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惊悚的藏书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惊悚的藏书》,很多网友都想阅读✨惊悚的藏书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六十年代后期,我在父亲任教的农村中心小学就读。学校设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祠堂内,当地人称之为后祠堂。
  
  这祠堂坐落的地方,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东方,是当地最高峰青化山。一年四季,气象万千,晴日里,远远望去,连绵峰峦,在阳光下辉映着黛碧,呈现出水墨画般的和谐;雨天中,沿山径慢步,但见山谷幽静,林木茂盛,在婉转鸟唱间隙时,可听到湍急的溪声。微风吹来,透过翻飞的枝叶,可见一帘银白瀑布,正飞溅在峡谷间,畅流着轻快和悦意。学校西侧,是一条南北向运河。波光潋滟的河面上,时有橹声欸乃的船舟悠悠摇过。站在绿草夹道的河堤上,但见两岸田野,阡陌纵横,随着清澈河流,绵延通向远方。远方,是一脉缓缓起伏的山峦,霞光下,炊烟袅袅升起处,是古朴的村庄、葱茏的竹林、桑田,让人怡然感受到《归园田居》中的那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
  
  听老辈人讲,古祠重建于乾隆年间,属本地旺族天乐李氏的祠堂。历经了二百多年的风霜雪雨后,这座古建筑依然硬朗,也许是因为天乐李氏族不凡的历史渊源吧。据《天乐李氏宗谱》记载;天乐李氏始祖李庶,字乐天,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汝阳郡王李琎曾孙。唐天复元年(901)为避祸乱,流寓绍兴锦鳞桥;旋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卜宅山阴天乐胥里,所以谱称天乐李氏。
  
  这古老祠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两扇黑漆大门,分别开在南北两侧。跨进石条门槛,是一处大小如晒场的青石板院子,院中有两处石材围成的澄清方池。池旁立四柱座狮雕栏,池内现两对石狮倒影。每日里,顽皮孩童在院子里雀跃,天上云霞在池水里悠游。沿青石小径,踏几级雕刻台阶,便是祠堂正厅。记忆中,正厅上方那块乌木金字的天乐李氏古匾,常给人以一种肃穆的感觉。但我总觉得,更富神秘色彩的,应该是那东西两厢,南北二进,各有六间作为教室或是宿舍的旧式房间。尤其是在雨淅沥,风细语的夜晚,当房内点亮幽黄灯火后,那黯淡光线投射在祠堂墙边的树林、花草、或是蔬果作物的枝叶上,那斑斑驳驳的光影,使得寂静祠堂又平添了几分森森的诡异之气。
  
  那是一九六七年的事了。其时,正是文革方兴未艾的初期。如全国学校一样,祠堂内的小学也停课闹起了革命。平日里热闹的教室,没有了学生,霎时,变得冷冷清清起来。偌大的古建筑里,除了分裂成造反派和保皇派的十来个老师,以及两三个像我这样的教师子女外,再有的,就是在灶房里打盹的黑猫,在屋檐下乱窜的老鼠,或是在院子里低飞的麻雀。记得是那年初夏的一个正午,日常里静如止水的祠堂,突然沸腾起来。我循声来到西厢房,但见一队串联而来的红卫兵,正在围攻侮辱图画老师孙绩。孙老师是绍兴人,瘦高身材,淡眉细眼,一副圆框眼镜架在鼻梁上,怎么看都不像我想象中的潜伏特务。但是,红卫兵们一口咬定孙是国民党特务。证据就是那本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包裹起来的《三民主义》。
  
  细想起来,这件事确实诡谲。不知道是谁?又是在何时?为何要把这本书藏到西厢房的栋梁间?据说那本书是在晚上自动掉落下来的,又说书是被红卫兵搜查出来的,因为有人告密。但不管哪种说法,孙老师宿舍在西厢房是事实。让人不解的是;在同一屋檐下,还住着另外两位老师。一位姓童,男性;另一位姓姚,女性。为什么非要说,是孙老师秘藏了这本书呢?或许,是因为他也姓孙?或许,是因为孙的气质太具民国范儿?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孙绩的投河自尽而变成了永远的迷。
  
  发现孙老师失踪,是在第二天中午。由于孙没来厨房取他的蒸饭,老厨工去寻他未着。于是,大家自发去找,结果,找遍了祠堂里东西南北,楼上楼下的二十四个房间,以及周边的丛林、山坡、农田、池塘,但都没发现孙老师的踪迹。
  
  他不会畏罪潜逃去了台湾吧?瞎扯!他怎么去啊?这是俩位造反派老师的对话。清晨还看到孙老师蹲在茅厕里抽烟呀!他是否回老家去了?不会吧?孙老师不会这样冒失的。这是另外几个老师的猜测。尽管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种种,可是,谁都没想到;此时,孙老师早已投入到西边那条运河里,飘然去了平和的天堂。
  
  大概是在三四天以后,几个在河边钓虾的青涩少年,在河中的水草蓬里发现了孙老师的遗体。那天的后祠堂热闹如赶集,不仅学校老师,还有周边村里人,大家纷纷聚集在河边、祠堂里神秘地谈论着这件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位老师模棱两可地问道。你指什么?投河?藏书?有人反问。这是什么书?反革命的?有村民在请教。沉默片刻,无人回答。
  
  只有那位姓童的老师推论道;地主、富农的子女多数都是反革命,孙绩家是地主,所以,他肯定是潜伏特务。畏罪自杀,死有余辜。
  
  我觉得这包书不像是孙老师藏的!老厨工说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有人不解地问道。
  
  西厢房屋顶有七八米高,他怎么爬上去?用梯子呀。哪里能找到这么高的梯子?那倒也是众人在思索了。
  
  如果这不是孙老师做的事,那不是太冤枉他了?有人在替孙绩叫屈。
  
  他也太倔。这样死掉,犯不着。实在冤屈!不知是谁?突然冷冷地说了句;冤死会变厉鬼的夏日正午,气温虽高,但此话却让众人感到了阵阵寒颤。尤其是学校里的老师们,是否会感到特别恐惧?
  
  从这天起,虽然无人承认恐怖,但大家不敢去西厢房已成了事实。住那里的俩位老师,也悄悄换到了北侧房间去住。大家在私底下流传着种种诡怪的事情,让人听了头皮阵阵发麻。有人说,每到晚上常有饮泣声从西厢房隐隐传出;也有人看到,孙绩住过房间的门窗常会自动开闭;老厨工半夜起床解手,竟看到孙绩提着蒸饭,从厨房里幽幽出来;更离奇的是,那天半夜,姚老师的房门被风吹开,她定神一看,竟是孙绩静静站在天井里,月光下,他手举着那本《三民主义》。姚老师连声尖叫,惊喊她不需要书。孙绩听后默默摇了摇头,又无声地离开了。
  
  也许含冤死去的人真会阴魂不散,也许古老祠堂真会显现故人的身影,或许是有人暗暗吩咐了老厨工,或许是老厨工真心同情孙绩的命运。诡异的氛围,惊悚的传说,在大家经历了三十几个恐怖日子后,终于在孙老师五七忌日的那个黄昏,大家看到,老厨工在祠堂内二十四个房间和厅堂、天井、走廊、厨房的醒目之处,恭恭敬敬地贴上了用红纸剪成的葫芦。只见他对着红葫芦喃喃念诵。至于他默诵了些啥?自然无人晓得。但,自此以后,诡怪的现象渐渐消失了。期间,虽然文革还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在这座古老的祠堂里,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一九九七年仲夏,我曾回旧地去寻找过童年的回忆。那时,虽然古祠还在。但已然流露出衰败的迹象,原先正气的建筑,给人以断井颓垣的感觉,两口方池也枯竭长出了野草,四柱座狮雕栏,已不见了石狮影子。曾经恢宏的祠堂正厅,感觉西风残照,摇摇欲倒。那块乌木金字的古匾又在何方?我问当地同学老李,他说,古匾已被李家村村委保管起来。将被挂到正在建设的李氏祠堂中去。他还告诉我,新建的李氏祠堂将会更加气势辉煌,不同凡响。
  
  哦!原来如此。虽然,我为天乐李氏的古匾将会重现在崭新祠堂里而高兴。但,在我内心涌动的却是失落和遗憾。我自然想起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我问老李;还记得孙老师的事吗?当然记得!你有他家的消息?老李反问道。我摇了摇头。接着,老李告诉我;老厨工已在八二年去世了。由于他是孤老,没有亲属,所以,是当地实行火葬的首位。听说还是孙绩的子女赶来安葬了老厨工的骨灰。我深深感慨道;是啊!好人总会有好报的。
  
  那天,我和老李沿着古祠堂的走廊,天井,院墙,里里外外地绕走了一圈。一切都已面貌全非。学校也早已迁到异地重组了新校。孙绩住过的房间还在,只是更加阴暗潮湿,屋里杂物乱堆,门前绿苔丛生。老李指了指西厢房的屋顶欲语还休;你知道那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谁秘藏的吗?我惊讶地问他;你知道?
  
  知道还用问你?老李神秘地笑道。
  
  我深深感叹道;看来,这将是永远的迷了!三十年前那个初夏正午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地主、富农的子女多数都是反革命,孙绩家是地主,所以,他肯定是潜伏特务。畏罪自杀,死有余辜。那个童老师说过的话,仿佛又在荒凉的西厢房里回荡。
  
  老李,那个童老师如今在哪?我问道。八十年代中,听说他在市党校做了领导。现在不知道了。
  
  噢!后祠堂也出人才了。姚老师呢?我想起了那个女老师。
  
  是那个漂亮的音乐老师吗?
  
  除了她,还有哪个姚老师?
  
  你不知道她?老李惊奇地看着我说道;她女儿就是市民盟主席呀!
  
  啊?!我脑海中跳出了一个四五岁小丫的模样,圆圆的脸,稀落的黄头发,流着鼻涕,缺两颗门牙,她就是姚老师的女儿。在当年,真的无法想象,漂亮的唱歌老师就是她的妈妈。但,这丫头自我感觉超好,常说;丑小鸭会变天鹅的!
  
  是的!岁月在流逝,世事会巨变。但我相信,事物的真相不会变。我也希望,人心中真诚的品质不会变。我常想;当年,如果那本书的真正主人能够承认,此书是其所藏。或许孙绩就不会冤死了。那么,这本藏书的真正主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也许,这又是一个永远的迷?
  
  盛夏的热风吹得人昏昏欲睡,古老的祠堂内,一头苍老的黄狗在阴影下打盹,几只饶舌的麻雀跳跃在断墙残瓦上张望。老李提醒我该回去了。好吧,让我向古老的祠堂道声再见吧。但这些难忘的祠堂印象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发布时间:2019-09-13 20:23

上述文字是💠《惊悚的藏书》✨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成熟

今早起天气大好,所以难得上街走走,感觉再不出来在阳光下晾晾,怕是我马上就快馊了。怡风拂面,心窗大开,心驰敞亮开来。 悠哉,悠哉。 总之苟活在尘世之中,就无法避免意料...

[散文随笔] - 2022-06-28 01:23:37

回忆里有你,真好

人生,总有一些事是无可奈何,总有一些人聚散终有时,时光走走停停,那些熟悉的身影和曾经深刻的事,随着缘分的深浅,最终也成了熟悉而深刻的回忆,就像我和你,说好的一生相...

[散文随笔] - 2022-02-07 11:27:41

灰色的一天

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天气阴,有雨。一个白天自己都不在状态,黑眼圈越来越重,昨天晚上没有睡过觉,因为队伍出现的紧急的事情,队长们都担忧队员们的安全所以就持续熬夜到...

[散文随笔] - 2023-03-28 02:09:27

回归伊甸从头开始辞旧迎新信仰主流

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 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65:11】 生命的岁月又过去一年。新的一年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年的记录将如何呢?在这纯洁无玷的新页上,我们各人将记入些什么...

[散文随笔] - 2023-07-04 12:02:30

奇遇白狐

奇遇白狐 文/鄢云峰 那是三十年多前的一天清晨,我要去一下一个亲戚家探望一位老人。 因为为了生计好几年没有回过家。这次回来,一定得去拜望他老人家;因为只有他曾经对我的关...

[散文随笔] - 2019-08-24 08:56:41

雷雨再来时

雷声躲藏了几年,雨也歇了几年。偶然间,半夜里,重庆的夜空中,奇迹般的来了几声雷鸣,几乎没有什么预兆。 这些年我对这雷雨似乎没有什么记忆或留念。去年什么时候,前年什么...

[散文随笔] - 2023-06-10 05:06:51

稚言稚语,懵懂少年

妈妈要出门去上班了。为为两岁多。 为为:妈妈不要去上班。 妈妈:不上班干什么? 为为:在家陪为为 妈妈:那为为呢? 为为:为为在家陪妈妈。 为为小时候,最怕打针,却最喜欢我...

[散文随笔] - 2022-04-02 17:33:31

紫花地丁

前几日,和朋友踏青乡野,发现几株紫花地丁迎着春光悄悄绽放了。这一下子激起我的许多美好回忆来。 在乡村,紫花地丁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村中路边,弯曲的田垄,杂草丛生的荒地...

[散文随笔] - 2023-12-16 06:10:52

男生女生

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从成长历程到心里动态再到价值选择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诸多差异。 当然,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是拥有自身发言权的个体,由不得...

[散文随笔] - 2022-07-27 15:23:37

夜念故乡感

凌晨时段,在并不宁静的深夜突现微弱鸡鸣声显得格外清新,脑中开始忽然呈现农村生活的片段,一段陈旧的时光。 冬日里的故乡是记忆中最深刻的,那时人们总爱谈论鬼神之类的东西...

[散文随笔] - 2022-03-11 10:32:29

苦麻菜之甜

这两天,最有意义的事儿,就是认识并品尝苦麻菜,当地人叫它苦菜。其味苦中带鲜,回味悠长,实为人生之甜。 早几天,我对这道野菜还是不屑一顾,每每见到包头平安航运公司的王...

[散文随笔] - 2023-06-28 16:08:02

春风安然,你最珍贵

那时的遇见和那时的爱情都统一在今天的淡然中,默默携手走过的三十年却在弹指一挥间,记不住轰轰烈烈的人生辉煌,相反,铭记着温暖了内心的刹那,铭记着打湿了眼眶的一瞬,串...

[散文随笔] - 2022-08-03 05:58:38

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异”这个词条,以前只是在网络上了解过,通过图片和文字知道一些城市的教育和农村的教育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农村教育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城市的,教...

[散文随笔] - 2023-04-01 02:17:31

电影《少年班》——少年当自强

看完电影《少年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影片伊始,周知庸老师前往全国各地寻找少年奇才,在大学里组建了少年班。 少年班的孩子们年龄都很小,最小的方厚政虽年仅11,但古灵精...

[散文随笔] - 2023-06-26 12:35:59

生命能透支多少

昨夜一场大风过,雨预约而来,席卷乡村的大地上。家家户户都关闭着大门,用耳朵感受着那恐怖的声响,渐渐的步入梦乡。当梦醒时分,映入眼帘的是晨曦初来,暴风雨踪影全无的风...

[散文随笔] - 2023-06-20 21:32:17

自古多情空余恨

编辑荐: 情字伤人,谁都不是毫发无伤,薄情的人也曾似海情深,决绝的背后也曾是女儿娇羞,万千温柔! 有没有那么一刻,心情莫名的就低落了!也许,只是,偶尔,自己也触动了自...

[散文随笔] - 2022-02-07 00: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