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热点文章💠《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很多网友都想阅读✨路途上的所见所闻的详细内容,芒果文学(www.mangowenxue.com)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的阅读。
龙年春节刚过,正月初六,我们一行六人便驱车前去甘肃靖远县探访单位同事老吴的老人。
甘肃,在我的想象中是很远很偏僻甚至很荒凉的地方。说心里话,自从知道要结伴去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就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因为,在地图上不止一次看过,也不止一次在电视里看过那个神秘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一想到马上就要去那里,实现一个梦想,那种急切的心情自不必多说。
我们乘坐的是一辆越野商务车。早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从县城出发开始远行。车上太旧高速,速度很快,我们一边谈论着,一边欣赏着车窗外的景色。说实的北方的冬天是没有什么看头的,外面是蒙蒙雾气,透过雾气隐隐约约是单薄的瘦骨嶙峋起起伏伏的山脉,在清冷的山下窝着黑黑的偶尔还闪着星星点点灯光的村庄。没有多久,车窗玻璃就被厚厚的呵气遮住,我们只好移目光回车里,继续开始漫谈。
车过太原,转驰在青银高速公路的时候,天已经彻底放亮,我用手掌擦擦玻璃上的呵气,早晨忙碌的人们还有忙碌的车辆便闪进我的眼睛。我有一个爱好,每次坐车出门,都喜欢静静地把目光黏在玻璃上,欣赏着窗外那一掠而过的风景,那感觉好像是在看一幅流动的画卷。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景,我用力记忆着看到的一切,希望能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等到哪一天没有事的时候,慢慢回忆慢慢想想,那就是更有一番滋味在里头。可惜,我的脑袋不是录像机,等我现在坐下来在回忆乘车沿路的情景时,已经是断断续续,特别是在山西境内的所见的景象已经是所记无几。也许就是熟视无睹的原因吧。
车过柳林,进入陕西,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明显减少。高速公路的路肩甚至还有残留的雪痕。放眼远望,陕西的山似乎更加荒凉。灰黄的山脉绵绵延延,山体少有了山西境内的嶙峋与挺拔,多了一些圆润,而且山坡坡都是被雨水冲刷的很清晰的水流痕迹。在厚重的黄土地上,苍老的村庄飘渺着袅袅炊烟,淡淡的烟气,就好像是从一位饱经风霜老人嘴里呵出的水汽。也许是天冷的缘故,不论是村庄还是村庄外趴着的一条条土路,都很少看到有人走动,所看到的似乎是一幅远古的画卷,很安谧,很诡异,也很让人感到孤独。
车,就像一条褐色的小船,快速地奔驰在空阔的高速公路上,也许是被车外几乎不变的风景所困倦,我只感到一阵阵的困意袭来,眼睛仿佛被人狠狠地下拉,上下眼皮直打架,意识告诉自己不能睡,可是在真真睡意袭来的时候,那个人能抵挡住那可怕的诱惑?不会的,也不可能,这就是无法说清的魔力。等我再次被一阵颠簸惊醒,车子已经进入甘肃
外面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在被白雪覆盖的广袤的原野上,大片大片的枯黄的野草随着野风拼命地挣扎着。野风吹过,卷走一条条白色的烟带,我似乎听到了那旷野上发疯的野风的怒吼。可怜的小草,虽然已经枯死,就是死去也要饱受狂风的虐待和蹂躏。眼光就由远收回来,往前看去,甘肃的高速公路甚至比陕西的高速公路愈发寂寞。路面中间是一条被车压出的已经消除冰雪的道。在这个道的两边,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那白雪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这个时候,司机已经带好墨镜,小心翼翼地驾车走在这“很窄”的高速公路上。
在这样荒凉的场景,车内的同事都少了话语,大家静静地透过车窗,欣赏着眼前从未见过的景象。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那个时候,我是没有想什么,意识就是混混沌沌的,倦意又一次袭来,我再次昏昏睡去。
车子“嘎---”的一声,把我惊醒,我发现车子停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
“大家下去活动活动。”
我们几个鱼贯下了车,踢踢腿,伸伸腰,清凉的气息一下子吸入我的鼻子,就进入肺部,本来还有的一丝倦意,一下子就被沁人心脾的空气给赶跑了。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眼前的服务区其实很小,在空空的场地上决然没有在我们山西境内高速公路服务区那种忙碌的景象。除了停着我们这辆汽车,再也看不到第二辆汽车。服务区很简单,一个土特产商店,一个卫生间,再看去没有其他的服务设施了。我们走进商店,里面的陈设也简单就好像是七八十年代我们山西小县城商店的那种格局,商店里面货架上摆放的是当地的土特产。两个售货员懒懒地站在那里看着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没有问候,也没有打招呼,也许,她们已经习惯了安静,正因为我们的不约而至,感到可恶吧。我们大概转了一下,就依次而出,我们知道,这次停车只不过是为了舒展一下已经麻木的双腿,舒展一下已经卷倦困的腰身,万万不是为了吃饭或者买东西才停下来的。
稍事的休息,我们的精神为之振作,大家又开始侃侃而谈。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是什么树?”
我把眼光移到车外,在高速公路的两边齐刷刷地站着高大挺拔的树。是胡杨吧!我心里说。但是不肯定,所以也没有说。我仔细打量那高高的树,笔直,每棵大约都有七八米甚至十几米高。树干直直的,树皮白白的,在白白的树干上,是点点黑色的瘢痕。这种树,树冠很小。稀稀疏疏,没有了树叶的装饰,显得可怜兮兮的,在寒风中摇晃着瑟瑟发抖。
同事的老家是甘肃省靖远县。一天的千里跋涉,黄昏时分,我们接近目的地靖远县。放眼看去,感到有些惊讶,在离高速路两边远远的是一个连着一个的馒头状的土包。莫非是私挖乱采堆成的土丘?正在自己狐疑的时候,车子已经开出收费站,下了高速,沿着一条很窄的颠簸不平的公路开始往靖远县城驶去。
靖远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我们的车子在路况较差的公路上行驶了约20分钟,那一个一个的土丘山渐渐甩在车后,接近县城的时候,在车的右面出现了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河水很清,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让人有一种无限仰慕的情惑。清得让人感到魂不守舍。
车上有人说是黄河,有人说不是。当时,我并没有多想,只是睁大眼睛观察着缓缓流动的河流。这个时候,夕阳余晖洒满河面。河面泛起一道道闪动的红波。那红波涌涌泺泺,就像平铺着的一面旗帜,仿佛在风的舞动下前后翻卷。
车子沿河流前行,在接近一座跨河大桥的时候,右转穿过去,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在离河岸不远一个叫田园酒店的外面,同事老吴和几个人,满脸高兴地朝我们摆手打招呼。
丰盛的晚宴是老吴这个地主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客人的最好款待。席间,老吴当地的同学朋友,竭尽全力,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菜肴,热情地和我们频频举杯,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靖远县。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先前我们看到的河流正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想问问,为啥流经这里的黄河水是那样清澈,正要问,脑袋一转念忽然明白,黄河水变浑浊是从流经陕西黄土高原才那样的。亏没有问出这样低级的问题,否则,会让老吴的朋友们暗暗笑话的。
席间我还知道,靖远县远远不止是一个频临黄河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而且还是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一个地方。靖远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境内建立秘密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1936年9月,西方野战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了红军会师的伟大使命。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虎豹口强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踏上了血战河西的悲壮征程。红军驻扎靖远四十多天,经历了会师打拉池、强渡黄河、吴家川战斗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初略了解了靖远县的县情,先前在脑海里的荒凉偏僻落后的概念,一霎那便全部颠覆,我知道应该重新认识西部,认识这个在西部不算很大的县城。
酒酣情浓,客人和主人都已经是释放出全部的友好和热情。大家互相谈论着,说着彼此的感受,说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不知不觉就已经很晚。老吴提议,回房间休息。我知道,老吴是关心我们,毕竟是奔波千里从遥远的山西一路赶来,不说累那是假的,所以,老吴见好就收。我们迷迷糊糊在老吴和他的朋友们的引领下,上了酒店的三层,到各自的房间去休息。
第二天早晨,我们早早起床,吃了点早饭,就在老吴的陪同下前往他的老家靖远县野糜村。
冬天的天亮的迟,虽然是早晨7点多,但是天色已然灰暗,靖远县还静静地在享受着晚起的安逸。有几个勤快的商店开了门,大部门依然关门大吉。街上除了清洁工在打扫卫生,几乎看不到行人的影子。
老吴带我们先到靖远县钟鼓楼。钟鼓楼是靖远县标志性古建筑,位于县城中心,始建于明朝年间,至今历经560余年沧桑岁月。
由于要赶时间,我们只是在外面远观一下,合影留念,有到此一游的意思。我是喜欢文字的人,所以忙中偷闲,快速看了一下不远处所立的碑文,也就记住了碑上所刻的明代邢玠咏靖远诗《谯楼》中的两句“层楼高耸入晴空,独凭危栏四望雄”。钟鼓楼确实很高,在古代那就是危楼。我说,这楼大概有10米高吧?老吴笑笑,准确地说,高有17米,楼梯建筑东西5间,面阔20多米,站在钟楼上,靖远县的美景可以尽收眼底。
因为我们此行的主题不是游山玩水,是来拜访老吴的父母,所以,到一地遇到风景捎带看看,也不虚此行。
老吴十分热情,又引领我们去县城北大约20里路程的法泉寺。在车上,老吴当我们的业余导游,他告诉我们,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法泉寺是陇上名刹。该寺历史悠久,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同承一脉。寺内长桥拱卧,清泉回流,榆柳成荫,曲尽通幽,亭台楼榭,星罗棋布,更有好多文人墨客的题词留墨,自然与历史,古迹与文化溶为一体。
老吴侃侃而谈,愈发逗引起我们观赏法泉寺的欲望。车在寒风里奔驰,我们的心早就飞到法泉寺。
可惜,我们还是来的有点早,也可惜是赶上了在冬季万木凋零的季节出行。下车后,只感觉到寒风刺骨,抬头看去,在微微晨曦下,有白塔,有红墙,有高高的鼓楼。但是,没有一个游人,除我们这些远道的不速之客外。我们怕惊扰了古寺的美梦,大家快步沿台阶而上,来到法泉寺外的广场。古寺大门紧闭,只有清风时不时吹动飞檐上挂着的小钟,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老吴有点不好意思,赶忙要找看门的人,可是,扒着红红的古寺大门,从门缝里看看,又扯开嗓子呼唤几声,寺院里依然没有反应。
不要打扰人家了,咱们随便看看,就可以啦!王局总是善良而理解的领导。经他一说,老吴也不再坚持找人,大家就四处走走,照照相,然后踏着淡红的晨曦,走向停在不远处的车。这个时候,我回头再次看去,古寺已经披上红红的霞光。远处是披着白雪的山脉,近处是染遍红光的古寺,交相辉映,显得十分的壮观。
冬天的早晨很清冷。寒风刮过,吹到脸上有一种被小刀划过的感觉。我们草草照了几张照片,赶紧钻回车里,车里的暖气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的车开始沿着蜿蜒的村路前行。老吴说,不远了离俺们村。不知谁问了一句,叫啥村呀?老吴笑笑,有点不好意思的羞涩,哦,野糜村。
嗄,难怪老吴有一丝的迟疑呀!很土的村名,就像路边已经枯黄的小草,默默无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其实这有什么?叫啥不过就是有个名号,能让大家记住这是个不同于其他村子的地方就可以啦。我想这就是中国,中国的农村。我们泱泱的大国,正是有无数这样毫不起眼的小村落组成,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我们的血脉之根。
我好奇地透过车窗,眼前是覆盖着白雪的土地。车的左面是比较开阔的田地,依稀的田垄画出整齐的格子,格子里窝着浅浅的白雪。和田地相连的是圆圆的土山。那土山山体有许多黑黑的洞口。我猜测可能是放牧人遮风避雨的地方吧,可是,又不像,那些洞口显然很多,排列齐整,似乎是古人居住过的洞穴也有可能。我想问老吴,但是又没有问,其中原因我也说不清,其实有些时候,留下些疑问未尝不是好事。世上之事何其多也,谁能够穷尽,又有谁能够尽知?
到了野糜村,老吴的几个弟弟已经在寒风中迎候我们。带着浓重甘肃靖远县地方口音的热情问候,让我们远方的客人感到了到家的温暖。老吴的弟弟们并没有马上把我们迎接到他们家,而是先带着我们去村子边的叫高云山的风景区参观。
顺着台阶上去,穿过高大的飞檐挑拱古色古香的大门,我们走进一个开阔的平地。迎门是一个挂满彩条造型独特的庙宇。庙宇前面的空地上打扫的很干净,但是细心总会发现在细碎的土石间还残留着黑色伴着红色纸屑的爆竹碎片。
老吴告诉我们这里是野糜村很神圣的地方,眼前的空地是村里举行大型活动,或者举办祭祀以及排演节目的所在。
放眼四处看去,高云山这里确实是一个风水很不错的地方。在大门处看去,三面环山,这山是甘肃靖远特有的山体。不高,不陡,圆圆的敦敦的,就像西北大汉那样憨憨地你拥着我,我靠着你,彼此和和气气地互相关照着。山上照样没有多少植被,密密麻麻的是褐色的小草,这在山体披戴的白雪映衬下,显得层次分明,有一种淡墨水彩的风格。
山里的空气清冽沁人心脾。我猛猛地吸几口,难以形容的舒服从鼻子一下进入肺部,全身顿感轻松许多。这种感觉仿佛是小时候在老娘家那个小村子才有过的感觉。我们被城市污浊的空气包裹太久,只有在这还没有污染的西北小山村,在一个叫高云山的神圣地方才得以净化。
我们随着老吴的弟弟沿山间小路去拜会依山而建的各个庙。每个庙的门柱上都贴着红红的对联。对联字含千秋,意达万古。字体遒劲有力,也彰显出传统文化在西北根深蒂固。
心怀虔诚,心无旁笃,我们一行几人都怀着敬畏的心情细细拜访了高云山每座精美的小庙。我们留下了远方客人的诚心,也带回了西北圣地的祝福。下得山来,我们依次爬
上几十阶台阶站在大门左侧的钟楼上,二个人一组抱着圆木,用力敲响了结实的大钟。
铛铛………..,宏厚的声音一声一声从钟楼上传出去,在高云山辽阔的天际间散开去,把我们对野糜村的祝福,也把野糜村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深深留在这略显寂寞的西北小山村。
站在高云山山门的台阶上放眼看去,静静的田野里覆盖着白雪,几个圆状的庄稼垛子,实实卧在田地里,是一派冬季山野的风景图。老吴家的院子就在离这幅画图不远的地方。
老吴家的院子很大。院子正面是砖木的正房。正房的左面是厨房。正房的右面垛着好大好大的玉米垛子。正房里生着煤火炉子。炉子的面上烤着西北特有的大饼。炉子紧挨着是土炕。土炕的炕沿上摆放着干果盘子。盘子里面有核桃、红枣,有西瓜瓜子。房子的正墙上挂着书法条幅,是老吴的叔叔写的,那字虽然不敢和书法家比,但是看上去很周正,笔锋藏力,也算是不错的。
老吴的父亲是典型的西北山村的老人。面含善意,慈眉善目,但是和地地道道的山村农夫又有不同,他的身上还透着一股精明的气息。老人看上去六十多岁,很健谈。和我们局长、书记促膝而谈,话里话外有一种质朴的感觉。
谈话之间我注意一直没有见老吴的母亲,也不见其他的女眷。倒是老吴的几个弟弟忙前忙后,给我们倒水递烟,陪我们聊天。也许是看出我的心事,老吴说,母亲和弟媳们正
在厨房忙活着做饭。
哦,我心里明白了,在这样的地方,传统的习俗还是那样的坚实。当有外人的时候,家里的女人们是不敢随便就出现在客人面前的。这是几千年祖宗留下的规矩。我只是心想也不便于说明。入乡随俗,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道德。
谈话的时候,老吴的弟弟从外面抱回几个西瓜。我们看着,心里不免有些疑惑,这大冬天的,西瓜是哪里买到的?莫非他们这里也在搞大棚种植?还是老吴看出我们的疑惑。他笑笑,这是俺家自己种的。夏天收获西瓜后,俺爸就精挑细选,选出皮薄瓤沙的西瓜,挨个放入大瓮,然后密封好,专等冬天过年或者冬天接待客人时拿出来享用。
在冬季,在西北的一个小山村看到西瓜,而且还不同于我们山西夏天见到的西瓜,我的心里早就馋得直吞口水。也不再细听老吴的解说,伸手抓起一块就狠狠地咬了一口。淡淡的略有甜味,凉凉的味觉一下子爽到心里。吃了几口,我用眼角一扫,同来的几个人也像我一样在狼吞虎咽地大口吃着西瓜。
不错,很好,大家边吃边大加赞赏。老吴有点得意,好就多吃点。这瓜,瓤黄,籽大,这籽加工后还买到香港呐。
是吗?我们一听,就停下来听老吴讲。
哦,原来我们吃的西瓜是当地的一种特产,叫旱砂地压砂瓜。瓜为绿花皮,个大、味甜、汁多、肉细、籽少、瓤沙、爽口等特点,平均含糖量在10~11%,早熟,生育期短,每年6月底大量上市。靖远西瓜的特点是耐贮存、最适宜长途运销。每年产量在200万吨以上。每日上市量100吨,主要畅销于四川、重庆、上海、广东、青海、银川、西安、新疆等地。怪不得靖远县有西瓜之乡的美誉。
大家在家里热情面谈。我起身出去,站在老吴家正房门前,抬眼看去,天,瓦蓝瓦蓝的,只在西北的一角飘着几缕淡淡的云丝,就像是那个淘气的小孩信手涂抹上去。
鼻子不自觉深深吸了几下,清甜略带土腥的空气就通过鼻腔进入肺里,一股清爽的感觉传遍全身,浑身瞬间就轻飘飘的,透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我信步走出院子,来到老吴家门外,忽然就听到在他家的左面传来几声牲口打喷嚏的声音。带着好奇心,独步走过去,在仳离老吴家不远的一个墙角用木头隔着一个围栏。围栏里面果然有一头驴。奇怪的是那只驴居然没有带着笼头,驴子自由自在地在哪里低头吃草。也许是看到有陌生人吧,驴子抬起头,两只大大的眼睛黑溜溜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就往围栏边凑,尽然把驴嘴伸出围栏。我也抬起右手,顺势摸过去,显示出对它的友好。这头驴居然伸出长长的舌头,热热地舔我的手。我轻轻抚摸它的头,眼睛仔细看着它,它也抬眼看着我,好像我们是曾经的老熟人,好久没见,有点异地相逢的惊喜。
就信步在外面走一走,边感悟到了大城市不曾有的那种质朴。路,依然是土路,不远处依然是静静睡卧的农田,几只母鸡在一只公鸡的带领下正在自己的家园觅食。风,摇动着已经干枯的藤蔓,远处的土山依稀落着一些白雪。
时间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当你陶醉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她就会迅速的溜走,连个招呼也不打,显得无情无义;当你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她又像粘人的小丑,赶不走,捻不远,就是赖在你的身边,撩逗的你心烦意乱。
日近响午,老吴的母亲还有家里的女眷们就在正房摆上了两桌丰盛的午餐。菜,已经记不清,反正是满满的摆满桌子。这个时候,在王局长和书记的一再要求下,老吴的母亲以及他的弟妹还有妹妹们才端着酒杯轮着给我们敬酒,但是,喝完酒,她们依然没有和我们坐在一块吃饭。我知道,这是家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的规矩。虽然说有点歧视妇女的味道,但是相比于现在城市那些坦胸露乳招摇过市的那些女人们,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文明。
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那天中午吃过几道当地的美味佳肴,独独到现在还念念不忘的是其中吃过的猪蹄蹄。我在山西在平定也吃过不少的猪蹄蹄,但是那些被我咀嚼过的,都不如我在老吴家吃过的那只猪蹄蹄。听老吴后来说,过年他家杀了两只大猪,她的母亲知道单位的领导要去看望她们,就把八只肥美的猪蹄蹄给冷冻起来,专等招待我们这些远道的客人。老吴还说,他们家的猪都是用纯粮食喂养,怪不得,那么好吃,原来是原生态的饲养,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没有污染的粮食,这样养出的猪能不味美耐吃。
哦,那美味的猪蹄蹄,到现在想起来,我依然感觉是那样的香甜味美。
我们走出老吴家,和那些老实纯朴的人们告别时,依依就感到了一种惜别的情怀。冬天的太阳似乎而有点怕冷,才中午不到3点,就已经急急地往西边赶。当我们坐上车,从车里向站在土坡上的人们挥手道别时,我注意到了老吴母亲用手捂住了嘴,那个慈祥老人眼角的泪水映着冬日的阳光。我不是老吴,但是我猜想,此时的老吴心里也有无限的眷恋吧。
当我们的车驶过野糜村的时候,从车边走过好多男男女女,那些人或者穿着演出服,或者拿着唢呐,手里提着二胡,背上背着锣鼓家什,说说笑笑。老吴说,这是村里的人们要开始正月闹红火。
走出不远,就听到了咚咚喳喳的锣鼓点子,好戏开始了,我的心似乎就留在了野糜村那热闹的器乐声中。
不敢恭维的是靖远的公路,路面狭窄且不说,但就那坑坑洼洼不平坦就让人吃不消。一路颠簸,一路辛苦,我们踏上返家的路途。
大约2个钟头的奔波,我们来到了甘肃省会宁县。
会宁这个名字,记得在上初中学中国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了。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车开到会宁县停在会师楼前的广场,我们下了车。
这时候,老吴的一个姑父,据老吴说曾经当过会宁县教育局长的已经在等候我们。大家彼此寒暄一番,便请了一个导游,在老吴姑父的陪同下,开始游览会宁的会师广场。
会师楼的造型很有特点。中间高高耸立着一个主塔,主塔两边紧紧相拥着两个辅塔。象征着中央工农红军一二四军在此会师。也象征着中国革命历史从此翻开新的篇章,革命从此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会师广场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广场周围的城墙上也插满咧咧飘动的彩旗,到处是正月喜庆的气氛。广场上人来人往,大家一边观赏着,一边照相留影。我们几个人也在会师楼下留下了纪念照。这个时候,夕阳的余晖把会师楼装扮的红彩依依。我们告别老吴的姑父,上了车。此时,我紧紧地把眼光贴在车子的玻璃窗上,我想把眼前的所见都记下来,并让她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车子披着红红的余晖上了高速公路,朝天水驰去。
老吴此时和我们依然说着是会宁的事儿。
老吴说,会宁在外省人们的印象里仅是红军主力会师的革命圣地,其实会宁还是西北的教育名县。会宁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博士以上5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近20000人,会宁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日、西欧等国家,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
老吴侃侃而谈,我的心里就升起无限的敬仰之情。想不到在西北甘肃这么偏颇的一个小县城,尽然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不简单呀!我想我到会宁是不虚此行啦。
晚上七点多,到了天水市。一路走来大家都有些疲乏,找了个酒店先住下。这时候,我才知道天水辖区里有和大同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石窟一样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第二天早晨早早起来,吃罢早饭,我们一行几人就急急忙忙地往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石窟赶去。
天似乎有点阴,似乎还飘着一些雪粒。车在依然结着冰的路上行驶,非常小心翼翼。
到达景区,也许是时间有点早,也许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中,麦积山石窟景区游人很少。沿公路上行,走到距离石窟下面不远的地方,我们抬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到巍峨的山体上有大大小小的佛像。
路边一个卖纪念品商店刚刚开门。商店里是一个中年男人。他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商品,此时我们的心情都在那雄伟古老的石窟上,没有心事去多询问那些在其他景区司空见惯的所谓纪念品。
倒是这个老板也无所谓我们的态度,依然热情地给我们指点参观石窟的路线,并且拿出手机给我们联系景区卖票的工作人员。
也就等不的工作人员,我们几个人在凛冽的空气中,沿着上山的路往上走。我深深地吸了几口,冷冷的空气从鼻子就溜进了肺部。好舒服呀!我心里暗喜,不觉张开嘴大口大口往进吸略带松树清香的空气。
拾阶而上,就来到一块比较平坦的空地。空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空地的左前方靠近山体下面是一个庙宇的建筑群。庙宇的山门紧闭,无法进去拜访。庙宇左面是一条通往石窟的路。我们踏着那条路开始拜访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我们鱼贯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心里不免有些许的胆寒。我的腿似乎在哆嗦,两只手张开紧紧抓着栈道两边的扶梯,脚一点一点蹭着台阶往下捼步,眼睛一点也不敢往下看。偶尔扫了一眼脚下,立刻就感到脑袋昏眩,就有掉下去的担心。那一刻,我的心里瞬间就掠过一丝想法,我们的先人是怎样的了不起呀,在这样鸟都无法落脚的悬崖绝壁开凿洞窟,修建栈道,真是不可思议。
麦积山石窟,因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我们最先拜见的是高达16米的三尊佛像。我们站在佛像的脚下,仰头而观,佛像慈眉善目,和蔼地长者般注视着我们。佛像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我们美好愿望的化身。此刻,我感到了佛法的无边,也感到了人类的微小。
终于踏上主栈道,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才放踏实,因为主栈道很结实,也比较宽,容得下我们放下心,看看石窟对面的山景
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身边的导游见我们看的如醉如痴,介绍说,这图景就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听着导游的解说,看着眼前烟雾锁笼的山水美图,脑海里就冒出曾经读过的无名诗人的几句诗,“信念浇开智慧花,人心向背看山崖。始知佛法无边也,从此灵魂找到家。”
是呀,身后的石窟已经岁月沧桑,有些开始斑驳陆离,有些仅留依稀痕迹,唯有眼前的山水,依旧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起伏,那样的洒洒脱脱。只知人观山,青山笑千年。我想,慈祥的佛像,在乎的是眼前长青的美景,忽略的真是你我的观感。
在与不在,美与不美,真与不真,善于不善,有谁能说清,又有谁敢说清。
我们带着虔诚离开麦积山。当我们的车沿着山路缓缓驶离的时候,天,开始飘起雪花。
也许是几天的奔波劳顿,也许是感悟到了佛的伟大,也许就是什么也没有,反正一上车,大家没有像前几天那样扯开话匣子开始交谈,而是静静地各自想着什么。王局开始翻阅在麦积山购买的书籍,我和其他同志开始闭上眼睛。不觉间,就进入梦乡,在那个神秘的境界里,我居然就变成一只小蜜蜂,就飞起来,在麦积山那峨蹉的山体上飞来飞去,就敢于落在佛像的手里,感悟她那种浩大的气场。有几次,我飞下山崖,轻轻落在那繁茂的黄色的小花上,亲吻她那淡淡的体香,啊---,好香呀。………..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车已经来到陕西省宝鸡市,这是我们返回山西省平定县要经过的一个市。也是王局曾经当兵在过的地方。顺路拜访一下老战友,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一路上,迷迷糊糊之间,就在我是小蜜蜂还是本我之间,我隐隐约约听到王局和宝鸡市的老战友通电话。话语恳切,有一种急切相会的感觉。
人世间除了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就算是曾经在一起读书的同窗之情,在一块摸爬滚打饱受锻炼的战友之情。
王局的战友早就在高速路口等候着我们。见到多年没见的老战友,王局和他的战友兄弟热情地拉住手嘘寒问暖,我细细观察,似乎他们都有一种岁月不等人,奈何春去早的感触。
我知道,战友相逢少不了的是豪饮一番。所以,心里就做好准备,自己一定要留有余地,不是为自己的身体,而是为了我们几个人的安全启程。
果然,在酒席间,王局包括我都挡不住局长战友的盛情款待,大家就放开心怀,推杯换盏,大口吃肉,大杯喝酒。饭一只从中午12点吃到下午接近3点。这个时候,这个情景,有谁不再被感染,大家互相倾诉着,互相给布着酒。此时,我因为有准备,所以还清楚一些,而局长他们已经是话多语多,已经呈现出醉意。
等起身散席时,王局、书记已经喝得有点高,他和战友互相扶持着往酒店下走,我生怕他喝高走不稳,紧随身后,做着应急的准备。
几番挣扯,几番相让,王局、我们在他战友的极力挽留下上了车。车徐徐开出宝鸡市。等我回头看王局的战友时,他们还站在那里挥着手给我们送行。
一路上,我很清醒,可是王局他们却酣然大睡,也许他们也开始变成小蜜蜂,在麦积山飞来飞去,在宝鸡市飞来飞去。谁知道呐?反正他们已经沉沉睡去,而我清醒着,隔着玻璃欣赏着沿途渭南平原冬日的风景。
到达西安已经是傍晚时分。车下高速,因为不熟悉西安的城市情况,就找了个带路的给引路。我们住在离大雁塔不远的一个酒店。安顿好行李,王局提议吃一下西安的羊肉泡馍。我们几个人便相跟着一边浏览西安的夜景,一边找寻羊肉泡馍店。
晚上的西安,灯火辉煌,人们行色匆匆大概是忙着往家赶。俗话说,太阳落山,鸟儿归巢,孩儿找娘。太阳一往西山靠近,人们就有回家的想法,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我们是过客,所以没有要急着返回的情绪,所以就放慢脚步,穿梭在那些匆匆的人流车流里,去放松一种心情,去找那期待很久的羊肉泡馍。
终于在大雁塔附近的步行街找到一家专门经营羊肉泡馍的饭店。
饭店是回族人开的。我们进去,服务员把我们迎上二楼,拿来菜谱,让我们点菜。我们的目的明确,也不多问,就让服务员给上羊肉泡馍。服务员说,馍已经卖完。我们说到外面给买点,我们付钱,服务员坚持说已经卖完,外面买不到。我们的坚持,引来了饭店老板。老板毕竟是闯荡多年的老江湖,他满脸堆笑,说,好办好办。
不一会,几大碗羊肉泡馍便冒着热气端上来。其实我对羊肉一向没有好感,也是听说西安的羊肉泡馍不错,所以也就想吃吃。一大碗羊肉,碗里放着葱蒜佐料,闻起来没有膻味,因为馍已经卖完,老板给端上来的是类似于大饼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再说什么,各自拿上大饼,一点一点掰碎放到碗里。尝第一口,感觉味道不错。然后就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
我偷眼看看,大家也像我一样吃的满嘴流油,表情感觉很欣赏。
饱饱吃了一顿羊肉泡馍,我们打着咯开始游览西安夜景。
夜色阑珊,步行街到处是商家招客叫卖的声音,还有熙熙攘攘到不同饭店吃饭的人们。我们一边走着,一边看着路边地摊上的陈摆的东西。小商小贩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并且不厌其烦地推销他们的商品。我们都是经常出差的,知道出门的规矩,一般不要买旅游城市的东西。这些东西,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很难保证质量,再说你一走就是买下假货也没有办法。所以,还是有个原则只看不买。
次日起个大早,因为我们要到西安的大雁塔去看看。到了西安不看大雁塔感觉有点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西安。
俗话说,夜不观色。尽管我们昨天晚上看了西安的夜景,但是等我们阳光下再看时,感觉是两个不同的感触。就好比你欣赏一个女士,当她描眉画眼浓妆艳抹让你看时,你会被她的娇艳美丽所倾倒,而当你忽然不经意看到她的素颜时,你会被她的真真实面容惊吓的目瞪口呆。西安的感觉也是这样,但是和刚才的比喻是相反的意思。我感觉白天的西安比夜晚的西安更加恬然更加有一种大气的范。
我以前只听说过西安很乱,又在西部,想象中就感觉一定是人口嘈杂,市容不整,脏乱差的地方。然而,眼前所见彻底改变了我对西安的看法。宽阔的街道,整洁市容,古老的城墙,既有古老的典雅,又有时代的潇洒。让我最感惊讶的是西安车多,但是不堵车,街道成井字形,四通八达。大雁塔广场很大,喷泉,雕塑,铜像,早晨锻炼的人们有的在跳排舞,有的在踢毽,有的在打太极拳,各忙各的,一派祥和安乐的场景。人在画中乐,花在身边开。这是一幅不错的现实写意美图。
我们在大雁塔广场的唐玄奘铜像下合影。回来后,我经常看这张照片,也若有所思,唐玄奘一生为了普度众生,不弃千山万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到西天取得真经。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是我们这些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人生莫不如此,当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计较沿途的美好风景,记住无限风光在险峰。
美好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西北之行从我们的车驶离西安市就接近尾声。
时间已近中午,大家开始昏昏欲睡。朦胧中,鼻子感觉很不舒服,有一种刺鼻的味道。睁开眼睛,四处瞧瞧,其他人还在迷迷糊糊睡着,白师傅专心开着车,哦,前面的车窗暇着一条缝,我发现那刺鼻的味道就是从那道缝飘进来的。我不好意思打扰大家,就把目光移向窗外,忽然就看到路边的牌子,哦,车已经驶入山西运城。怪不得,一股焦煤的味道。
短短几天,我们像蜻蜓点水一样就穿越了西北的陕西、宁夏、甘肃几个省,走马观花,领略了西北的风光,感受了西北的民俗民风。虽然没有游历遍西北其他的省,但是,一叶知秋,通过车览上述几个省,我们已经对西北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感触。
我曾经的西北,广袤的原野,空旷的戈壁,高高的黄杨树,像馒头一样的土山,还有西北人两颊的红晕…….。一切的一切就点缀了我的梦,让我经常在空灵的梦境里慢慢去欣赏,去把玩,有好几次,我变成了一只小鸟,就飞在那鹏蓬松松的红柳上,然后就落在那飘飘的红柳树枝上,一起一伏…………
哦,我曾经的西北!..........
发布时间:2019-07-06 02:56
上述文字是💠《路途上的所见所闻》✨的美文内容,大家如想要阅读更多的短文学、文学名著、精品散文、诗歌等作品,请点击本站其他文章进行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芒果文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刻删除。