:44

张青是什么人?他在梁山是什么排名

张青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资料小编告诉你。 作为江湖人士,少不了要结拜几个兄弟,所谓多个兄弟多条路。《水浒传》里的好汉们都是沿着这个思路,频频上演结拜的桥段。...

[历史] - 2021-12-15 00:40:00

慈禧太后的 “老佛爷”称号源何而来?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

[历史] - 2023-06-21 00:57:05

此人是寒门的噩梦,内政能力不输诸葛亮,刘备错失他如同自断一臂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之后,武将和谋士的作用不再像战争时期那么巨大,这个时候内政能力出众的陈群就显得非常出色,他虽没有明显战功,但是出色的内政能力还是让...

[历史] - 2022-04-25 20:24:07

冯谖烧毁了孟尝君的借据,孟尝君却大为赞赏

孟尝君是齐威王的直系后代,不仅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赢得了父亲的爵位,还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士人投奔麾下,冯谖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的由来是战国时期,各国为...

[历史] - 2022-01-23 06:53:31

历史上的陪葬,秦始皇更做到了极致,后宫的不算,他们最可怜!

殉葬制度堪称中国古代最残忍,最严酷,最血腥的制度,通常都是帝王驾死后由于舍不得宠爱的妃嫔,想让她们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于是杀掉她们陪葬,有被杀死或自杀陪葬的,也有...

[历史] - 2022-05-19 06:14:17
文章阅读TOP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