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磨蹭”的偏见!
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儿子,没睡醒的他有点烦躁和赖皮。
想着7:00就必须从家里出发,我就催促他“快点穿衣”;
看他愣在洗漱台,催促“快点刷牙”;
看他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催促“快点吃饭”。
催促次数越多,越觉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调,做什么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会耽误时间。
出门时,我很不友好地把袜子扔给他,加一句:“赶快穿。”
这时儿子坐在地上,怎么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开门,他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快不了!”
看着崩溃的儿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间接转嫁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早已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他爆发了情绪以后,更加挫败地坐在地上,可怜兮兮地看着我。
慢一点也没关系,妈妈等你!
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袜子。
一个作家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教育就是慢艺术
教育,有时候就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长大。
朋友小莉前段时间就很抓狂。
婆婆说要来她家住一个月,本以为常年不住一起,临时的一个月很容易过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还啰嗦。
第一天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催促她儿子。
吃饭时,说“快点吃”;送孩子上学时,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她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
看见孩子上厕所,也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
刚开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说:“妈,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婆婆眼神一撇,特别嫌弃地对她说:“你不催着一点,他哪能长大?!”
几天后,孩子因为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而且特爱慢吞吞的。
平常好好的行为,现在一下子就问题百出了。
不主动吃饭,不主动看书,不主动做作业。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变本加厉地催。
她终于忍不住了,语气很不友好地顶撞了婆婆:“孩子就这年纪,你总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长大啊!”
婆婆一赌气,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实,按照她以前的养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看书写作业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当然,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每次尝试中学会自我处理、安排事情。
妈妈的催促歌
很早之前,听过一首《妈妈之歌》。
歌曲一出来,就在国外网站被疯狂播放。
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
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
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
会冷吗?
你穿那样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便当,你的作业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最后上升为反感、讨厌,甚至憎恨父母的这一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叫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
此效应来源于作家马克·吐温。
话说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他决定多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准备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被反复催促的孩子,心理活动和马克·吐温当时一样,最后就是被“逼急”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总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涨。
孩子也会反思
心理学家说: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
喜欢在屁股后面催促的父母,常常会担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会不会更加放飞自我,把该做的事情搞得一团糟?
当然,可能会,但不会一直都那样!
孩子也会讨厌麻烦和问题,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导致的问题,自己也会反思和想办法,然后调整自己的内在状态。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节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什么事是别人的,一旦生活出现问题,他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会怨恨催促者。
就算赶时间,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这样做:
脆弱式表达,将“你快一点”变成“我希望……”
“你快一点吃饭,马上校车就要来了。”
变成“妈妈希望你十分钟以后可以吃完饭,然后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下楼,这样就来得及坐校车。”
在家庭教育当中,脆弱式表达,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
用强迫式或者紧迫式地表达,则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引发孩子消极抵抗、做事被动。
“如果你晚上八点半完成作业,你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如果是八点完成作业,你就有一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点完成作业,就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了。你会难过,妈妈也会惋惜。”
告诉孩子行动快慢的后果,这种提醒最好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后果。
别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绪的状态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绪。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是愿意体谅父母需求的。
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她儿子球球,6岁的小男孩,那天站在门口不愿意穿鞋。
她主动要求帮忙,球球还是不穿,反复了三次之后,她气得狠狠地把鞋子扔到地上。
球球看到妈妈扔了鞋子,被吓愣了。
平静了一下,她对儿子说:“球球,妈妈现在要送你上校车后,才能去工作。今天有很重要的会议,不可以迟到。可是,你这样,妈妈上班就真的要迟到了。”
“在我心里,你上学也很重要!但是你不穿鞋,我们就不能出门,妈妈现在特别生气,很想打你屁屁,可又舍不得,所以,我只能把你的鞋扔了。”
球球听到她说,他很重要的时候,表情慢慢地放松了下来。
听妈妈说完,完全明白了妈妈的处境,然后就乖乖地穿上鞋了。
父母陪伴其实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长,帮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
他既能发现自己,也能从这些自我安排中了解他人,最终形成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真正毁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发布时间:2019-01-17 13:01
上述文字是💠《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我的家虽然很平凡,但在平凡中显得那么的不平凡。 我的家里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当然也少不了我。我的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四面环山,虽然生活过得平平淡淡,但...
编辑荐: 我终究没有成为最后一个守候者,满目疮痍的老家继续衰败,而杂草更加嚣张。作为一个不肖子孙,对你的怀念就是一种忏悔。 胡豆已经结夹,豌豆花谢了,牛皮菜绿得正好...
翻开将近三十的旧作《望女成凤》,心里有无限的感概。女儿早已长大成人成家了,我和妻子当年那种望女成凤的愿望应该讲是实现了,但是,留给我们那个时代的烙印却是深刻的 去年...
平时看的电影不多,也没学过专业的影评,所以姑且把我这个普通观众的最直观感觉说出来吧!整体感觉还是很好的,该片把每个家庭生活镜头都拍得入情入理,通俗易懂而又值得深思,...
长途大巴上,前面的两个年轻人在聊天。一个说:我妈真是的,不就是忘了给她买生日礼物吗,竟然还和我呕气。另一个说:我妈还不是一样,上次和几个驴友去攀岩,手机没电了,没...
纵观族之宗谱,犹如国之史录。谱书,可知子孙多寡,能见一族兴衰。谱者,普也,列累朝簪缨依依如昨,编各派变衍隐隐若现;谱者,补也,天有缺女娲补之,地有缺架桥渡之,史有...
儿时的夏夜梦里,一直有一个满院子的花,我在花中不停奔跑,听雨清脆地叩击着窗台,梦里的情节一直萦绕在脑海,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待清醒时,却再也抓不住...... 我总是努力...
有人说,人的一辈子一共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
重阳节,对于从小在乡下长大的我来说,除了从儿时朗朗上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首古诗中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之外,其他一概不详。 直到后来,离开家乡入城谋生,才慢慢地理解...
认识她的时候是从照片开始的,很美丽。当时我在中学代课,长得一般,但倍精神,二十出头,正是青春萌动的时期。几个姐姐忙着给我介绍对象,在等她的过程中我去看了一位,也是...
爷爷突然变得悠闲起来,每天在家里鼓捣,一张蛇皮,一节竹筒,还有几根丝线。神情专注,小心翼翼。 在这之前,爷爷每天忙得很。 爷爷是老村长。 前几年,爷爷每天东家进,西家...
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开始想家了,因为家中有他还有她。 离开家的那天早晨下了很大的雪,他帮我拉着行李箱,她叮嘱着我照顾好自己,他和她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车。出租车启...
外孙9个月了,与前几个月相比,似乎长大了许多。虽然还不会开口说话、自己走路,但无论是行动能力,还是对外界的感知以及和他人的交流,都更象一个大孩子。难怪女儿惊呼:一不...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选择以秋色,秋景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悲寂之情。比如,杜甫有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与此同时它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