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巧云别传》,很多网友都想阅读✨巧云别传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巧云别传
一
作者在《徐老大那些事中》,讲述了徐家羊肉汤馆兴衰的故事,那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在这座古城中三民街九十五号这条老街、这个老宅院里的陈年往事,只是,对其中老板娘孟巧云的故事说的很少。
说起这位老板娘,旧时文坛上有个作家张恨水,他说形容漂亮女人只须三个字:高、胖、白。这样说徐家老板娘似乎还不够,她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六个字:高挑、丰满、秀丽。欢眉大眼、细皮嫩肉,再加上阿娜多姿的身段,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虽然已是孩儿他娘,一点儿也不显老。
说起老板娘的身世,那可有点远了。她娘家姓孟,原来是沛县一户大财主,家有良田百顷,骡马成群,还有占地十余亩的宅院。民国三年,孟家老爷新娶了一房三姨太,这时候的孟老爷年近五旬,虽然好色,但是干那些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可是这位三姨太不仅青春年少、姣小玲珑,还生性开朗活泼,所以老爷就很难满足这位三姨太的欲望。
孟财主家有五六个长工,其中一个姓姚的老二,当年也是二十多岁,不仅身板高高大大、结实硬朗,而且性情也随和,东家叫干啥就干啥,不会偷懒使奸,利利索索。三姨太每次出门赶集、串门、回娘家,都是指派姚老二给她牵着毛驴背着包袱。
话说桃山集每逢(农历)三、六、九逢集,一条官路是南北大道,还有一条小路,过运河、翻桃山,再穿过一大片高梁地也可到集上,小路自然近些。三姨太每次都要走小路,这样一路上同来同往,老二又是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之人,见到三姨太也是打心里喜欢,免不了对三姨太嘘寒问暖。为了打发赶路的寂寞,老二也会给三姨太哼段小曲或讲个笑话,逗得她骑在驴上笑得前仰后合。偶尔,老二也大着胆子给她讲个带色的荤段子,逗得三姨太心里痒痒的,抿着小嘴偷偷地一笑,还朝老二后背踢一脚,或者给头上一巴掌,娇声嗔道:你个死老二,真坏!
这样天长日久,一来二去,男女之间免不了日久生情。虽然是主仆关系,但是两人都二十来岁年龄相当,在一次秋高气爽,高梁满坡的时候,二人干柴烈火,终于忍耐不住欲火烧身,躲到高梁地里干了那事。
那一回让她太舒心了,三姨太当然不满足,还要来,老二打了退堂鼓。一是做贼心虚,怕人遇见,万一败露出去,不死也得搭上半条命,他从心里感到不踏实,二是想到还有十几里路要赶,自已耗尽精力,腿酸腰疼的还得背着包袱,怕受不了折腾,就打心里不敢来了。
自打这一回三姨太并不满足,以后二人只要有机会外出,总要走小路,钻进高梁地里,偷偷地欢愉一回。和老二在一起的欢畅舒心,在老财主那儿永远也得不到。但是,为了掩饰这一切,三姨太也会隔三差五地跟孟老爷睡一会。
一年多以后,三姨太生下个娇娇的女儿。因为连日阴雨,生她的那个时辰天空突然放晴了,所以给孩子取名巧巧,大号孟巧云。十六年以后,巧云如出水芙蓉婷婷玉立,不仅像她的生父身材高挑丰姿绰约,长相更像她的生母桃花玉面娇嫩丰盈。十八岁那年,嫁给了虽是同村老乡,如今已在城里开羊肉汤馆的徐家大少爷徐康山。一年后生了个男孩,就是徐家羊肉汤馆的第三代人、后来的徐老大。
这位孟财主三姨太生的巧云,二十年后名正言顺的当上了徐家羊肉汤馆的老板娘。
二
老板娘孟巧云主持徐家羊肉汤馆,生意上的事可谓繁忙。
原来的店铺经营都是公公管着,可惜她嫁过来的第三年,也就是生下徐老大刚满周岁,公公在一天早晨大解时突然间去世,按理说店里绪事本该由小老板、她的丈夫徐康山管起来,无奈这位大少爷是个游手好闲的角儿,听戏、打牌是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很少插手店里的事,对经营管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孟巧云不得不把一切都担当起来,对店里货进货出、钱财管理、人员安排------一切大小事物都学着管起来,渐渐的事无巨细一一管得有条有理。
专事四邻八乡收羊、贩羊的由王五负责;专事宰羊、剥羊的由邵老六负责;专事分割羊肉以后初加工由丁三负责------,老扳娘光是这些外围的跑腿头目,每天起码要接待一次,问清进度情况、算清货款、工钱,然后开票让帐房支钱,别说还有店里的一摊子琐碎事:跑堂小二的人手、大小厨子的调遗、柴米油盐------真是千头万绪,头脑不清楚,腿脚不利索还真撑不下来。
巧云从来都是风风火火、大步流星,把店里店外、前堂后厅的事处理得头头是道、清清爽爽。更麻烦的事是正值兵慌马乱的年月,那些税腿子(旧时负责收税的公职人员)、芝麻官、地头蛇、黑社会都来蹭吃蹭喝,吃饱喝足临走还想不空手,口袋里装上一盒烟或者怀里揣上半瓶酒------遇到这些刺头,老板娘孟巧云只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不可轻易得罪这些人,毕竟有时生意还得靠他们捧场,也不可过分纵容这帮游手好闲之人,他们往往得寸进尺,毁了生意。
有个地痞头子姓张,因为与人打架脸上被对方砍了一刀,落下个大疤,所以人称张疤。他自已常来蹭吃蹭喝不说,还时不常带几个孤朋狗友的来店里大吃二喝不付帐,店里伙计也气不过,把这些事禀报老板娘,她说:我知道了,瞅机会拾掇他。
话说这天张疤带了几个人来,巧云把他们让到一个摆四张餐桌的大厅坐下,好烟、好酒、好菜的招待着。张疤酒过三巡,巧云端着酒杯过来了,穿一身光鲜的旗袍,开衩处一闪一闪地露着丰美的大腿,她故意站在张疤身旁,频频给这伙人敬酒。此时张疤已有几分醉意,惺眼朦胧地看着老板娘:高挑的身段,乳房高耸,屁股滚园,真是光彩诱人,不由自主伸出手来在她屁股上摸了一把,自感不过瘾,又轻轻地拧了一把。老板娘强忍着怒火,只听得叭的一声脆响,张疤脸上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这时,整个大厅里四桌酒席上的几十口人,被这响亮的巴掌声吓了一跳,几十双眼齐刷刷地转过来,聚盯着老板娘和张疤,只听巧云一脸怒气冲冲地说道:
张爷,你是不是太过分了?平日里白吃白喝老娘不和你计较,今天怎么竟敢在老娘这里动手动脚?你真是狗眼看人低,有点小瞧老娘了吧!------
几句话把张疤说得满脸通红、一脸的羞怯,他看到这时门里门外站着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心知肚明这是老板娘有备而来,看这阵式自量也不是对手,心想不可造次耍泼,否则更加身败名裂。
他带来的一位朋友,赶忙替他赔礼道欠结了帐,领着张疤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一件事,教训了这帮常来惹事生非、蹭吃蹭喝的闲杂人等,都知道徐家羊肉汤馆的老板娘是个惹不起。
这一切也使她的丈夫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媳妇猛一看是个秀里秀气的妇道人家,实地里却是个日里万机的汉子。于是,每天晚上康山都心甘请愿的给他这个漂亮又能干的媳妇捶背、洗脚。
这样平平安安的过了两年,巧云又怀孕了,眼看肚子一天大起来,再操持店里这一大堆事务实在是力不从心了,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决定,请一位懂行的经理来管理吧!
三
巧云生性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原来有店里的事操持着,虽然忙点累点可是她心里挺充实,这一下子把生意上的事全部交给了聘请的刘经理,自己没事干了,不光不适应,心里还没着没落的怪不是滋味。
丈夫徐康山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对媳妇说:我领你听戏去吧!省得在家闷得慌。巧云想:去罢,反正在家也闲着没事。于是坐上家里的黄包车,一会儿就到了庆云大戏院。
巧云在娘家的时候,老爷的寿辰也办过堂会,请一些戏班子在家门口搭个台子,为的是让村里四邻八舍都来听戏,热热闹闹的为老爷捧捧人气,不过那都是些柳琴、梆子等地方戏。这回在庆云大戏院听的是京剧,巧云看得有点稀里糊涂,唱词更是听不懂。
康山坐在一旁,一边看一边给媳妇讲解:
------这是一出苏三起解,讲的是苏三被人污陷,被判了死罪,将押往南京重审,你看这个丑角是公差崇公道,他从牢里提出苏三来准备上路,穿红衣服的就是苏三,你听,她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就当报还------
扮苏三的演员唱的娓婉动听,激动人心,一下子就把巧云迷住了。只这一回巧云就听上了瘾,不光是京剧唱腔的优美动听,苏三长相漂亮,装扮也十分艳丽,很耐人细看,让巧云没看够,还有更牵动人心的是,苏三的命运如何?她见到旧时情人了吗?那个当官的三郎能解救她吗?------一连串的问号在巧云头脑里转来转去。
第二天下午,还没等丈夫开口,巧云就说:今下午听戏去!
这样一来二去孟巧云很快成了戏迷,再加上老公经常给她讲点京剧常识:什么是生、旦、净、丑?生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旦角分得更细,有武旦、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彩旦------并且一一介绍了这些角色的代表人物,巧云听得云里雾里,虽然一时记不住这许多名目,但是她知晓,京剧是一门很有学问的戏,值得她花点功夫好好学一学,有时候她也跟着丈夫,学着哼几句戏中的唱段,她感到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没有戏可听的时候,康山就招呼新聘的刘经理和他媳妇,陪巧云打麻将。
刘经理个子不高,瘦俏儒雅,头脑灵活,口齿灵利,给人的印象就是个精明能干的小老板。他的媳妇何姿白白净净很秀气,搭眼一看就不是普通百姓,谈吐文静而且很有教养,虽然来此地多年了,但是话语中还夹带着南方口音。巧云后来才听人说,这个何姿从前是南方某地妓院里的妓女,几年前认识刘经理,两人一见钟情,定下终身,偷偷跟他的情人跑了出来,碾转来到此地定居。
渐渐和何姿交往多了,巧云和她无话不谈,竟成了好朋友,何姿经常过来陪着老板娘说话解闷,她有时也问到何姿过去的一些事情,何姿并不隐瞒,把在南方妓院里学艺、接客的经历、见闻讲给巧云听。大城市里的妓女从小不仅要学说、拉、弹、唱,还要学文识字,何姿讲到接过的客人有高大威猛的,也有瘦弱文静的,形形色色什么人物都有,这些都是巧云闻所未闻,也感到很新鲜。尤其是讲他和刘经理怎么认识、怎么缠绵、怎么出逃的经历,也够惊心动魄的。
巧云心里暗暗在想,此人很有心机,不可小看。
四
孟巧云二十八岁那年,店里来了位长者,看样子六十多岁,灰布长袍,留一把银灰胡须,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吃了一碗素面,因为是位生客,饭毕,店小二随便问了一句:老人家到哪里去?他笑而答曰:老道来自湖北武当,四处云游,前往安徽齐云。坐在不远处的老板娘闻听此言,知道武当、齐云皆是道教圣地,连忙告诉店小二:给长者的饭钱免了。
长者发现老板娘,走上前去说道:老道受店家施恩,感激不尽,请容老道给施主占一卦,如何?巧云本来并不十分相信,抱着算着玩的心态,让老者给占了一卦。报上生辰八字,老道又端祥了老板娘一阵,念念有词的掐算一番,然后又看了老板娘一眼,才不紧不慢地说道:老道不敢胡言,信与不信施主自便,夫人三五年内必遭灾气,虽不至败身,也大伤元气,惟向北方逃避,方可转运------巧云欲想再问,老道说罢拂袖而去。
这三言五语,把个巧云说得云里雾里、心里五味杂陈,不知如何是好。她把这事学给康山听,康山只是一笑说:穷算命的,千万不可全信。不过,我们今后多多注意就是了。
一年、二年、三年------,虽说时局纷乱连年战争,但是店里、家里都没发生什么大事,渐渐地巧云就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
话说到了1948年孟巧云三十一岁那年,院里有棵几十年的老槐树,不明不白地死了;接着,店里接连发生了几件事:刘经理携款而逃,虽然他的老婆何姿还在,她也是个被遗弃的落难者,逼她也无用;紧接着大老板徐康山因吸食毒品过量,暴病而亡;儿子还年幼无知,难以撑起门面。那个年月,国共连年战争,整日炮火连天,找谁去评理?老板娘只好把徐家羊肉汤馆关门,处理了家当,出租闲房当起了房东。
生意没了,丈夫没了,好像天塌了一样,巧云没了精神寄托,这样郁郁寡欢之中,她才想起几年前那位老道给她说的话,灾气果然没能躲掉,她相信这是命中注定的,想到老人常说的那句话人的命,天注定真是不可抗柜。
话说到了1950年春天,孟巧云忽然接到一封信,是从北京寄来的,疑惑之中急忙拆开,只见信中写道:
巧云吾姐:
小妹何姿离开徐州一年有余。在徐其间承蒙徐兄老板、巧云吾姐的照顾,得以平安度过难忘的三年。无奈刘姓恶贼监守自盗,不仅抛弃了我,也害苦了你们全家。小妹始终难忘徐兄、吾姐并没有难为我,贱女感恩在心,没齿不忘。
我于一年前来到北京,这里如今是京城首府,可以说满城官宦、遍地是金。不知我姐有无来京发财的意向?
--------
看罢何姿的来信,她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几天来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她知道共产党坐定京城,将来肯定有大发展,可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背乡离井,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迈出这一步毕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女虽然大了,但是故土难离,这里终归是她的家。
可是,想想这二年的灾难,又想到那位老道惟向北方逃避,方可转运的教导,更何况在她潜意识里,也深埋着一颗甘愿冒险、勇闯江湖的夙愿,巧云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进京走一趟看看如何。
五
巧云来到北京,一下子进入一个大城市,人生地不熟,还真有点不舒服。
经何姿介绍,巧云来到一位王姓将军家中当生活保姆。这时正值刚一解放,大批战功卓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丰功伟绩的老革命,纷纷进入北京,等待分配新的工作,为人民掌管政权。这批老革命,有的是大江南北征战多年,没机会娶妻生子;有的是妻子在战争中牺牲后未能续弦,反正是老革命、老单身不少。进入和平年代了,都面临着选择新的生活伴侣的问题。
巧云服务的这位将军,长得高大魁伟、性情豪爽。他的夫人在战争中牺牲,留下两个儿女平时在干部子弟学校寄宿读书。
巧云刚来时,做些扫地、洗衣的粗活,因为她长相端庄,人也漂亮,而且识文断字,渐渐地为将军端茶送水,收拾内室,成了贴身保姆。巧云也算大户人家出身,又料理过生意,招待将军的客人时不仅知情达理,颇有分寸,还能帮助将军收发文件,深得将军宠爱。半年以后,将军对巧云非常满意,报请上级审查批准,第二年他们就结了婚。此时巧云也不过三十七八岁,又为将军生了一个女儿,老夫少妻添幼女,更是喜上加喜阖家欢乐,将军更加宠爱巧云。
这样又过了五六年,孟巧云回了一趟故乡的老街。她的青春、她的初爱、她的儿女还在这条老街上,她对这里充满了思念与眷恋。如今的巧云虽然己是人过中年,但是皮肤白净,油头粉面,穿载也很时髦,再加上这几年在将军府上养尊处优,严然是京城来的高官夫人。老街、老宅依然没有多大变化,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儿女们生活安定、健健康康。
巧云这次返乡,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回沛县乡下的老家看看,毕竟自打解放以来就没回去过,老娘还在,虽然年届六十了,通信中知其身体还算硬朗。
大家知晓,巧云她娘原来是大财主孟老爷的三姨太,1948年刚一解放,共产党领导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这位孟老爷心疼他的家产,再加上挨批斗心里不服,在一天黑夜,跑到村外老坟地的小树林里上吊自尽了。
老财主一自尽,树倒猴孙散,农委会把他家土地、家产、农具、牲口分给了贫下中农,三房老婆一人给点钱财都撵回了原籍,巧云娘马不停蹄地跑到姚老二家小屋里来了。土地改革姚老二分到三亩多地和一头牲口,从此和他相好的女人过起了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几年功夫也盖起了三间瓦房。
巧云来到老娘住的那个大院子,她看很像北京的四合院,迎门是三间北屋,东、西小屋里分别存放着粮食、农具杂物,房前大院喂了两头猪、一头牛、一群鸡,房后小院还种了些时鲜的韭菜、蒜苗、小白菜,看得出老娘家的小日子过的还算滋润。
巧云住在西厢房,第二天一早醒来,她怕惊醒住在东厢房的二位老人,就没出房门,站在玻璃窗前,注视着这个清清静静的农家院,她看到姚老二从牛屋里出来,显然是刚刚喂完牛,正扛把大扫帚要扫这个大院子,这个朴实的老农,高高的个子,虽然脸色黝黑黝黑的,但身体健壮,浑身充满了过日子的朝气。
昨天晚上,老娘给她说过和姚老二的那些陈年往事,她感到鄂然,感到吃惊,简直不知如何面对眼前的尴尬,庭院里挥动扫把的这个老农,竟然是老娘年轻时热恋的情人,是自已的生父,是自已血脉至亲的亲人。活到三四十岁半辈子的年纪了,才知道自已的身世,原来那个记忆中又矮又胖的大财主,不是自己的亲爹,怪不得自打年轻时就出落得高高大大,怪不得这大半生中每每遇事都敢闯敢打,怪不得自已生性就是个肯干活、肯出力的人,这都源于自已身上流淌着这个胆大又勤劳的农民的血液啊!巧云这才知道,自已秉承了这个老农的心性,继承了劳动人民的好习性。
想到这里,她感到心里畅快了点,于是走出房门,来到姚老二身边,有点不好意思地喊了一声:爹,你起来了。
这下子反倒让姚老二局促起来,尽管巧云她娘告诉过他,这回要把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秘密说出来,让巧云认他这个亲爹,可是父女二人必竟没直接对过话,一时也不知说啥是好,连忙说道:喔喔,你也起了。
这父女二人心里都明白,可是嘴上又不知怎么表达------
2016.5(6700)
发布时间:2019-09-14 08:09
上述文字是💠《巧云别传》✨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