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钟山》文学双月刊2006年第2期,入选耿立编贵州人民出版社版
《21世纪中国最佳随笔(2000-2011)》
人类的精神自然,你在哪里?手记
1、明月,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是全人类仰望的对象
我否认不了仰望明月是人类的福祉。自从盘古开天地,这种仰望就开始了。这是非常纯净、纯洁、纯粹的仰望;是不分贫贱、没有***,也不交银两,不染任何功利的仰望。试想,有哪一次的仰望,不是满披秋水银霜呢?对我们的先人。
明月悠悠照千秋,月光满地却不流。
人生易老月难老,弹指之间雪满头。
俯仰之间,人类望月,在那丰盈的感兴之中,是无法不蕴含敬畏的──人类对高高在上的东西什么时候能脱开敬畏呢?
想来,人类望月又的确是出自本能,出于低下的地位,出于喜欢眼睛朝上的所为。这当然是极为自然的行为。在旷野,你只要这么一站,你抬头一瞧,这夜呢不算很黑可苍苍茫茫,长空深深阔阔,了无声息,那天海深处正悬一轮明月──你这不是在对月作极自然的仰望了么?在苍茫间。
20世纪80年代初我首谒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炎炎夏日里,那泉水,那经漫长农业社会还基本清白、清明、纯净,还基本健康的泉水,依然下流,依然以天然轻漾的卧姿仰望天上月。这可是曾将千万轮圆月存盘的著名甘泉!是将泉中月与天上月天然对称、相互仰望的甘泉!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红楼梦》贾雨村望月口占
苍茫尘世,天上人间,还有什么东西能被如此多眼睛同时仰望呢?
2.人类本已有了心头月
日本禅师明惠上人深夜禅毕,由禅房走向下房,居然一点也不怕那山鸣谷应的野狼嗥。此乃何故?据说是由于他身披云缝漏出的月光,有明月正陪伴。依我看,禅师算是读透了明月神力的人。望月难道不就是感应神力吗?在这尘世,惟具神力的东西才神秘,才经久仰望,促人壮胆。
我在启蒙前,似乎就已能感觉明月的神秘,想必这与祖母讲过月亮神话,我也看过月的圆圆缺缺,月会藏入湖水,我一走那月也必走有关后来,我考量望月问题,才惊觉人类其实早已构筑了心头月,与天上月虚实呼应。
人类构筑心头月,靠的是长期对月,对月的联想、想象和感悟。
由此形成的心头月,其特征,大抵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人类心头月很静。这是寂静、闲静、安静、幽静、静谧,甚至有些凉静或者冷静的静;
其二,人类心头月逃离尘嚣,十分单纯。单纯得满贮在天宇间的尽是同一的月光,同一得素简,连味道都没有;
其三,人类心头月还是闲寂和清寂的,似月夜桂花跌落王维的鸟鸣涧:不见强烈可感的波动,没有起伏,无法灼人,更不袭人,是悄悄的,轻轻的,带点儿寂寞;
其四,人类心头月是清幽的,是偏暗的清幽,宛同明月刚刚从苍绿古宅后的苍苔上浮升。这清幽带些泉水、空气的透明,接近辞典对幽的多个诠释,还染些安闲、幽雅;
其五,人类心头月任何时候都是幽美的,可亲的幽美;
其六,是人类心头月还一直很玄:一是给人玄想:月上该是幽静阴冷,清辉流溢的,那影影绰绰是有什么在行走吧,是嫦娥、吴刚、玉兔或广寒宫里的蟾蜍在活动吧;二是幽明月光满地,不重形却以人精神;三是月光似可从地下浮现上来,雾一般匍匐在地表,弥漫在地面,可以搬运。月光光,耀耀光,船来等,轿来扛祖母就曾经教我这样唱;四即月光总是虚幻的吧。不是有踏月之说嘛,然你朝满地月光一脚猛踏下去,却何曾见有月光四溅?即便切下长城那么多月光,也砌不起一堵墙,可月光依然夜深还过女墙来,敷在长城上;五是这月还颇似玄虚哲学,说虚却实,道实却虚,有无相生。重神不重形是这月,内敛不张狂是这月,重顿悟耽冥想的还是这月。
任何文化都一样,倘想提升境界,不是趋向神幻,就得臻入宗教,尤其在上古。长期以来,国人就视月为太阴之精,秋分坛设西郊,祭西沉月顶礼膜拜,神秘气息弥漫。
一则禅宗公案这样说:那小偷月夜潜入古庙,一老僧正酣然打坐似心无旁鹜。可是,当小偷空手欲走时,老僧却霍然起立,默默然脱下袈裟相赠。贼走后,老僧仰脸隔窗望月,良久,泪流满面,随即低头喃喃道:你拿得走我的袈裟,却拿不走这窗外的大好月光哪。心头月在这里,已隔离了尘俗社会的人欲之海,承担了精神澄明的角色,表现了精神文化的根本,彪炳了对彼岸诗性世界的沉迷和自选生存价值的终极皈依。
国人心头的文化月光,其实还是到了唐朝以降,才愈加明亮、浪荡,叮当作响起来。以李白为代表的唐朝诗人,吟咏了月,更明亮了月,绣口一吐,诗句的月光,就几乎光耀了半个盛唐。宋朝的苏轼接力吟月唱月问月祈月又访月,月光般的感悟简直就是明月下打扫不尽的树影。
值得一提的还有,对于心头月的建构,感性葱郁的东方民族似乎更易相通。白居易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的诗句传入东瀛,***俳圣松尾芭蕉步出茅屋,望月独吟,吟出的俳句就颇有依样画葫芦味:明月何幽幽,围绕池塘转不休,通宵不停留。的确,在东方文化里你甚难找得到像莎翁在《仲夏夜之梦》里把月亮与不生孩子的尼姑相提并论的那种不恭语句。
3.人月相亲,月寄人生,在于月是旧时月,
在于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幻像
我对人与自然建成和谐关系,一直深持怀疑态度,在今天,在如此的尘寰。
如果说,自然与人确实有过所谓的和谐关系的话,那么,也惟有这人
月关系。
甚至美女嫦娥都奔月了。月人能相亲,月可寄人生,如此等等,表明什么?表明的该就是人与月的和谐关系吧。
表达人月关系,最身体力行的,还是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读《我在美丽的***》这篇川端康成诺奖受奖辞,我发现,或许并非出于自觉,在阐明人生与明月和谐相融时,他极其自然地就援引了被称为月亮诗人的明惠禅师的和歌:
冬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浸月身。
川端阐述明惠在暗处观赏,心境清澈,仿佛与月光浑然相融,认为明惠以月相伴,莫如说他是与月相亲,亲密到把看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没入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习习清风明月夜,通宵共舞惜残年。
川端更说古僧良宽这两句诗,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月,是僧人感到如此遥不可及的纯洁、美丽,不但可亲,至少也能相伴共舞,可共,可依,能寄寓襟怀甚至人生。
如下则是诗人歌德那首著名的月光诗《对月》:
你又把幽谷密林,
注满了雾光。
你又把我的心灵,
再一次解放
你用慰藉的月光,
照我的园邸,
就像知友的眼光
怜我的遭际
这首诗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经由舒伯特等人谱曲已四处传唱。在这首诗里,明月与人的命运,难道不是已相互维系,相互亲怜吗?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
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
人月相亲,望月寄兴且寄身,感兴日月是百代的过客(松蕉芭蕉),时世兴亡,感兴人生易老,人生太悲凉,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因为那明月,是那么纯粹、纯洁、可亲、可依,是那么美,是那么遥不可及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如此的咏月诗句,却表现得含蓄,蕴籍:初看不涉人生,与人生,颇有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隔,然却细加揣摩,则大不然──其内里,实在是诗人面对明月,已将人生的大感喟,寄与明月,遥寄给了可亲的明月
而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位民间艺术家,更硬是将天上月、泉中月和人生际遇圆融在一曲《二泉映月》里,将人月交融推入了抽象而优美、苍茫而深邃、悲怆而凄苦的音乐哲境。此人,便是盲艺人华彦均阿炳(1893――1950)。
阿炳4岁丧母,幼即随父亲和道士习乐,及少年,已是无锡道教界出色的二胡乐师,35岁双目失明后,仍摸索至天下第二泉,沉心沉力地运弓。想想看,明月升起来了。这可是有三个月亮哪,一个悬天上,一个映二泉,还一个正明明白白在阿炳心里。泉中月可也在仰望天上月哪!月光银粉一般,洒落民间,洒上阿炳的身、手及二胡,同时也洒上了《二泉映月》颤抖的旋律。阿炳啊,是把生命对美丽江南风光的追思、慨叹,把对光明和理想生活境界的热爱和憧憬,把对自己痛苦身世和辛酸不平尘世生活的独到沉思,统统都融进这如诉如泣、如悲似怨、反复回旋、一咏三叹的二胡曲调中了。这是月下独特的心语,独特的行藏,具独特宗教意味的人生啊!这是心头月对天上月和泉中月的独特倾诉,是人月关系在最高妙境界的艺术相融!
命运是如此多舛,人生是如此无常,寄谁?惟有寄于明月,惟能寄于明月,寄于明月的圆圆缺缺!
尘世沧桑,关山险恶,在这漫漫长夜,最能体现自上而下人文关怀的,毕竟惟有这明月了。
这明月,这望中的明月,是人生的寄寓对象,不也是人生至境的最高层象征吗?
4、中秋节的出现,终于将华夏民族与旧时月的和谐关系,推到了极致,推上了最高层
中秋节体现了华夏民族思骛八极的辽远和浪漫,体现了华夏民族感节令、观物候的幽微和细致。中秋节成了华夏儿女的思亲节、情人节,成了对地球村的浪漫贡献!
正因为创造了中秋节,才可以说,从冬到春,由春入夏,华夏儿女的每一天都是在朝中秋节走。有哪一个中秋,华夏儿女不是集体复习中秋月?设若天上明月朝下看,必然会惊异这黑夜柔软的寰球上,遍布仰望她的黑眼睛每一只黑眼睛里都悬着一轮中秋月啊!
如此典型地体现中华民族人与自然(月)和谐关系的中秋节,既是华夏民族传统而朝野上下不约而同对自然(月)实行人生朝圣的圣节,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与自然(月)关系曾经和谐的惟一大例证!
人类曾经多么幸运,明月曾经多么幸福,多么完美!
然而这一切,却只能截止到人类的大脚还没有践踏月球,明月在人类眼里还披着神秘的面纱之时!
5、科学探索,还月本相,已无可挽回地使旧时月的神秘和完美,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我情愿相信,登月,仅仅是人类出于对美丽的向往,被神秘吸引。
但是,客观无情,科学更无情,由于人类登月,由于月亮难看的真相大白,人类心头月的美丽或旧时月,被无可奈何地粉碎,无可奈何地成了过去!
明月几时有不再是天才诗句。月球46亿年前就存在。月的阴晴圆缺,也不再是什么人生写照。并非月到中秋分外圆,分外明。月的迟到、早退,乃至旷工,不是由于月有什么情感。作为月亮,神话已彻底丧失。
月全食也并不是被天狗所食,同样不是月在讲尊严,闹脾气,而是太阳光球被月球遮住了。月球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半径1738公里,质量呢,仅达地球的1/81。作为整体,月球并没有磁性。地月相距38.4千万米。而月球每年都将离地球远去3厘米。转动的月,抛给地球的,永远是一副旧面孔。1个月球日目前刚好等于29个地球日。月球表面除了大片平原和一些高山,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圈,全是环形山。即便在白昼,天上照样圆月高悬
谁能想到月球上竟会如此苍凉、荒芜?何处有嫦娥吴刚桂树,何处有蟾蜍玉兔广寒宫呢?月上的寒热幅度是这么大:白天朝阳月面温度达127℃,背阳温度却为-183℃。何见人迹?没有鸡声茅店月,有的只是甚于戈壁沙漠的苍凉、荒芜。是没有社会,没有时尚,不存在剥削压迫,没有洲际导弹的所在。
令人失落的更有月上的死寂。月球上没有大气,因为月球的重力只及地球的1/6,无法拉住飘逸的空气,因而在月上就不可能有自由的风,没有故乡的云,没有彩虹鸟声和四季。听不到汉语、法语、英语。人间疾苦更是无法传播,因为没有声音,是没有任何交流的真空。月上的天空,即便白天,也一片漆黑。
1998年,美国飞船月球探索者号在月球南北极那终年照不到阳光的环形坑土壤里,发现存在多达100亿吨的水冰。但这不是曾经日夜下流的天下第二泉,也不是碧波轻漾的月牙泉,而是混夹于月土的颗粒状的水,绝望的死水。而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想象月上会有海洋浪波荡漾。17世纪初,当伽俐略(实际也是人类第一次)在月夜用望远镜望月时,就发现月表原来存在累累伤痕,他认定凸起的明晃晃的是高山或陆地,称之月陆,而那凹陷的幽暗处是海洋,遂名之月海,并将大小海洋名为云海、湿海、雨海及风暴洋等。在伽俐略所命名的22个月海中,面积最大的是风暴洋,逾500万平方千米。其实所谓的月海是由暗色的熔岩物质组成,是一片低洼地,因为反射阳光的本领比浅色岩石差,看上去较为暗淡而已。
尽管在月球上,能够看到地球反射过来的似圆月般的一盘阳光地球光,然而,人类还是感到失落。
尽管下流的月光打上苍茫云海、大地和海洋,同样会如雨打荷蓬,存在光压,会有压力,有力量,然而那月光,照样是寂静的、孤寂的
科技,似乎在毫不留情地打乱人月关系的方寸了!依靠如此伟大的科学技术,人类将千万年遮掩明月的神秘及美丽的面纱扯去了,彻底扯去了,无情地扯去了!我原以为登月,该是多么美好、伟大的事情,想不到,换来的却是美镜被打碎的无奈,幻觉被蒸发的神伤,情感被欺骗的不适。月光成了病态的月光!美月成了一锅被一粒老鼠屎败坏了的汤!人类成了美妙神话的掘墓人,美月丧生的刽子手,与自己角力的大敌,以科技真取代情感真的聪明动物!
科技,成了大煞风景的手!在这里。
科技探月,除生产出黑色幽默,还批发出无奈和悖论。
科学探索得出的月的本相,与美的人类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定律,没想到原来竟是如此两律背反;在情感上谁会愿意接受假象、接受欺骗呢?美丽的一团银般的旧时月美好的假象,顷刻间竟然就成了丑陋的荒寂之球。美好的假象,由于科学求真已丧失殆尽。丑陋的真象却即使再伤身心也要你勇敢承受。倘若这还真的动机与过程,人类尚可以接受,那么,如此的真实、真相,在情感上却真是甚难承担;人类的情感在失落,身心在自残。而人类却依然还在留恋、还在眷恋旧时月虚假的旧时月,即便明知是假象!人类中心主义风光上天,美好的心头月却要残忍地落地颇具讥讽意味的还有,最近,年届75高龄的阿姆斯特朗,他那把曾经在月球上飘扬过的一撮头发,却被理发师以3000美元,卖给了一位收藏家。怒发冲冠的阿氏欲与理发师上公堂,收藏家却说,归还头发断断做不到,至多只能给慈善机构捐一笔钱。科技主义已开始奴役头发了,头发价值反却能鸡犬升天。这究竟是科技的异化、恶化,还是人类及其情感的扭曲、堕落?
旧月情,旧月意,旧月美,就这样,物是人非,已沦落成为被一石击碎的二泉映月镜象。
如此的往事能够如烟吗?往事不堪回首
1969年以来,除了两次无人登月,人类的大脚,已有六次先后踏上了月球。阿波罗11号飞船宇航员,即那位阿姆斯特朗,在大脚踏上月球时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个人来讲这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而言这又是何等巨大的一次飞跃。然而,他的话音还未落,他脚下人类望中的月球,却亳不客气地迫使他的双脚行动,只能是袋鼠式的蹦跳,这可是渺小得连天下第二泉也无法照映出的鼠辈式的蹦跳啊
6、科技神光普照的尘世,须臾也离不开科技伦理
人类蹂躏自然,原来,并非只是物理污染,苍痍河山,实际上,竟还包含对人类心灵自然的毁灭,对人心的伤残!
的确,并非只是为了人文关怀,更是为了还能有明天,因而,在今天,有许多问题都需要赶紧追问,需要重新审视。
天海是如此苍茫,天路是如此遥远。人类何以要登月?仅仅只是为了探秘?只是为了证明人类不是芦苇不但不脆弱而是非常坚挺、伟大?只是为了张扬与大自然争霸的雄心?是企图逐步占领月球?是强国间的争霸?-----是为了求证科技远比旧月亮更有神话色彩?是为了宣扬科技主义或工具理性能使自然异化,使月亮异化?
人类又何以就能够登月?仅仅是因为科技主义的天梯那一头已经可以靠上月球?-----谁说登月靠的是科技?登月有何难哉,人类,还用得着使出吃奶的力气登这月球吗?践踏月球,太容易了,容易得就像大人与孩子一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然而,纵然是游戏,你只要是在破坏心头月,你就是在违背道德规范,------谁都无法认同破坏美还能是符合道德规范!
事实上,破坏美月只是一个缩影,一个象征。在今天,科技主义已像脱缰狂奔上原野的野马,正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层次和深度,在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企望科技主义止步不前只能是天方夜谭!科技主义对美的伤害乃至消解,已成为了世界性问题。
深忧我心的,是科技发展到今天,依然无法建立起良善而公平的科技发展法则科技伦理。谁会在乎科技伦理呢?而没有科技伦理,你敢断言这科技,浑身上下冒出的都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力量吗?
其实,人类即便再狂妄,也无法进化成可一口吞下月亮的天狗。而且,人类的骨子里根本就离不开神,永远离不得神,人类一直都在设法供奉自己的神!宗教上的神失却与否在今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心中业已在供奉一尊至高无上而又特殊的大神-----科技神!而且正越供越高,越供越大。任何神祗,其实都是人类自己的制造,然而,人类对科技神的态度却有所不同:一方面对之顶礼膜拜,心甘情愿匐匍于地,心甘情愿接受奴役,另一方面又禅精竭虑欲掌控之,占有之。人类供奉科技神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彻底占有科技神,将科技神化作自己手中的权柄。
必将促进人类社会酿出灭顶之灾啊,这有着两面神面目的科技神!
7.人类依然要望月,然而,心月在哪里?
人与月本来是存在两种联系的:一是物质物理式联系,使人有月可观,月对人产生引力,月光和潮汐影响人寰;二是诗性(精神)联系,使得旧时月能成为人类中得心源月-----心月或人文自然月。可是,这种诗性联系,而今安在?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自然就被推上了被异化的战车,在今天,这异化正愈来愈烈。人在异化,月又怎能免劫?对于天上月,人类即便再仰望,也已不再是旧时的仰望,何况明月,也不再是旧时的心中明月了。谁还会傻乎乎地以身寄月呢?今天给孩子们讲月亮,我就无法说出老祖母说月的意境了,遑论纯净的诗意。
人类依旧会在月夜读泉。只是这泉,已不再是有原来内涵的天下第二泉,那泉水所映之月,也无法再是旧时月。
人类依旧会日夜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可这流荡入科技时代的音乐,已平添了悲酸的曲折,无奈的沧桑和无尽的凄凉,成了对缺乏秩序的尘世、残酷的尘世的悲叹,成了对苦难世界企图的超拔。这音乐使人想起侵月的暴行、天堂旧时的美景。这是命运多舛的人类带有紫色宿命的音乐,是激发良知未泯的人士沉思而奋起的音乐!成了凄楚,成了悲怆,成了告别,成了遗言,成了预言。这音乐,这苦命的音乐啊
没有任何道德规范约束的科技神,犹如包裹着地球的污染愈来愈重的空气,正每日每时,越来越紧密地围压人类,围压低头操持科技的我们,深入身心。真是神光普照啊!
世人总讲人权,但对自然美和自然的神秘,却从来就不讲什么权利,连起码的尊重也没有!还可不可能留存一片心灵自然,或者半片人文自然?人类的精神自然,你在哪里?
人类仍然要望月,然而即使再怎么望,又怎能找回旧时的感觉呢?____没有乌啼,连一声也没有,旧时月已经彻底沉沦。
人类的生活,能够没有天上明月吗?能够丧失地上的月光吗?人类能够永远失去心头月吗?
而心月在哪里?心月何处寻?
2005年1-10月。泸州至羊城
发布时间:2023-01-05 23:40
上述文字是💠《心月何处寻——自然笔记》✨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编辑荐: 在它的远方,一定会发现今生的美丽,一路走,一路歌,把期盼的日子载满岁月。 人生,不过是一场结局不一样的旅行,生命的欢愉,是不放过每一处风景。 为何不能忘怀,...
编辑荐: 时间改变着一切,一切改变着我们。从前看不惯的,现在都习以为常了;曾经做梦都想得到的,现在却不需要了;开始很执着的,到后来很洒脱的放下了。 生活总会给予你太多烦...
记得小的时候,妈妈常带我去外婆家,外婆特别的开心,每次都会打开她的小橱柜,捧着一大包的糖果,有时候,我和弟弟就在那里听外婆讲故事,她们在那儿缝纫,做饭,聊天,等等...
编辑荐: 我阅读语文,获得知识。让我认识到了人生中的友情、亲情;感受到了祖国江山那无限优美的风景;感慨报效祖国之情。我热爱语文,因为它用最真实的话语,遗留下了千古文化。...
昨夜,春雨如丝,淅沥一场,润物,细无声。天地万物,饮甘霖,吸精华,厚积薄发,欣然蓬勃,千红万紫,百媚千娇,新绿点点,青翠欲滴。春光美,春色新,处处可寻,处处可觅。...
【导读】酒之浓烈,酒之醇香,酒之回味无穷,似诗般令人尽兴而沉醉,流连而忘返。细品也好,畅饮也罢,彼时诗人心中的点滴情愫,皆由那长长短短的句子一一道来。 自古美景出美...
【导读】在遥远历史的深处,还有多少一样曾经鲜活的面容无法宣告他们的存在,他们已经和泥土合一,融化在空气和阳光里,在千百万代人的鼻息之间默默地述说着生命的传奇。 我本...
高尔基的《海燕》,我读后产生了想见海的念头,从学校直到工作,期望的火焰越来越旺。恰巧有次笔会在海滨城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心花怒放,激情看海。...
昨天晚上,下了场雨,今天爬山是个好天气。早上我驾车来到青竹山下,停车场上早已摆满了私家车。看来今天爬山人多。 雨后的青竹山空气清新舒适,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繁叶翠绿...
当爱情来临时,请你友好地善待,即使只是擦肩而过,也请好好珍惜。 有一位男孩叫卓君,他喜欢一位女孩,叫做紫萱。也许,你听到名字也一定也会想象得到那是如何一位女孩。 她...
冬天的太阳划着双桨,悠悠的穿过晨雾的海洋,拴在了窗口的码头,把那一点淡淡的热情,倾到进冷冷的室内。淋醒了沉睡的文字,慢慢的爬进那张如田的方格。 懒散的诗人,轻轻的舒展了...
编辑荐: 那些平凡的繁华,对我来说总是此处安好,如果我天生只是一只萤火虫,我又何必奢望照亮所有夜空。 等在街边,看着眼前人来人往,安静的心突然有种风景自然流动,光年...
岳麓山下有座精致的大院落,院落里的格致已经记不清楚了,但门前的那副分别出自《左传》和《论语》的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却至今不忘,那就是岳麓书院。每次走进这个院落...
【导读】在雨的遐想中,我们信马由缰,任思绪驰骋癫狂。无论是狂风暴雨亦或是和风细雨,其实每一种境界都别有一番情趣。在暴风骤雨的猛烈中我们感悟到大自然的愤怒。 又到了梅...
【编者按】当路途遥远时,爱,可以缩短距离;当心感到寂寞时,思念,可以化解那份孤独。即便路途再遥,只要你的情坚贞不移,此生就再也无法忘记;不管天涯海角,只要你的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