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下乡日志54:欠款——下乡日志62:忙乱》,很多网友都想阅读✨下乡日志54:欠款——下乡日志62:忙乱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下乡日志54:欠款
前些年,村里着急着上项目,摊子辅得有点大,哪怕是在资金没有来源的情况下,仍在不断上项目,导致工程欠款比较多,上次市巡视组到村里的时候,才大体了解到,估摸着欠了近600万。
600万在当下,确实不是一个大的数目,但若没有一点经济来源,那这笔钱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村庄负重很大,难以前行。
当前,村子里采取的政策是能拖就拖,毕竟这些欠款不是在他任上欠下的,而是上一任留下的尾巴,都讲新官理旧帐,但这笔帐确实也不是一下两下就能理清的。对此情况,镇里也是相当了解的,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本来问题不大,来村子也有一段时间了,也没有接触到任何欠款方来村要债,民不举官不究,这是为官的陋习,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便于下一任轻装上阵,维持现状的。
当然问题回避不了,即便回避他依然在那里。村里有个信访大户,前些日子还和镇行政失当问题打了一场官司,并得到两级法院的审判支持,虽然这种行为不能大面积的宣传和鼓励,但对于培育村民的法制意识,强化行政人员作为规范,坚持依法行政还是有效的。
就这么一个大户找过我,也找过包村领导,多次谈到新塘水库建设工程欠款问题。
这不是我一头发热,想着解决就能解决得了的。首先这个情况我并不了解,怎么个来龙去脉,必须要先弄清爽。其次解决这个问题,当下村庄的集体收入相当薄弱,若是支付将无法运转,为此即便支付也要考虑如何支付的问题。最后也是最头痛的问题,这个工程欠款在整个村庄的建设欠款当中还仅是小头,仅仅才30来万,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迎面而来的就是更大的一笔、更多的欠款,牵一发而动全身。
和包村领导以及两委成员相商过多次,确也商量不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最消极的办法就是等换届选举时,上届村两委再次当选,在谁手上弄出的事由谁去消化解决,这是推不开的担当,可能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当下,确实够呛。
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何不起诉,走法院审判的路子。
在后面与包村领导再次聊到这个事的时候,才了解到,向我们反映情况的人并不是工程承包户,仅仅是为工程承包户提供原料的分包户,村庄与其本人并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难怪学会诉讼法律的人怎么在这个问题上面不会走司法途径。
或许这也是侥幸,使这个包袱仍然可以顶在脑袋上,而未被打破,但并不是终极路子。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侥幸替代不了法制,还是得想办法,否则诚信缺失,会让本就难以为继的村庄更加难以往下发展。
下乡日志55:治污
若不是省暗访,估摸着自己不会去关注到村门口池塘水质变坏的问题。
估计事情已经有好几天了,镇相关领导来村检查指出了问题,和包村领导在塘边有点发愁。清洁卫生的老汉也来到塘前,骂骂不休地说这个活没办法干,钱少人累,天天扫也扫不干净,而且池塘水面漂着的是梧桐屑,无法根治。
旁边有位村民却告诉我们,水质原来不是这样的,关键是有人在村里养猪,清洁污物的水偷排到池塘里来,认真细看下,确实水质有像猪粪污染的感觉。
村民还告诉我们,不光是村里偷排,中央渠道上游来水也被污染,是同一个人在山后养猪,将水偷排到渠道污染了池塘。请他带路,沿着溪水往山上爬,到半截,已无路,全凭自己除草前行,带路的人不想走了,估摸着也是不想得罪人,我们再往前走了一大段,因天黑,往回折返了。
第二天下午,包村领导告诉我,在文书的陪同下,他又去了一次,终于发现了猪场,但有点麻烦,对方是复转军人,坐过牢,离过婚,现和老娘住在山脚平房,去的时候发生了争执,双方不太愉快。
村民与其中一名村委关系要好,两委会把事提了出来,村委说这人很可怜,不仅穷而且是穷得连抽烟的钱都没有。
本一直找不到说辞的我,顺着他的话说,我们不是要将老百姓的饭碗砸掉,而是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方面穷得连烟都抽不起,说明养猪不赚钱,那养得有必要吗?另一方面猪养得把池塘都污染了,临近夏天,蚊虫滋生,不是让全村人受过吗,肯定不能为一个人而影响全村人的生活吧!第三方面政策是对全部的人公平,而不是偏颇于某个人,既然上面已经有规定,那这个猪还是不能养吧。
村委答应去做做工作,并很快地回了话过来,对方已答应不养猪了,但是要等这批猪出栏,现在猪出栏三个月就可以,已经养了一两个月,最多也就个把月的时间了。
我想制度也不外乎人情,这不是不可以商量的!但包村领导提醒了一句,如果不把母猪处理掉,猪场肯定还会重新起来的。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村委,他说对方已经答应处理母猪问题了,关键是想弄些补偿款。
因去年猪场已被处理,母猪已有过补偿,现在补不补得到,我没有底数。只是答应和上面再协调下,如果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一起做些努力工作,如果政策无法倾斜的情况,可能还是要再做做工作。
村委答应了,但事情没了,始终是个隐患!
下乡日志56:想法
入村以来,一直想做一篇文章叫做社区化的新农村。
想法缘于与全体村两委会成员交流时,都直指农村工作难题和关键点都在宅基地的问题上。
新农村建设由来已久,诸暨也有一个点被省指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离所在村不远,清一色的农村别墅,整齐规划有序,漂亮极了,但遗憾的是这个示范点没有办法复制推广,原因也在于一个,即土地的合法性论证倒现在还是存在问题,大量的建设新型别墅远远赶不上村民需求。
示范点没有办法复制推广,说明内里是存在着致命缺陷和问题的。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名支委曾经给我支过招,将现已发放承包的土地全部收回,留下一部分土地后再行发包。不讲这个方法是否可行,但涉及面太广,而且农民现有的利益是受损的,并且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日益缩减受限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上是村民日益增长的建房需求与土地资源日益缩减的红线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是要做加法而非做减法。
所谓的加法是要在村民新建住房的同时要收回至少同比或更多的土地资源,所谓减法就是在现有的土地资源蛋糕里扣,直到扣完为止,大家都没盼头结束。
做这个加法,关键的问题在于更新观念,这种观念不仅要更新的是行政审批人员的观念,要把建房用地指标与收回土地指标相挂钩,要通过建房收回那些危房或老宅。还要更新的是农民的观念,不能把建房做为根本目标,而是要把住上舒适宽松的房屋为目标。
总在想一处宅基地若是建上五套集资房,五套房收回的肯定是一处宅基以上的土地,这就是加法;总在想社区化建设,一些零散的用工资源、环境资源、治污资源、水电资源、道路建设都可以集约,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办其他的事,这就是加法;总在想自然村合村后,若是不改变这种现状,仍是各扫门前雪,心想没有聚集,唯有住在一起,来往得密切了,心也就齐了,事也就好办了,这就是加法;将村中的空心屋、老宅、旧房整治清理,清理出来的土地无论是用于农业还是用于工业,集体收入增加,村庄建设变得更加漂亮美丽,这就是加法。
下乡日志57:方案
方案下来了!
我在书记办公室,驻村指导员往我和书记手里各塞了一份镇里关于落后村的整改方案。我看着标题,没细看内容,因为前期镇里摘的初稿是发给我过的,里面的内容大致是有数的。
看了看书记,刚才还在谈笑风声的他,脸有点紧收,不大高兴的模样。
可以理解他的变化,好不容易消停下来的声音,结果又被这份整改方案给唤醒了,记住伤疤总是痛苦的。
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讲话,气氛有点压抑!当初定下村子为落后村,书记不知情,我被任命为第一书记,书记不知情,这会儿方案出来了,他仍然不知情,估计他是在气镇里没有把他当一回事。
我拿着方案笑笑,冲书记说道:别太在意形式,我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也是虚里来虚里去,唯有第四点为村子里办事实还比较靠谱,只有心思用在村庄的建设,成绩出来了,问心无愧了,自然而然上面也会给予认可的。
书记用手指敲了敲被他放到桌面上的整改方案,连说了几个这,就是没有下文。
我想今年定我们这个村子可能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镇里污水管道埋设就剩下我们一个村子了,这项重点工程希望能收好尾,所以给我们很大的期望值,若是工作没有干好,我们更无法向上交待,工作干好了,这顶帽子也自然而然就会被摘掉。
台阶,这时候需要的是台阶,这个台阶搭好了,人下来了,情绪理顺了,什么整改也就自然会被重视到。
你对村子里的建设,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现在我所听到对你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说明村民是对你和两委班子都是认可的,太在意这种形式,也不利于干工作,我个人的想法,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当前这项重点工作不能放松。
此时书记的情绪才稍有点放轻松,于我再聊起了刚被打段的话题。
火车靠火车头带,整改抓头才是关键。
下乡日志58:建房
在巡村的时候,马志勇的娘又拦住了我们,没有其他的事,就是一个要求,2012年宅基地指标已核发,但因村庄规划中的路没有建好,使她无法在田的中央去建房。
若是解决好农村宅基地发放和建房问题,农村工作说破天来都不会有大事,最多也是家长里短,你多我少的鸡毛蒜皮之事,加上不出五服的亲戚关系,多少都会被很好解决掉,难缠之人和难解之事实际上并不多见。
耐着性子陪着包村领导听完她的话语,没有表态,其实也无法表态。包村领导颇有智慧,告诉她:村庄规划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变更,其次村庄重大工程建设要以集体收入量入而出,不是规划过的道路都要建设,最后建房的事主要还是要依据自己来解决。
老人家还在追着我们要答复期限,其实已经将答复告之,这类问题也不是可以给予期限的。
村庄建在集体收入负债近600万元,不敢启动任何一项工程,现在所涉及的工程全部都是上级投入,村级财政并不支出的。
不能讲老人家无理取闹,若是村级财政丰厚,为村民做一些大家都愿意都有收获的好事,我想是每一任村官都愿意做的。但是这种动用本就薄弱的财政为某个人服务,我想两委例会也是通不过的,更不要去讲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毕竟这类现象太多了。
事情总要讲个轻重缓急,要主次分明吧!于马志勇家建房应是当前头等大事,但于村而言,马路修建却并非放在第一位的工作。当下工作的中心和重点,镇里已经明确,要将村污水管道埋设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也就是讲马志勇所提的路在近几年内可能都难以提上议事日程。
但比较头痛的是,本就是一件可以放到桌面上讲的事,可以理直气壮挺直腰杆讲的事,与一些私事扯起来,就总显得不太那么光彩。老人家说,是不是三改一拆,我们举报了书记,书记就报复,不修这条路,我想这也仅是老人家的一家之言,上不了台面的。
建房与修路,村民建房与书记违拆,本就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被硬生生扯在了一起。
建不建得起房与批不批得下宅基地和是否条件都具备去建房,这些都不能相互关联,关键还要靠自己。不是愿去解决问题,而是要看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绝大多数村民的集体利益,是否符合当下村庄建设规划的实际,我想这个底气两委还是有底气的!
下乡日志59:清塘
心情有点不愉快!村里被市五水共治暗访组通报,两处中央渠道治理不彻底!
暗访组成员有一名是学校下派的老师,不愉快就在这里,不是讲问题不能通报,更不是讲因为我在这里问题就不能被查处。关键是还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且问题查处出来也是要去解决看整改的。如果沟通得好,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更好地被解决,甚至可以现时现地现场进行整改,再说通报前,也没有和我通气,搞得我有点措手不及。
打了个电话过去,有点严肃,讲的主要意思就是,我在村里任职期间,如果村庄里的问题被发现,最好提前和我沟通一下,一是便于我有个心里准备,二是便于我们更加高效地去整改。
但问题依旧在那里,怎么办?
中央渠道治理不彻底,问题在于渠道底部的水草漂浮,将污物留在水草之上,使水流不畅,显得水质较脏,而实际上水质非常清澈,这个我还是有底数的。用手试了试,水草的根不牢,很容易就拔了下来。
准备在两委会提下这个问题的处理!
未料及一段时间下来,两委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视线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好事,也是组织部所期见的,委派我任第一书记所要达到的。会上不仅是两条中央渠道问题提了出来,总村村部前的池塘和另一处黄泥塘的治污问题也一并被提了出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很快就形成了决议和方案。顺带着另一处自然村剩漏段明沟的修缮问题也一并解决,花费不多,受益却广。
村部前的池塘很快就被抽干了,并没有原先预料的污水偷排直排问题,但入口的水质却显得混浊,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再次回放的水过不了几天就又要被污染富氧化。
办法总是困难多,池塘原就放置一根排水管,跨马路引冠山溪渗到池塘。因为其水位较低,渗透水的力度不明显。反倒是池塘旁的渠道,因水位较高,流入较多。
书记很负责任地盯在现场,找了两个人,抬来一袋泥沙,将旁边渠道入口堵了起来,起先还有滴渗,滴渗的水与溪水相比,明显混浊。
借着清塘时机,又在塘中央竖了两块保护水源,严禁游泳的牌子,保洁员也一并将池塘底部的塑料袋和污物枯枝捡了起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问题发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问题吓倒,慌张无主意!
坏事可以变好事,关键要看如何作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清塘于村庄来讲,我更愿意看做是件好事。
下乡日志60:补偿
蒋国英反映的事其实很小,事情也很明白,但就是弄不下去,这里面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念问题。
电力公司入村建铁塔,每只铁塔赔偿8000元,其中每只铁塔脚1250元青苗补偿费,另3000元为集体土地征用费收归村集体财政。
问题就出在青苗补偿费的发放上,因村办事人员工作不细致,将青苗赔付款打给村里另一名老人,而真正利益受损的蒋国英没有得到赔偿。
支书的意见是村里已经支付了这笔钱,现在应该是蒋国英去找错收钱的老人拿钱,而不是向村里拿钱。看上去似乎理由冠冕堂皇,但实质上逻辑混乱。
首先这笔钱是村里工作人员失误所造成的,虽然不是两委会成员的错误,但这名工作人员是受村里委派,代表村里在行使权力,无论权力行使是否得当,其责任都应由村里来担当。
其次蒋国英在事情上并没有存在不当,申请补偿合理,补偿范围符合标准,事实举证清楚,且她并没有义务和责任去追责误领的老人,按照源头追责,找到村里并没有错。
第三责权应区分明晰,追责应由村里向误领老人追要,而不是将矛盾推诿扯皮给不相当的村民,工作中是允许出现失误的,但出现失误纠偏的责任应该是由主体部门完成。
支书一时想不通,但在这件事情上,村长比较明白!
两委例会召开的时候,村长叫文书将钱物发放单填写好,先签了自己的名字,而后将单子递给身边的支书。看得出来,书记还有点不情愿,没有爽快地落笔,工作上应有的谨慎是应该的,但过度谨慎就显得魄力不足。
村长拉住书记,耳语了几句,估计与上面所讲的意思差不多,最终书记还是在单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名。
会议开完了,却没料到蒋国英已经等在会议室门口,见门一打开,就冲了进来,直嚷着书记的名字,质问事情如何处理,这时倒见书记很有底气地指着文书说:你的事情不是已经处理完了,发放单都在文书那里,你去找他拿。
蒋国英有点面红耳赤,估摸着原以为不会那么顺利的事不料如此方便,倒弄得自己手足无措,于是忙不跌地说着一些感谢的话退了出去。
是的,为民办事看的是方法,讲的是道理,无论情感远近,只要道理在都应主动作为。虽是件小事,却藏着大道理!
下乡日志61:平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在当下的今日可能不太适宜了。碎片化、快餐式、短平快都早已让大家失去了等待与品鉴的耐心了。村里的杨梅品质虽好,可如何推广出去也是一个问题。
最初我的设想是成立一个协会,搭建一个平台,以村的名义请镇出面,借助诸暨发布等载体进行宣传。另外与水果商签定诸如合同之类的契约,解决杨梅销售难、保鲜难、推广难的问题。最后发展杨梅产业基地,因杨梅生长周期要五年才能采果,必须要让老百姓看到利益,看到好处,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杨梅种植当中去,不断扩大村子的杨梅品牌。
请其中的一名村委做了些先期的工作,将村里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几户先相商了一下,但在后面对于杨梅种植摸排中,我又不得不叫停了这项原本认为推动起来不太吃力而见效较好的活。
因为杨梅种植的60%被上任村长承包出去了,协调解决好历界两委主职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任职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在村里比较平静,这件事出来,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我吃不准,而且一旦矛盾出来,化解化解不了,我更加吃不准。谋而后定,既然事情都吃不准,那就更加不能急着上马。
我把我的忧虑给村委说了一下,他也能理解我的担忧,确实现在这种平静的生活一旦被打破,出现问题的概率还是有的。但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村委说事情可以明不做暗做,平台的事可以先不做,但搭建的前期工作可以先做,若是对老百姓受益,对方也是不好放到桌面上来讲反对意见的。另外若是暗地里做得好了,也是能吸收不同意见的阵线人员,必须矛盾不常在而利益常在,见到利益对谁都没有损伤的情况下,都是愿意做事的。
关键问题还在于对方的态度,对方如果仍想为村庄建设服务,想当村官的话,那么对于村庄建设有好处的事,他更会积极参与,即便他明着不便参与,也会暗中参与,并派出自己的代言人。
想想说着也对!
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自己的第一则代言杨梅生长图,并广邀好友上门来村采摘哟!
下乡日志62:忙乱
实事求是讲,抓规矩型村干部没有错,但要看到基层的忙乱与乱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上级作为不规矩所导致的,当公权力私器化的时候,上层的不规矩就带动了下级的不规范。
公示栏锁了几把锁,是怕风吹得大了,把公示栏的玻璃窗震破。但经常见公示栏的玻璃上贴着公示文件,撕下后胶水与纸屑粘得很牢,清除不力且难看。
发现已经不是一起两起了,多次发现,都是镇里工作人员图省事,将本应贴在内里的文件往玻璃上一贴了事。终于耐不住,趁着镇里副书记来村参加重点工程推进会的契机,把这个问题反映了过去,确实如此!
镇里推进工作办好事,无论是前面的补报住房困难户,还是公墓进出道路浇铸,亦或是村集体土地性质改变,都是直接通知到个人,而且时间匆忙,通常是当天叫去现场要拍板。
村级事务集体研究,这样让我们如何研究,这不就是上层作为不规范带来的下级忙乱和乱忙吗?
上次两委例会召开的时候,我提出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无论是上级财政还是本级支出,无论是当时应急还是长远规划,都要做到只要事关村级事务都应提交会议研究,这不仅是集体领导的体现,关键能够消除大家内心里的相互质疑,使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还提出作为干部应该守规矩,守集体领导的规矩,无论什么事,自己是否舒心是否合意,只要是两委例会研究决定的,对外一致按照决定去解释,不要有不同的声音。但允许发表个人意图,这种个人意见可以在会议记录本上填写,也可以按照组织程序逐级反映。
所幸的是,两委会成员的觉悟都比较高,在说了以后,无论是急事缓事,无论是大事小事,无论是分管的事还是集体的事,都能上会去说一下,但我知道这不是治本之策,而是治标之法。
治本之策在于上级的规矩,讲规矩应该由上至下,上面正了,正面也是不敢歪的,上面规矩了,下面的忙乱和乱忙也就少了。
发布时间:2023-06-06 09:38
上述文字是💠《下乡日志54:欠款——下乡日志62:忙乱》✨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