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歌 > 古词风韵 >

⭐纵囚论

最近网络热点文章💠《纵囚论》,很多网友都想阅读✨纵囚论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

译文一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译文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①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②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③意:估计。

④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议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人囚犯回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当场赦免了所有犯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了“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3 05:37

上述文字是💠《纵囚论》✨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

江楼有感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

[古词风韵] - 2019-12-02 23:10:08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 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 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 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 尽九服兮皆四邻,...

[古词风韵] - 2022-02-17 10:06:17

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古词风韵] - 2019-12-05 10:46:07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二

客来花雨际。 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 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 童子献霜梨。 惜去爱佳景。 烟萝欲暝时。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

[古词风韵] - 2021-11-07 19:05:40

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々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

[古词风韵] - 2022-10-21 16:18:45

兰陵王·送春去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 杜鹃...

[古词风韵] - 2020-01-20 15:35:10

伤哉行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 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 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 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孟郊,(751~81...

[古词风韵] - 2023-03-12 07:44:08

白居易诗集(卷五)

(卷五) --------------------------------------------------------------------------------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 起、吕二(上日下火)、吕四(颖禾换火)、崔十八 玄亮、元九稹、刘...

[古词风韵] - 2023-04-06 18:38:07

赠崔侍郎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 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君乃輶轩佐,予叨翰墨林。 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不取回舟兴,而...

[古词风韵] - 2019-12-09 12:43:04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

[古词风韵] - 2019-11-29 15:14:58

辋川集二十首。茱萸沜

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 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 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

[古词风韵] - 2022-12-06 18:59:11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

[古词风韵] - 2020-02-10 08:28:30

论诗三十首·十三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

[古词风韵] - 2020-04-26 16:06:35

庭梅咏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

[古词风韵] - 2023-05-21 06:20:36

阮郎归·有怀北游

钿车骄马锦相连。 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

[古词风韵] - 2022-05-06 04:18:11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

[古词风韵] - 2019-11-22 0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